【永恆的曇花1】罹癌變18歲文藝少女 顧德莎把人生寫成小說會員專區人物聽到讀者朗讀自己的台語詩歌,顧德莎露出快樂的微笑。文 陳昌遠攝影王漢順影音鄒雯涵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9.04.22 06: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小說一鏡到底病逝顧德莎散文創作作家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丈夫外遇 獨自撫養子女繼父是光 行為蘊藏關愛顧德莎讀書時期是文藝少女,她編學校校刊,寫文章投稿報紙副刊,還出版了個人散文集。18歲畢業的隔天,她北上進入紡織廠工作,此後37年不曾提筆。2012年,癌症像是一份禮物,讓經歷工廠倒閉、婚姻破碎的顧德莎停下腳步,回顧人生。6年間,她寫出小說《驟雨之島》,描述1980年代台灣紡織產業崩毀所帶來的命運悲歌,更在個人回憶錄《說吧。記憶》中,以溫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用文字開出一朵永恆的曇花。即便癌末,她仍出席自己的新書座談,接受我們的採訪。顧德莎於4月15日凌晨病逝,享壽61歲。提起20年前親手種下的那盆曇花,61歲的顧德莎忍不住惋惜,花苞已結,盛開的夜晚也不遠了,「結果隔2天就不見了。」原來鄰居覺得好看,端走了,聽她問起也沒打算還。「人生很多東西都會失去,那時候已經對失去不是那麼憂傷了。」嘉義文創園區的勇氣書房創作發表會,現場100多位讀者參加,與顧德莎合照。丈夫外遇 獨自撫養子女那一年,她住的房子是借來的,與丈夫一起經營的加工廠,遇到了紡織業轉型的黃昏,倒閉負債數百萬元。機器賣了、房子與土地也賣了,丈夫到中國當貿易商台幹,卻外遇,於是2人離婚。40歲的女人獨自撫養一對子女,青春與夢,都沒有開出漂亮的花朵。顧德莎的曇花,像是一則1980年代台灣紡織業從興轉衰的隱喻,上游的大老闆知道資訊與政策,搶先一步躲過風雨,收割成果,至於下游的中小企業與底層勞工,則被洪水沖去,顧德莎是被捲入漩渦的人。少女時期的顧德莎愛好文藝,也是寫作才女,17歲便出版個人散文集。(顧德莎提供)她的小說《驟雨之島》,今年3月獲得吳濁流文學獎小說佳作獎,是台灣文學史上首部紡織產業題材的小說。60歲的文壇新人,一出手就是名家風範、史家胸襟,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范銘如評論:「倘若台灣小說界有頒發年度新人獎的獎項,顧德莎的《驟雨之島》絕對是入圍書單之一。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飽含許多戲劇性的故事與激情,但是她卻能夠以淡薄的情緒和包容的體貼娓娓道出。」清明節隔日,我們前往顧德莎家中拜訪,今年一月,她被醫生宣告生命只剩2個月,癌細胞如蔓生的薔薇盤據在她的腹腔,吸收她的體力,讓她無法太長時間說話,聊半小時累了,就閉眼休息,蒼白的短髮,讓她睡著時像一束乾燥花。顧德莎是嘉義人,本名顧素梅,44歲受洗信主後改名,德莎是Doska,字根來自於拉丁文,意思是榮光。改名,是因為命苦。繼父是光 行為蘊藏關愛稀薄的童年記憶是嘉義東門圓環的人群光景,6歲時,親生父親猝逝,當時母親已生下4個女兒,沒生男孩不被夫家接受,於是將四妹送養,帶著3姊妹改嫁外省軍人,顧德莎從此在眷村長大,成長過程中,母親以威權打罵對待,曾經把她打到眼球受傷,甚至昏迷。顧德莎在回憶錄裡說:「當年的我沒有能力去理解一個再嫁女人心中的焦慮。她擔心我們不夠乖巧,不被新父疼愛,便處處戒慎恐懼。」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