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傘運核心價值還是愛與和平;而今,「暴力的邊界」正在被廣泛討論—砸毀地鐵,是暴力嗎?朝警察扔磚頭,算不算暴力?
【傘運五週年3】反思制度的暴力 香港人幫全世界戰鬥

據《明報》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近日民調,69.4%受訪者認同「和平非暴力」原則。但當被問到「大型示威未能令政府回應時,示威者激烈行動是否可理解?」55.7%表同意或非常同意,26.9%不同意。
「『為何這是暴力?』『暴力是不是一定是錯的?』這二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思考,尤其是香港這種還沒有民主的地方,更需要去思考。」當年提出「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概念的戴耀廷在獄中反覆辯證,有了不同以往的結論:「一個社會情況比較複雜時,在特定處境下使用暴力是不是一定是錯?社會需要普遍的討論,才能做最後決定。」

長年研究法律的戴耀廷說:「從法律上,無論你怎麼定義暴力,違反法規,自然要受到懲處。但什麼是暴力?這不單是法律定義問題。」「以前大家對定義暴力比較簡單—破壞一些物件、傷害人的生命,一定就是暴力。但到了現在,例如7月1日抗爭者衝進立法會,他們是破壞了玻璃、針對政治意義明顯的東西做了一些破壞。但這是暴力嗎?」
「年輕人比我們想像力更高,刺激我們去想這個問題。」戴耀廷同時研究神學,他舉例,神學家Stephen Charles Mott談基督教如何使用暴力:「若你見到一人正在對另一人使用暴力,會威脅生命,你唯一可阻止這事發生的方式,就是使用某程度的暴力。所以,某些處境下,暴力是需要的。」「暴力,只是物理學上的暴力嗎?在香港,我們看到制度上的暴力。制度暴力對人的傷害是非常厲害的。它對人的傷害未必讓你流血,但它會傷害你的尊嚴。」
幫自己幫世界 香港在途中
「觸發香港人恐懼的,是自由的喪失。」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稱反修例運動與其後續為「自由之夏」,他觀察港人至少在三個層面體現自由—其一,捍衛自身自由;其二,追求想要的自由;其三,在參與過程中打破既有框架、感受參與「光復香港」的自由。

「『自由之夏』也打破了雨傘的框框。」他觀察,港人向來守法,這次社運中群眾對警察的反抗,就是一種突破。例如,警察行為背後,隱含對每個人自由的約束,「香港人走出去抗爭時,本身就在經歷一種自由。那些約束、政治權威都被打破。」
周保松指出,香港歷史上從未見過港人如此團結、命運與共的時刻。面對持續延燒的運動,他不悲觀,「無論以什麼形式結束,香港不會完蛋。很多人說這是香港『最後一戰』,我不認為。我覺得香港現在正在做的,一定會對中國大陸有很大的影響。所有的抗爭,必然對中共造成衝擊。」「香港fighting,不只是針對條例的fighting。如果中共是影響世界格局(當然也包括台灣)的一股力量,在這意義上,香港不但是幫自己,還有幫整個世界,正在fight。」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