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命運奮力一擊番外篇2】破桌當餐桌 都市部落的活力與困境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南靖部落乍看有些破舊落後,但有機的建築生態和開放式的空間,反而更接近原住民心中的理想生活方式。
南靖部落乍看有些破舊落後,但有機的建築生態和開放式的空間,反而更接近原住民心中的理想生活方式。
有別於隆恩埔國宅現代大樓式的景觀,鄰近的南靖部落完全是另一番風景。
我們沿著砂石路走進南靖部落,那裡有一間一間散落的木造平房,外觀披上廢棄廣告帆布,屋內陰暗潮濕,多數居民都聚集在空地聊天。正當我暗自感嘆,這裡的環境似乎不比隆恩埔國宅時,部落阿姨卻告訴我:「我在三峽市區也有存錢買公寓啊,但我留給孩子們住,自己住這裡比較自在,像以前部落的生活。」一棒敲醒我的濫情。
出身太魯閣族的社工何淑琳也說:「我們原住民會想要複製環境,雖然我們在都市生活,但會想要小時候那種自給自足的方式,把那種生活方式複製在這裡。一般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就是要住在橋下?那是因為文化不同,他們沒有過過這種生活。」
此時,何淑琳端出一鍋數十人份的泡麵,配料豐富,她拿砂石空地上的一張破桌當餐桌,吆喝我們和十來位部落居民一同分食,眾人或站或坐地吃飯閒聊,那畫面看起來雖克難,實際上是挺溫馨熱鬧的。
然而煞風景的是,不時傳來巨大的螺旋槳噪音,部落上方盤旋的直升機,屢屢中斷我們的採訪。陳哲宇告訴我:「他們(原民局)每天都會來這裡巡邏,看部落有沒有違建。」這正是原漢文化的巨大差異,原住民習慣與山林自然共存,若有居住需求,便直接搭建加蓋。然而在都市,考慮到景觀與安全疑慮,這是被嚴格禁止的,而相關政府機關其實更希望所有原住民,都住進像隆恩埔國宅那樣單調的建築裡。
分享給部落居民的大鍋麵,是由幾位少年合煮的,對於生活與求生,他們或許比多數同齡少年更加成熟。
翹課多時的國一生「多多」(化名)也在南靖部落,幾個國中畢業、正在待業的少年們陪著他鬼混,他們一邊抽菸、喝酒、嚼檳榔,一邊聊天打屁。多多說他不想讀書,打算先去鐵工廠打工,賺一點錢。他努力掩飾著徬徨茫然,未來對他而言,只是一粒看不見的光點。
不遠的地方是7、8名部落耆老在閒聊,她們是這群少年的阿嬤或長輩,形成另一個集團,偶爾叨念一下少年們,要他們不要常抽菸,想想自己的未來,對少年們來說,這些話大概每天都會聽到好幾回。由於青壯輩父母都外出工作謀生,我眼前正是一幅都市原住民家庭常見的隔代教養景象。
這天,多多的國中輔導主任到訪,我以為她要來把輟學的多多押回學校,完成義務教育,沒想到她只坐下和孩子們聊天,關心和確認多多的狀況而已。離開時她告訴我,她沒那麼擔心他,知道有陳哲宇等一群社工陪伴,她至少可以找到人就好了。
我想到社工楊佳賢對熱原拳擊隊的期許:「我們想做自己的拳擊教室,就是希望除了進到學校的孩子之外,也能幫到沒有繼續唸書的孩子,如果他們想練拳擊可以繼續練,如果不練拳也能有個家可以回來,他們可以跟兄弟說說話,分享生活。」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