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就是「熱原拳擊隊」的來由。
【向命運奮力一擊番外篇1】多元化服務 他們是社區的超人特攻隊

天剛昏暗,一陣陣嬉鬧聲像海浪傳來,一群中學生衝進隆恩埔國宅的空地,圍毆一堵沙包。在陳哲宇一聲令下,他們恢復秩序,做起簡單的拳擊訓練,「用力!再用力!最用力!」血氣方剛的孩子,揮灑青春汗水,發洩無窮精力,暢快淋漓,看起來就像一群熱血又快樂的原住民。
陳哲宇解釋:「我們去年被資遣,如果還用『峽美拳擊隊』可能不太好,所以我就跟孩子們解釋,『峽美』沒了,我們要再想一個隊名。後來他們討論是『快樂原住民』或『熱血原住民』,這兩個都很好,最後表決出來是『熱原拳擊隊』。」
事實上,他們做的事遠遠不只成立拳擊隊而已。在隆恩埔國宅服務超過十年的楊佳賢,去年成立樂窩社區服務協會,他負責寫計畫書提案並籌錢,讓他的社工夥伴們能發揮所長。陳哲宇教拳擊,何淑琳教族語,年輕的社工右上做青少年課後輔導與陪伴,花花負責行政庶務與財務總管,這群人組成多元,能力各異,簡直就像超人特攻隊。
多年來,他們在社區不斷嘗試多元服務的可能性,楊佳賢說:「我們開拳擊課、舞蹈課,也發展婦女手工藝工作,可惜做不起來,還有記錄部落老人的故事,後來淑琳的加入,補齊我心目中藍圖的最後一塊拼圖,就是教族語,傳承原住民文化。」
其實他們還有更大的目標。來自太魯閣族的何淑琳說:「我是族語老師,不是社工,哲宇是拳擊教練,也不是社工,但我們都是都市原住民,他站在青年的立場,又是都原第二代,怎麼接納這些孩子?我是婦女,又是都原第一代,怎麼跟這些婦女相處,教育孩子?我們沒有太多社工的理論,因為我們原住民到都市來只有一個目標:我要生存。我就是要幫助他們生存下去。」
確實,都市原住民生存不易,更何況是婦女,楊佳賢解釋:「有些部落婦女孩子生比較多,無法出去工作,只能靠先生賺錢回來。一但先生有狀況,家裡就斷了1、2個月的收入,之前淑琳會陪她們做點包水餃的工作,給她們一點希望。這些婦女長期在家,沒機會接觸外界,遇到陌生人會很害羞,不像我們能侃侃而談,你只給她時間去努力,才能恢復到一般人的狀況。」
「像有個媽媽剛搬來,平常就一直躺著,也不是喝醉,就是躺著,她媽媽覺得她很懶惰;但從我的角度看,她醒來就是照顧孩子、睡覺,生活就這樣,你還期待她有夢想什麼嗎?」他接著說:「所以淑琳、哲宇在做的事,就是給這些陪伴者一個夢想,就算是小小的也沒關係。」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