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蘇靜雯用直拳重重打在對手臉上,對手穩住腳步後還以右鉤拳,擊中她的側臉,蘇靜雯忍不住舉手表示讚賞,二人脫下拳套護具,相視而笑。地點是三峽隆恩埔國宅一樓的水泥空地,10坪左右的方正空間,是他們的拳擊場。週五晚上是熱原拳擊隊一週一次的團練時間,簡單訓練、模擬對打後,孩子們分享生活心得,氣氛相當歡樂。
【向命運奮力一擊1】用打拳取代打架 他讓原民孩子稱霸全國

位於新北市三峽的隆恩埔國宅,是都市原住民的聚居地。低收入家庭與環境的歧視,讓這裡像一座孤島,輪轉出憤怒又絕望的下一代,一度是新北市輟學率最高的地方。曾為拳擊國手的社工陳哲宇等人,在這裡創建了熱原拳擊隊,把多年來社區裡的問題少年,變成屢屢奪牌、稱霸全國的拳擊手。
他不僅教拳擊技巧,更陪伴孩子孤寂的心靈,給他們足夠信心,看見自己的未來。面對迷途暴衝的孩子,他是站在懸崖邊隨時接住他們的捕手;在接二連三的現實困境中,他是被擊倒又再站起來的拳手,不論命運多艱難,他都要奮力一擊,為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教拳拉回迷途中的孩子
「我教他們打拳,不是打架,讓他們知道拳頭是有價值的。」33歲的社工兼拳擊教練陳哲宇塊頭碩大,說話卻很溫柔:「去年我們拿下總統盃拳擊團體冠軍,很多原住民學生從這裡得到認同和自信,對他們未來一定有幫助。」他笑起來時,顴骨的二坨肉把眼睛擠得小小的,不但沒有殺氣,還有點福氣。
11年前,政府為安置被迫遷的三鶯部落居民,在三峽興建了十層樓的隆恩埔國宅。確實,在這裡,拳擊改變了原住民孩子。像高三的蘇靜雯,因家庭氣氛不睦,國中時脾氣差、愛打架,也不喜歡上學,加入拳擊隊卻變了一個人,她喜歡大家練拳的氣氛,把憤怒用在賽場上,從此再也不打架。有一回比賽她打輸,「我一直哭,毛巾都是我的鼻涕和淚,說不想練拳了,哲宇老師等我哭完,叫我下次把它贏回來。」她說話極靦腆,如今在全國最高等級的全中運拿下三連冠。

但喜劇收場的故事不常有。「這裡幾乎是低收入或清寒家庭,父母學歷有國中肄業就不錯了,所以大多做『點工』(按工期計算工資),10天、20天的做,不穩定又沒保障,他們只能著眼下一頓飯,沒餘力陪孩子。」陳哲宇無奈地說:「這些孩子常處於矛盾心態,一方面想讓人看見自己,另一方面又容易因他人的歧視或否定,而自我放棄,他們沒自信,很難有夢想或目標。」環境挫折造成心理的癱軟,「大約有七成孩子曾接觸過幫派。」
我們遇到18歲的阿元(化名),他是陳哲宇口中最有拳擊天賦的孩子,卻也讓陳哲宇感到挫折。阿元的父母離異,母親每天到遠地工廠上班,維持生計,沒空照料4個孩子。他不想被人欺負,選擇走上歹路,吸毒、飆車、砍人、簽賭、混幫派,數度進出少年觀護所。這個正在下墜的孩子坦承:「如果我沒有去學拳,會走更偏,我會跟哲宇說心事,他讓我感覺有人關心,還有一條線拉著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