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原拳擊隊的故事要從陳哲宇說起。9年前他在新北市原民局工作,負責隆恩埔國宅的管理、收租等雜務,他還記得:「國宅外面看起來很高級,但裡面落差很大,第一是欠租狀況很嚴重;第二是青少年問題,一群人有時喝開了就打架,或把管理室打爛,半夜叫囂,三不五時有人拿刀來這裡打架;第三是環境不乾淨,大家會把垃圾從家裡往外丟。」
【向命運奮力一擊2】他原本負責收租 看到原民慘況想幫他們繳房租

陳哲宇的社工夥伴、也是樂窩社區服務協會執行長楊佳賢說:「哲宇教拳不只教技術,還處理心理狀態,和他們的家庭問題,他會花時間跟孩子聊天,穩住這些孩子。」原來這塊必須借用二樓走廊光線,才有一絲光亮的簡陋空地,不僅是孩子們的遊樂場、運動場,也是心靈避風港。

「他們不是不繳房租,是沒能力繳,有幾戶欠到2、30萬元,爸爸身體出狀況,媽媽要顧小孩,就只能在家做代工,生了5、6個孩子,吃住生活怎麼辦?」他甚至幻想中樂透,幫他們繳房租,但偏偏工作上要符合原民局立場,一個月2萬多元的薪水,讓他身陷弱弱相殘的局面,感覺很無力。
修社工課投入關懷輔導
他和在社區做服務的楊佳賢一拍即合,「我們一起去修東吳大學社工學分課,談看到的狀況和反思,他算我的社工啟蒙老師。」一年後,他加入楊佳賢所在的非政府組織,負責青少年輔導和陪伴,但是迷途的青少年簡直像難馴的野馬,他換個角度看,「他們打球投籃很準耶,天賦很好,可惜沒有人告訴他們還有別條路可以走。我是練拳擊的,覺得可以用這方式幫他們。」
他在社區開拳擊課,當時17歲的阿勇輟學,已經在工作,下班就跑來練拳,很多社區的小朋友也跟著進來學拳。拳擊課從一個月一次,變成一週三次,最高記錄有16個孩子學拳,還有居民圍觀。陳哲宇笑稱那段榮景,像一群大小孩子一起做著拳擊夢,他們決定創隊,叫「峽美拳擊隊」(熱原拳擊隊前身),阿勇是隊長。
原民身分成長備受歧視
好景不常,隔年阿勇入伍,很多小朋友就不練了,他難過到了極點,「說好要帶大家做募款、要找經費買器材,結果剩我一個人,我想算了,當一場夢,就把拳套收進袋子,不准大家碰。」半年後,國二生阿銘哭著來找他,他不小心把同學弄傷了,所有師長都因他的原民身分而責難他,「他說練拳很快樂,而且可以(靠拳擊)讀高中,出去比賽,他不想被人看不起。」阿銘的眼淚,讓他想到了自己的過去。
陳哲宇是泰雅族人,父親是警察,因工作調派,跟家人從新竹桃山部落北漂到鶯歌市區,「我從小就想融入都市人生活,和他們玩在一起,但經濟和生活上的劣勢,很多人都覺得原住民又髒又臭又噁心。」他記得小六時,好友來家裡玩電動,臨走前打電話回家說:「爸,我在番仔他家啦!」他一聽愣住,不知如何是好,為維護班上人際關係,他忍辱吞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