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命運奮力一擊3】他把中輟生拉進拳擊隊 幫助一百多個孩子走回正途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陳哲宇不論外表或腔調,完全感覺不出是原住民,他承認自己從小就想融入都市生活,所以「漢化」得很徹底。
陳哲宇不論外表或腔調,完全感覺不出是原住民,他承認自己從小就想融入都市生活,所以「漢化」得很徹底。
歧視無所不在,他脾氣好,被嘲笑大多能忍,但有時冒犯到自己家人,他就動手開扁,因體型高大,打架從來沒輸過。國中時他很迷惘,原漢族群間找不到認同,對未來更沒方向,同學找他加入拳擊隊,當時關於拳擊手的日劇《To Heart》和漫畫《第一神拳》正紅,讓他想嘗試看看,「我國中很肥胖,肉鬆鬆垮垮的,每天跑二十圈,我都是最後一個,跑完在旁邊吐,有人超過就會巴我頭,有時也會想轉學回山上去。」
練拳很孤獨,被打很痛苦,但他告訴自己,「連這點痛都忍不住,要怎麼讓人瞧得起?」他埋頭猛練,回家再自主練習,抹著眼淚邊哭邊做,伏地挺身從一下都做不起來,練到一做五十下,他說:「拳擊是很孤獨的運動,沒人可以合作,但你若變強,那都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他靠拳擊升入高中,高三拿下全中運冠軍,成為拳擊國手,也漸漸認同自己的原民身分。

前進校園成立拳擊社團

就像一記重拳打醒了腦袋,「我意識到,他們本來就是被體制排除的孩子,若我把拳套收起來,那我跟體制有什麼不同!」重燃拳擊夢的陳哲宇決定主動出擊,把拳擊帶進有更多資源的校園。他在三峽國中開拳擊社,校方發現很多蹺課學生都會到場,就把拳擊項目納入體育班。「我們沒場地訓練,所以把學生帶進三峽國中,畢業再進明德高中拳擊隊,我會去這二間學校做諮商輔導和協力教練。」陳哲宇說:「對我來說,不管在三峽國中或明德高中,都是我熱原拳擊隊的一員。」
一旁的楊佳賢補充:「三峽是全新北市輟學率最高的,8年前的那批孩子,10個有8個高中肄業,成立拳擊隊之後,我們把可能的中輟生撈去拳擊隊,中輟生明顯變少,現在頂多1、2個。」多年來,拳擊幫一百多個迷惘的孩子走回校園,或踏上正途。
正入伍服志願役的林冠霖(左),曾拿下2次全中運第三名,他期待退伍後,能在陳哲宇(右)的培訓下,成為真正的拳擊教練。
像18歲的阿美族青年林冠霖,他在5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母親靠檳榔攤不到3萬元的月薪維持家計。「以前同學說我是番仔、番人,我被激怒就會打他們。」皮膚黝黑,身材壯碩的他說:「國二看到哲宇老師在樓下教拳,覺得很帥就加入。學拳後力量變大,知道拳頭是武器,可以在擂台上打,但不能打人。」雖說原住民孩子難有遠大夢想,但林冠霖的改變,直接成為他弟弟、妹妹們學習的榜樣。
陳哲宇在林冠霖身上看見自己過去的影子,師徒二人兜在一起就打打鬧鬧、噴垃圾話,相處更像兄弟,陳哲宇調侃林冠霖:「他起初伏地挺身一下都做不起來。」他挺著凸出的肚子笑說:「後來他很認真練拳,現在的身材讓我很羨慕。」看到孩子改變會有什麼感覺?他不假思索回答:「我覺得超爽的!看到拳擊隊成績那麼好,就覺得自己好厲害,哈哈。」驕傲的背後其實藏有一絲遺憾。
陳哲宇說,戴上拳擊手套前,要先綁上手綁帶,目的是保護骨頭,避免受傷。
「高中畢業大家都以為我會去體院,結果我選擇去長榮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系,因為有獎助金,算是跟現實條件妥協。」大學風氣自由,缺少約束力,他開始逃避嚴格訓練,水準無法維持,成了拳擊場上的逃兵。直到大學畢業,他才意識到自己只會打拳,「當時沒那麼珍惜,離開後才發現拳擊在我心中種下這麼大的果實,但回場上很難了,有機會帶孩子上場打拳,就當贖罪也好。」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