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灣學抗爭2】他為了家人賣命賺錢 「除非快病死,否則不可能上岸」會員專區人物阿高和朋友準備搭車北上,參加2年一度的移工大遊行。攝影鄒保祥主播智偉特約記者|簡永達 發布時間 2020.01.27 06:2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神父移工鏡相人間阮越高越南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海上遇死劫 負債來台賺為臭槓老闆 起念爭勞權阿高出生在越南中部的廣義省,家靠大山,父母務農,為了養活家中9個小孩,二人經常為錢爭吵。賺錢成為阿高往後生活的重中之重。他15歲開始工作,曾在車站幫來往的旅客挑行李,也在山裡的伐木場背木材下山,長期背負重物,造就他的背厚實而拱。待18歲成年後,為了更好的薪水,他上漁船工作,在越南中部至南部近海處捕魚,每月約能賺500到700美元,陸續幫家裡蓋了新房子,也負擔了弟妹的學費。海上遇死劫 負債來台賺不過,海上看似不錯的薪水,是他用命換來的。某天晚上,船尾響鈴大作,所有人擠在魚網兩側,準備將漁獲一落一落拖上船,突然,漁船一側的鋼鍊鬆脫,二名漁工連帶被拖下漆黑的海面,當所有人急著找尋落海漁工時,船上的老漁工悻悻地說:「過二天等他們浮上來再找。」海上的人命不值錢,阿高說:「除非病到快死掉了,否則不可能上岸。」真正讓阿高決意上岸還是為了錢。2013年,越南漁船在近海捕不到魚,阿高所屬的漁船越界到印尼海域捕魚,遭印尼海巡艦艇攔截,手持長槍的警察登船,兩邊人雞同鴨講,差點引發衝突,他們的漁船被扣了2天才回國。在台移工已破70萬人,他們支撐我國3K產業存續,只是移工目前透過私人仲介制度來台,常受到層層剝削。近海漁獲缺乏,被認為與台塑在中越鋼鐵廠排放汙染有關。當時,阿高察覺到捕魚賺不到錢,想著換份工作,正好在台灣工作的表弟鼓勵他出國。於是,阿高繳了6500美元的高額仲介費,將家裡的土地抵押貸款仍不夠,仍得四處跟親友借錢。對所有移工而言,背債出國工作,讓他們更好地成為順從的工人。具體而言,移工來台簽的多是3年的契約,工作滿二年,再由雇主決定續約與否。不過,他們通常得花2年時間,才還完出國前的貸款,新來的工人尤其不敢反抗。為臭槓老闆 起念爭勞權2014年,阿高來台才9個月,就跳出來抗議工作環境。他在一家化學材料廠工作,工廠煙囪常冒出惡臭,當其他移工選擇隱忍時,他鼓起勇氣跟主管反映,「這樣的環境我沒辦法工作,公司應該把設備修好,把煙囪修好。」剛來台灣,貸款當然還沒還完,他也不會說中文,特別透過翻譯說:「你們不能送我回越南,不然我要換雇主,這是我的權利。」老闆最終接受了阿高的條件,將工廠停業3個月,花了數百萬元修理更新設備,煙囪沒再發出惡臭。這次成功經驗,讓阿高萌發爭取工人權益的興趣。外籍移工披著曬衣鏈上街,隱喻仲介控制移工的方方面面。每週日,他固定到桃園聖心天主堂望彌撒,主持神父是長期關注越南移工權益的阮文雄。不過,神父的工作忙碌,移工實際申訴求助的對象,多是透過同樣在台灣工作逾十年的移工阮德輝。他是神父的二把手,在台的越籍移工多半認識他。「阿輝(阮德輝)是熱心的人,他幫助很多在台灣的越南工人。」阿高回憶2014年抗爭後與阿輝首次見面,「我才接觸工人權利的事,想要跟著他去學習。」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