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美國標普500指數,雖在1月27日出現單日近1.6%的下跌,但若投資人在下跌時離開市場,將錯過隔天近1%的反彈。事實上,標普500指數在1月30日已經回到3283點,距離1月17日的高點只有1.3%的跌幅。台股在年後開盤當天也是明顯下跌,但隔天市場就上漲了。
【基金講堂】遠離疫情威脅 事前準備才有效

武漢肺炎疫情在春節期間急劇升溫,面對此棘手情況,投資人該如何應對?人的本能是逃離風險,但假如在重大風險事件發生之後才想要離開市場,恐怕將會賣在低點。
債券避險 挑高評等
股市會即時反應全市場參與者的情緒與預期。投資人對疫病的恐懼程度,對疾病將帶來對經濟負面影響的預期,會在開市時反應出來。未來市場走勢會視疫情是否有出乎意料的發展而定,但這不易正確預測。
一個應對方法是,買進會受益於市場下跌與恐慌情緒上升的標的,如恐慌指數ETF。恐慌指數在市場大跌當天,的確明顯上漲;但假如一位投資人不是事先布局好,而是在事件發生後才買進恐慌指數標的,那恐怕是買貴了。
這就像平時不買車險,等到出車禍之後,才看有哪家業者願意賣保險給你。出事之後才想要處理,代價高昂。而且恐慌指數ETF投資波動率期貨,在正價差狀況下,期貨轉倉時會不斷承受損失,並不是一個適合長期持有,做為投資避險部位的標的。
還有一個選擇,傳統避險資產:債券。下表列出各債券類別的代表性指數化投資工具,在1月27日全球股市下跌時的表現。從表中可見,美國公債、國際投資級公債與投資級公司債這3類別,都是上漲的。但高收益債與新興市場債則是下跌的。

成果符合預期,高評等債券的確在恐懼蔓延、股市下跌時,再一次提供了保護的效果。但高風險債券則跟股市齊下跌,保護作用不良。
但安全資產也必須在「事前」準備好。假如等到股市大跌才想到要買進債券,那也只能買到比較貴的價格了。
風險應對,不是等到疫情爆發時才要去想、要去做的事情。股市本身就是高風險投資,在未來的路上,一定仍會有許多重大風險事件等著我們,處理風險的策略,是在投資的一開始,就應該準備好的事情。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