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界犀利人妻番外篇】這門生意可吃一輩子 不愛跟銀行借錢惦惦穩賺40年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捷流閥業創辦人楊大中、陳斌超與陳宗曉3巨頭,40年前因厭倦電子業產品生命週期短,想找個可「吃一輩子」的生意,探詢下,發現住家旁師徒制的閥廠竟能屹立數十年,進而一頭栽進閥門產業。憑著優異研發設計實力,搭配營運長錢佩玲的業務銷售,穩紮穩打一路拚成台灣閥王,惦惦穩賺40年。
「早年理工科流傳一個笑話,假設你要害一個人,你就叫他去開電子廠。」捷流閥業董事長楊大中與副董事長陳斌超是昔日亞東工專機械科同窗,畢業後曾分在金寶電子、SONY擔任工程師,因2人都有創業夢,工作之餘常私下聚會,尋找創業機會。有別於電子業產品生命週期短,2人發現工廠裡不起眼的配角「閥門」應用廣泛,似乎是門不錯的生意。
董事長楊大中在專科時期就是工業繪圖高手,負責開模、繪圖與聯繫協力廠商。
陳斌超解釋,閥是專門用來關閉或調節管路內的流體,換言之只要有流體的管路就需要用到,製造業工廠絕對少不了它,應用領域遍及船舶、石化、鋼鐵、核電廠、電子業。有別於傳統師徒制小閥廠,骨子裡有電子業研發設計DNA的楊大中與陳斌超,從創業初期就特別重視研發與設計,「我們從沒和國外閥廠技術合作,或買別人的產品回來拷貝,都是靠自己研究。」是產業內罕見的正規軍。
創業維艱,初期擔心訂單不穩,楊大中與陳斌超白天仍在電子廠上班,晚上才湊在一起畫圖、研究法規,業務則交由總經理陳宗曉負責,直到創業第二年,確認訂單可養活3人才辭去正職工作。陳宗曉笑憶:「當年我們3人各拿5萬元創業,2位大哥自己有存款,我學校剛畢業哪有錢,還先跟爸爸週轉。」
副董事長陳斌超過去負責生產也兼管財務,惜物的他在蓋廠時發現前一手公司遺留保險櫃,他乾脆留下來繼續使用,笑稱金庫不嫌多。
早年大廠多使用進口品牌,3人堅持自創品牌,做目錄、樣品,透過貿易商銷往國外,先從外銷站穩腳步,才轉攻內銷市場。陳宗曉始終記得,早年拜訪正隆紙廠后里廠,「我差不多1週去跑1趟,介紹說明如何使用,但對方後來還是決定買日本貨,但跟我對口的課長人很好,建議我先送他們1顆試用閥,用了半年確認沒問題,他幫我打報告證明捷流的MIT閥不輸日本貨,才慢慢打進供應鏈。」
總經理陳宗曉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算是科班出身,對於閥的應用十分熟悉,負責研發與設計。
有了正隆這個敲門磚,銷售團隊隨後又找上永豐餘,陳宗曉強調:「要打第一家市場絕對是非常困難的。」更有趣的是,早年業務團隊到台塑推銷,對方採購只冷冷回了一句「台灣做得可以用嗎?」,直到發現從國外採購的整套儀表閥座設備,竟然就是裝上捷流的閥體,才讓他們不再堅持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我們學工的人,不喜歡跟銀行借錢,這行的材料成本就售價占6成,我們堅持不貪做,會仔細了解協力廠商與客戶背景,40年來只遇過1筆200萬元呆帳。」楊大中強調,公司前30年都是零負債經營,近年為了進入資本市場、擴充大陸廠房,才開始接受財務槓桿概念。
三巨頭有感於早年搬重閥留下不少職業傷害,為了減輕人員體力耗損,在廠內增設吊掛機台,積極改善作業環境。
產銷一條龍垂直整合的捷流,用品質與服務抓住商機,爭取到台塑、遠東集團、晶圓雙雄、台北101、榮總訂單,連Google要在彰化蓋廠也主動找上門,在工業蝶閥市占逾6成,規模為市占第二的同業2倍以上,去年年營收23.8億元,法人估計EPS可望創新高突破8元,穩居「台灣閥王」寶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