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就是要腳踏實地啦!不要去騙人,誠實與誠懇才能走得長久。」陳宗曉坦言,早期製造業缺乏通路概念,才讓貿易商有機可趁,「客人會來訪廠,所以我們跟客人都很熟,英文也能溝通,後來證實客人沒有殺價,反而是貿易商先來砍價。」唯有掌握通路,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資訊,這也是捷流堅持握有通路的關鍵原因。
【閥門界犀利人妻番外篇】拒絕油條業務 貿易商挖牆腳逼出競爭力

危機有時也是轉機,捷流閥業早期從外銷起家,不料卻遭易商挖角員工、另立門戶設廠搶單,逼不得已,總經理陳宗曉只好偷偷成立分公司,自行開發客戶,他強調:「我不會搶貿易商既有客戶,我自己開發歐洲市場,歐洲客人重視品質不會亂殺價,算是因禍得福吧!被逼出競爭力。」
然而要跳過貿易商自行開發客戶,捷流不願在紅海市場競爭,直接鎖定歐洲市場開拓版圖。「我們本來有做一些東南亞客戶,這些貿易商都是華人,當中國大陸低價閥傾銷,東南亞市場馬上就萎縮了,當地人重視價格便宜更勝品質,不像歐洲人注重品質,他們跟日本客人一樣要求非常多,自然價格也比其他區域來得漂亮。」陳宗曉說。

自豪一路走來,捷流從研發、設計到開模製造生產都循正規軍路線,副董事長陳斌超道出業界不能說的秘密。「很多貿易商自稱有工廠,但不少人是虛晃一招,弄個小工廠,大部分的閥都還是跟別人拿,純粹賺貿易財,其實這個圈子很小,早年閥廠黑手老師傅可能不會講外文,也不熟悉外銷作業流程,但隨著第二代加入,懂得到全球各地參展,直接接觸客戶。」
過去,閥門產業偏保守,客戶在未建立信心之前,不敢輕易接受,3人靠著迅速確實的維修服務,建立口碑信心,進而一步步打入供應鏈。楊大中表示:「很多客人設廠之初可能都是用進口閥門,每當閥門管路有出問題時,他們找國外維修廠商時效性太慢,就會問我們能不能幫忙處理,我們當然使命必達,等到要換新閥時,自然會想到我們。」

捷流成軍40年,3位創辦人校長兼撞鐘,陳宗曉笑說:「10年前我們參加扶輪社,出席活動領帶要怎麼打都差點想不起來,因為多數時候都穿工作服,我跑業務會穿得比較整齊,但回到工廠還不是衣服一脫,哪邊在忙哪邊就要支援。」早年楊大中負責噴漆工序,一個下午忙完,鼻孔因吸氣吐氣都是藍的,頭髮像噴了髮膠,陳斌超和營運長錢佩玲都因長年搬重閥,種下腰椎受傷的職業傷害,過來人的親身經驗,也讓他們持續改善作業環境,增添無重力吊車設備,不希望員工複製他們早年經歷的辛苦。
保留老一輩生意人敦厚特質,就連業務部門,錢佩玲也把誠實、誠懇作為最高守則,她自豪地說:「很多人如果業務做久了,你一看看就很油條,其實那個重點就是你常常講一些誇大不實的,久而久之你的人看起來就是油條,我不喜歡那種業務,所以我們公司也沒有那種業務。」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