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生番外篇】把日記寫成連載小說 郭強生出書大賣被批「住集中營」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郭強生成長在「創作家庭」,父親是畫家,母親偶爾也提筆寫作,郭強生還將母親的作品也收進書裡。
郭強生成長在「創作家庭」,父親是畫家,母親偶爾也提筆寫作,郭強生還將母親的作品也收進書裡。
我們問郭強生,印象中第一次提筆寫作是何時?他說大約是小學三年級時,用媽媽已經用過的稿紙背面,寫自己的東西。那也是第一次意識到,「有一種東西,不是寫在作業簿上,是寫在稿紙上面。」因為稿紙的儀式感,他從此認識了寫作,國一時,「國文老師規定我每天要寫一篇日記,我就亂編故事,寫連載小說,也就這樣過關了。」早慧的創作天分,被老師一眼看出,原先志願是當醫師的郭強生,也因國語文成績的優異,改變了志向。
但早慧真是祝福嗎?他在新作《尋琴者》裡安排了一位調音師,原是天才兒童,卻因家庭因素而無法施展。他抓住外援如抓住求生繩索,最後仍失落了,從此長成一個平庸的人,天分也成了詛咒,從內裡侵蝕著他。
郭強生運氣很好,創作路上,並未受過家人阻礙。「他們理解,沒有阻止。但要說特別鼓勵,覺得我好棒棒,也沒有。他們認為你考第一名,上台大,出書,不是應該的嗎?他們都是苦過來的,難免會覺得說,不要拿什麼做藝術的苦悶來鬧情緒。他們也要創作,還要養小孩還要上班呢,我哇哇叫什麼?所以某一種堅強,也其來有自吧。」
關於天才,郭強生說:「就是每個人開花的地方不一樣而已。」花開有時,但人生的框架像公式,試圖把每個人都解成同一個樣子。「你在3、40歲之前,這些莫名其妙(的規則),不管正不正確,它就構成一個指標。」他說起自23歲就出版第一本書《作伴》,之後又加入希代,和張曼娟、侯文詠等人接近同期出道,人生簡直暢行無阻。
郭強生的創作啟蒙,來自於在母親創作的稿紙背面寫字。圖為郭強生與父親畫的母親畫像。
彼時打著「唱自己的歌」旗幟的民歌進入尾聲,校園文化出現空窗,「寫自己的書」風潮就起來了。「終於有一批,寫校園,寫青春,題材不那麼沉重的…不行嗎?」本本大賣,打壓也隨之而來,「人家就覺得年輕人來踢館的吧,被外面講得好像我們是一個集中營,每個作品都賣,說出版商有公式有材料,鬼啦!那也是假消息的年代。但他們就覺得怎麼可能,完全名不見經傳的一群人…」
作家張曼娟回憶彼時,自承「我受到的打壓應該是最嚴重的吧?」但寫作者總要有自己的主張,她說:「我和郭強生,我們寫小說,無論用什麼樣的技巧或方式,故事永遠是最重要的。」
確實,也已經活到了能隨心所欲的年紀。張曼娟後來成立作家經紀公司,協助孫梓評、張維中等作家出版第一本書。郭強生擔任教職的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亦培養出多名作家如王志元、謝凱特。
但想到那時,郭強生還微有不甘,以玩笑語氣跟我們說,別人的打壓可能是因為:「出版社用我的照片做了封面。想說,你又不是徐志摩又不是朱自清。但真是莫名其妙,一點點企畫的概念都不允許嗎?拍出來我太帥了吧?大家恨到一個牙癢癢的…」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