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一到,鎮瀾宮上方的煙火震天價響,台中市長盧秀燕、總統府祕書長蘇嘉全和剛動過肝癌手術的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臉戴口罩,依序扶著媽祖鑾轎步出廟門。
【媽祖政治學1】踹開兩岸宗教交流大門 揭鎮瀾宮堀起祕辛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大甲媽祖緊接著起駕遶境。媽祖信仰在台灣民間根深蒂固,也因而成為政治力量的宣傳平台。特別是中國對台灣的統戰工作,媽祖信仰既是兩岸「血脈相通,文化同源」的證明,更是培養、運作在地協力者的平台,形成一套獨特的「媽祖政治學」。
轎前身著黃土色制服的哨角隊為媽祖開路,廟門外,上百信徒雙膝跪地,更遠一些的水尾橋上也站滿了人,全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大甲媽進香遶境活動。同一時間,社群軟體上觀看媽祖起駕直播的民眾,超過1萬2,000位。
本該在農曆3月「瘋媽祖」,無奈遇上新冠肺炎,讓進香遶境不得不推遲。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連續8週零確診,鎮瀾宮廟方也趕在6月8日擲筊請示,這才定下11日起駕,延續百年的進香遶境傳統。
但也因為疫情影響,去年由總統蔡英文將大甲媽祖神像請出神龕,今年參與儀式的政治人物,最高層級只有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台中市長盧秀燕,份量不比往年。
統戰部操盤 邀台信徒進香
疫情不僅讓進香遶境延遲,更中斷了兩岸30年來的宗教交流活動。年初還在觀望是否到中國祖廟參訪的宮廟頭人們,隨著疫情升溫,紛紛打消念頭。
30年來的兩岸宗教交流被迫按下暫停鍵,但回望這條藉著共同信仰而形成的兩岸紐帶,包裹著以文化之名而行的涉台系統,一路發展幾經轉化,早深入台灣社會。

80年代初起,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三通、四流等具體措施,企圖促成「第三次國共合作」。而宗教交流本不在討論範疇,但中國逐漸發現,宗教特有的吸引力,比其他元素來的有效果,宗教交流逐漸成為涉台系統的主力之一。
早從1986年—湄洲「媽祖成道千年祭」的前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戰部、文化部指示福建泉州、莆田文史工作者進行媽祖信仰基礎調查研究,並規劃媽祖成道千年相關活動,廣邀海內外信徒參與。
不僅台灣幾間著名媽祖廟,包括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等都在受邀之列。就連東北角的漁民也收到來自中國的活動邀請函,紅帖燙金字體,上頭印有機帆船圖案。邀請函中表示:福建省莆田湄洲媽祖廟將在近期舉辦紀念媽祖成道千年活動,歡迎台灣漁民前往進香膜拜;若不方便直接前往,也可透過第三國管道迂迴而行。
國內搶排名 各方爭主辦權
面對中國廣邀信徒到湄洲,國民黨中央為防止中國透過「宗教統戰」,導致台灣媽祖廟把信仰認同延伸到對中國的認同,因此國民黨中央社會工作會立即邀請內政部民政司,和幾間媽祖廟負責人會商應對戰術,決定透過全省性慶祝活動來凝聚向心力,並交由北港朝天宮以慶祝媽祖成道千年為名,舉辦環島弘法遶境祈安活動。
當年也曾爭取主辦權卻鎩羽而歸的鎮瀾宮,同一時期正與朝天宮一較長短。鎮瀾宮多年來都是南下朝天宮進香,70年代後,鎮瀾宮有系統地擴大進香活動,此舉讓它聲名大噪,之後鎮瀾宮不願外界一直誤認它是朝天宮分靈子廟,把進香視做回娘家,因此想提升自身在宗教上的地位。
外有拉力內有推力,急欲在島內爭奪階序排名的鎮瀾宮,1987年企劃了湄洲進香,借道日本轉進湄洲,突破兩岸禁令參與「媽祖成道千年祭」。之後鎮瀾宮迎回媽祖神像、玉印與香爐,透過和祖廟對接,從此大大抬升地位,同時踹開了「宗教交流」的大門。
鎮瀾宮前進中國,增加了在島內競爭的籌碼,回過頭也給了中國地方保存信仰的可能。80年代位於莆田的文峰宮媽祖廟,面臨周邊商場開發,被拆得只剩一座大殿,廟埕早挪作停車場。小廟夾在高樓間顯得侷促,岌岌可危。
文峰宮邀請鎮瀾宮到此停駕,那一去,場面熱鬧,加上「涉台」符號上身,迅速累積政治資本,本要被拆除的文峰宮反而保了下來;再過來,為了鎮瀾宮二訪,停車場上建了城樓、搭了檯子,幾年後附近的商場陸續還地給文峰宮。
之後文峰宮陸續發展成媽祖信仰的聖地,與湄洲媽祖祖廟、天津天后宮並稱為「南宋三大天妃宮」,也是台灣媽祖進香行程的必經之地,每年台灣過去的進香參訪高達一百多團、上萬人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