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3】3段感情都失敗收場 實驗教育先驅:最難教的是愛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陳清枝(左)、陳木城(右)個性迥異,與感性衝動的陳清枝不同,陳木城選擇在體制內突破創新,最近才從小學校長職位退休。一起創業也成為折磨2人友情的開始。
陳清枝(左)、陳木城(右)個性迥異,與感性衝動的陳清枝不同,陳木城選擇在體制內突破創新,最近才從小學校長職位退休。一起創業也成為折磨2人友情的開始。
十多年前,陳清枝第二任太太也離開了他。那時,陳清枝被診斷罹患憂鬱症,躲回宜蘭老家整整7年,除了照顧母親外,什麼人也不見。前陣子,時常出現在他網誌中、近年一起生活的「老伴」也搬走了。現在,他過回獨居生活,只剩一隻愛犬「麻糬」陪他。
人生中3個女人,都分別陪他走了10年。陳清枝其實知道,情感觸礁是自己脾氣太硬,因為專注辦學,疏於照顧對方感受。但他就是無法放棄追求事業,「我不為利,是為名嗎?好像有一點,我得到很多讚譽,那東西好像會讓人上癮。」
從小,陳清枝就想與眾不同。他在宜蘭出生,父親是建築工,因為家裡窮,他一直很自卑,比別人更嚮往成功,11個兄弟姊妹中,他是最小的兒子,最得疼,學歷也最高。
直到去年,他還想做些不一樣的事。好友陳木城提起籌辦野菜學校構想時,他沒猶豫就答應了。然而,隨著身心出狀況,陳清枝這次真的怕了,覺得不該再過分拚命。上個月,他跟團隊談好,暫時卸下野菜學校校長職務,單純協助教學工作。
訪談中,陳清枝的話題常有些跳躍,對於人生,他說還在思考。「像我最近讀一篇文章,有一種小蟲,看到東西就撿到背上,背著背著,最後就被壓死了。」這則寓言故事,是中國唐朝諷喻人心貪婪的〈蝜蝂傳〉。陳清枝說,自己就是那隻小蟲子,過去每一次人生的轉折變故,他都有機會放下欲望,卻又持取如故。
對於無法挽回的過去,這幾年陳清枝因為篤信佛教,相信因果輪迴,都有了一套自己的解釋。與前妻和情人已盡的緣分,他認定是前世因果;二兒子的死亡,陳清枝雖然仍懊悔、過不去,但也漸漸有了「可以放下」的理由。
回憶做法事那天,他說自己手臂浮起了二兒子的面容,和一條魚。「兒子的女朋友我不是沒看過嗎?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驗屍間,抬頭一看,她皮膚是透明的,就跟那條魚長得一模一樣。」雖然陳清枝說故事聽聽就好,但他確實深深相信,愛釣魚的兒子是在還這輩子的債,與那條魚(或是女孩)已經兩不相欠。
陳清枝二兒子當年在宜蘭森林小學學習烹飪。二兒子從小追求完美,年僅8歲的他,料理得很用心,食材也都排放整齊。(陳清枝提供)

餘生 只背能承擔的

「兒子留給我很大的學習跟震撼,我對人生、生命看得更清楚。我的孩子是來教我的,是來度我的。」其實這一、二年,陳清枝已經改變很多。就讀大學的小女兒說,過去感覺有些高高在上的爸爸,最近也成了能夠「坐下好好聊天」的人。
「爸爸有次突然問我,他當年會不會很忙?雖然是在問我,但我猜他在想二哥的事。」由於小女兒就讀教育科系,透過陳清枝出版的書籍、編寫過的教材,「終於知道爸爸當年辦的學校是什麼樣子,到現在我都覺得,他是很偉大的老師,是很厲害的人。」電話那端,女孩柔聲地說。
回想第一次碰面,陳清枝帶我們走上他老家旁的土地公廟,從那裡可俯瞰三星鄉下湖的整片山谷,及他創辦的宜蘭森小舊址。當時,他態度總是很豁達,阿Q地說:「這都是人生的體驗嘛!其實我比別人幸運欸,很多人沒我這種經驗吧?」但我這次離去前,他卻面露難色說:「我的故事會不會很難寫?都是這些失敗的事情。」
循循善誘的老校長,最後還是希望能為別人上一課。為我們多時的訪談,他下了一個結論:「我們教育有個問題,要男人全心投入事業,卻沒有教男人要愛家庭、愛孩子。」陳清枝說,能反省的事太多了,餘生他只要背負能承擔的就好,而愛,就已經夠重了。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