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枝愛的教育番外篇】野菜也像當年那些孩子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陳清枝(左)和陳木城(右)是相識五十年的師專老友,當年兩人曾一起做過不少叛逆事。
陳清枝(左)和陳木城(右)是相識五十年的師專老友,當年兩人曾一起做過不少叛逆事。
第一次見到陳清枝那天,他跟野菜學校創辦人兼老友陳木城為我們安排的第一個行程,便是去採野菜。我一開始以為,採野菜若不入深山,至少也要進入荒野,結果那天我們的目的地,只是路旁的一個大水溝。
我們將車子暫停在路邊,兩人年過65歲的男人,便頂著豔陽,捲起褲管、往蔓生雜草中走去。「這個長得很好」、「這個太老了」、「這就是水莧菜啊!」兩人低著頭、一言一語地說,他們手上一把一把看來像雜草、不起眼的東西,其實就是野菜。
去年9月開始,陳清枝與陳木城合作,籌劃在宜蘭三星鄉、過去陳清枝辦的宜蘭森林小學舊址,開設一間以野菜為主角的學校。透過網路群募,兩人已獲得社會大眾兩百多萬元的贊助,也在3個月內,備妥校地並培訓了一批志工教師。
雖然5月底,陳清枝辭去了野菜學校校長職務,將專心於教學,但對於野菜學校的創設,他仍覺得很有意義。「我們比較深的理念是,這塊土地是需要保護的,」陳清枝說,藉由了解野菜,已經習慣都市生活的孩子們,能在實踐過程中,不藉由死背課本的方式,真正重新認識這塊土地,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與價值。
在野菜學校探索區內,陳清枝要我們試吃剛從地上採到的野菜。
由於體驗學習是他們最重視的元素,那天我們也跟著陳清枝、陳木城走了一趟野菜學校校地中、多達兩千多坪的探索區。在山谷小徑間,陳清枝頻頻要我們試吃幾款剛摘下的野菜,我得先試著向他解釋野菜的口感及觸感,他才會告訴我正確答案。即使見我面露難色,他也顯得絲毫不在意,說這就是他引以為豪的體驗式教學。
陳清枝解釋,這些人們不以為意、看不懂的野菜,其實有很多用途,過去他在宜蘭森小教學時,也常帶孩子們進行野外求生訓練,其中,辨識可以食用的野菜就是重要一課。像是有的野菜根莖富含水分,可以解渴;有些野菜只要簡單料理就能食用,例如熱炒店常見的過貓、龍鬚菜、水蓮等野菜,都富含營養價值。
「為什麼後來我對野菜感興趣?因為每個野菜都有特殊的價值 ,只是沒有被人發現、被人利用,和被人需要而已。」陳清枝說,野菜的原味雖然苦澀,但經過經過正確的方式烹煮、調味,就能展現獨特風味。
其實,陳清枝如今鍾情於野菜,和當年他在森小接納那些獨一無二的孩子們,本質是一樣的。
1984年,29歲的陳清枝辭掉安穩教職,借了300萬在宜蘭買地,著手創辦他心中的快樂小學。當時報導曾如此形容宜蘭森小:「順著溪流走進去,可以在奔鬱的樹叢中找到一幢簡單的房舍,一座游泳池,老師們用大麻繩搭成的體能訓練台,以及小朋友自己動手蓋成的小木屋。」這裡孩子們不考試,而是學習播種、插秧、生火煮飯,各種獨立生活的技能。
「在森小,我們也收了很多特別的孩子,」最熱鬧時,宜蘭森小有三十多名學生,陳清枝招收了不少無法適應體制內教育的孩子。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個發展遲緩、走路也會跌倒的女孩,就讀森小時學會了游泳,幾年前他們重逢,女孩已經成了一名花式游泳選手。
「她在這裡住了3年,我們有蓋游泳池,她第一次下水時還哇哇叫呢!那些年,雖然虧了很多錢,但照顧這些孩子真的很值得。」提起這些往事,陳清枝說得起勁也驕傲。
對陳清枝來說,森林裡的孩子們都保持了原色,就像野菜一樣。只有了解他們的人才知道,穿過大自然的保護色,就能發現其生命的強韌、獨特,和值得守護。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