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撤台3】消金貢獻低 學者預測其他銀行接手條件不會太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
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
深耕台灣近60年的外商花旗銀行,宣布退出國內消金市場,引發熱議。本刊專訪兩位金融學者:財經立法促進院董事長兼院長黃達業、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深入剖析花旗集團毅然選擇捨棄「消費金融」市場、轉而全力衝刺「企業金融」市場的原因,同時預測未來國內銀行的發展與演變。
花旗銀宣布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學者直言,耗費龐大人力的消金被網路金融取代是必然趨勢。(本刊資料照)
提到花旗集團即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13個市場的個人金融業務,財經立法促進院董事長兼院長黃達業表示,「我覺得這是必然的趨勢」。學者直言,2017年澳盛銀行已有先例,澳盛銀賣給星展銀行,「當時一葉知秋,如今成為趨勢,這也意味著台灣本地銀行的消金水平越來越高。」

一、消金業務重分散、外銀搶攻高端客群反吃虧

黃達業說,搶進消金市場必須具「在地化」特色,業務廣越分散越好,手續費收入才能積少成多,但外商銀行鎖定高端客群,消費者要加入門檻相對國銀高,「本地銀行存款戶非常多,分行分支動輒上百家,相當龐大,外商銀行這塊很吃虧。」目前花旗銀行在台僅45家分行。
黃達業表示,花旗銀起初來台僅承作企金業務,隨著台灣國民所得提升,理財服務盛,逐步發展消金,「早期外銀消金技術跟行銷方式都比國銀來得強。」他舉例,「刷卡提供機場接送服務」最早就是由花旗銀主打,深受民眾喜愛,其他銀行也紛紛跟進,但漸漸地行銷優勢被本土銀行取代。
業內人士透露,信用卡市場趨於飽和,平均每人持有2~3張信用卡,多數持卡人手上慣用的就是特定2張卡。對銀行而言發展空間相對有限。

二、行銷手法易被複製、優勢不再

「這個趨勢是Global(全球性),不是只有台灣。」黃達業直指,很多國家也會面臨同樣問題,金融業務行銷手段不如科技業,無法設立專利權,業務領先最多1、2年,容易遭複製;另方面,金融業是特許行業管制嚴格,「新商品在主管機關長時間審核下,優勢和Know How早已不再。」

三、消金業務「薄利多銷」易被網銀取代

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指出,相對企金,消金屬於「薄利多銷」,需投入龐大人力,但直接貢獻度相對企業金融或高端財富管理有限。「隨著網路銀行、網路金融興起,消金業務實體部門,包括實體銀行將逐漸萎縮。」
對花旗銀行而言,即使目前個人金融服務仍持續獲利,但長期來看,朱浩民認為,銀行選擇將資源投入獲利率、貢獻度更高的企金業務或是高端財管,包括外匯管理等,來得更划算。
如今實體分行家數減少,消金人力占多數成本,即便消金仍有利可圖,但貢獻度低,他大膽預測,當其他銀行願意接手花旗銀釋出的業務時,「接手條件恐不會太優。」
朱浩民分享,幾年前學生詢問他,銀行工作進入消金部門或是企金較好?他毫不考慮回應「企金業務」。隨著網路金融、金融科技出現,消金人力會慢慢被取代,實體分行逐步消失,主攻高端客群的財富管理、企業法人的人員當道,與普羅大眾的個金相比獲利更可觀。長期來看,不僅銀行,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服務亦然。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