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變中共同路人番外篇】認知作戰如何辨別?沈伯洋、前政黑板板主解析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認知作戰是資訊戰的手段之一,中國作為台灣最大的假想敵,資訊戰的現象與手段看得見,但摸不清、抓不著來源,讓沈柏洋有溫水煮青蛙的感覺。
認知作戰是資訊戰的手段之一,中國作為台灣最大的假想敵,資訊戰的現象與手段看得見,但摸不清、抓不著來源,讓沈柏洋有溫水煮青蛙的感覺。
專研資訊戰的沈伯洋2020年曾與蔡榮峰合作,撰寫《批踢踢影響力作戰前導研究》,他解釋當時的研究方法:「Ptt八卦板的推爆文以速率做平均,會發現一開始很快,再來比較減緩,後來因為爆文又有很多人跑回來看,我們抓出有哪些文章不符合這個速度?表示可能有問題。
這是2016年前後比較好的作法,但後來不適合,因為有時候是2批人在互相推、噓中和,變成一篇文章可能有某5、6個帳號只在這篇文章出現,很少跟別的帳號一起出現,而且樓數相近。我們有一個公式,去計算有多少人是一起出發、一起不見。第一篇報告的研究方法是這樣。」先抓出集群行為模式,再檢視貼文內容。
《批踢踢影響力作戰前導研究》的結論指出,Ptt更多是台灣內部的網軍,最活躍的是綠、白,藍的很少,綠色網軍集中在選舉期間,白的則比較平均,「才會有錯覺很多鄉民是民眾黨,選舉時變成1450很多。」
延續《批踢踢影響力作戰前導研究》,蔡榮峰的《Ptt(批踢踢)八卦板COVID-19疫情輿論分析》試圖進一步確認中國有沒有在Ptt上做疫情相關的認知作戰,方法是敘事內容與中國的論述是否一樣?
「但這有危險,有人想的就跟中國一樣,或是他批評政府,跟中國不謀而合。」沈伯洋說,若要有效分析寫作內容,需運用AI做分析,但目前準確度只有7、8成,「所以是不夠的,最好做是新聞,寫作風格包含逗點用多少、形容詞用多少、情緒用語用多少,都要包含在裡面,他(蔡榮峰)只先拿其中一個元素來做。想證明跟中國有關,就需要比對,需要花很長時間修改寫作模型,情緒渲染只是其中一環。」
至於報告中最受爭議的直接公布47位使用者ID,沈伯洋則說,這需要法律程序,「有多少證據才能說這個人有問題?要有公權力可以查IP、金流,否則『中共同路人』這個詞會被用爛,這也是我們一直推代理人法的原因。」一位不願具名的國防單位人員指出,「民主國家的難處就在於要去分辨這是個別公民的表意自由?還是有人操控?這點要很謹慎。」
沈伯洋觀察Ptt上的網軍,「有些ID以前跟現在的文章內容完全不一樣,甚至語言完全不一樣,這要抓全站的文章,例如他以前常在男女板發文,後來都討論政治,可能就是帳號被買。Ptt帳號買賣相對容易,也有可能是被破解密碼,買方看誰出錢就幫誰提供服務,你會看到他立場一直變來變去。」要在Ptt八卦板上操作集群帶風向,成本高,風險也高。「只要被刪帳號,對公關公司很傷,他們自己會避開共同推。」
國防安全研究院專任副研究員兼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曾在7、8年前擔任Ptt政黑板板主,「板主有很一般使用者不會有的權限。我會觀察他回應貼文的速度、語氣,去組合出這個人的背景,正常大學生會看表特板、八卦板、汽車板、PC板,如果一直在政黑、地方社團,表示他的意志性很強,會在特定公共政策、政治場域,可能是專業人士,不是一個有血有溫度的正常人,偶爾來看看政治。」從上線時間推測作息,「24小時都上線就可能是公關公司,職業型輪班,但我沒有公權力反追他是公關公司還是對岸組織。沒有證據,只能推估。」
可曾在政黑板發現對岸假帳號?蘇紫雲說:「我當板主時每天都有5、6個帳號被檢舉,裡面涉及紅色的不到3%,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國內的網友,紅色帳號在八卦版被發現比較多,因為在政黑板馬上就漏餡。紅軍的特徵就是文化不同、文字使用接不上,會漏餡。」他觀察,確實有些個別的中國使用者在網站上購買免洗帳號,按年資及發文權限,一個Ptt帳號平均5萬(1萬到7萬不等),慢慢衍生出更商業性操作。「對方可能用商業公司名義跟台灣公關公司做商業交易(指收購帳號),這是中共常用手法,用民間組織當掩護。這些公司往來兩岸,可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而公關公司要在Ptt發揮集群效應,成本甚高。「一群帳號可以發揮的效用至少要投資50到100個帳號,當時行情平均5萬,就500萬投資,接一個case是100萬起跳,也不會只包政治人物。接著,工讀生操作帳號,以時數計薪,工讀生沒那麼多熱情,只是機械式貼文回應。」假帳號若被檢舉,一段時間就會交由Ptt帳號站長審查、刪除。
沈伯洋直言,就算找到Ptt上真的有收共產黨錢的網軍,影響力也很小,有心操作輿論的公關公司若能在台灣接到案子,何必收中國共產黨的錢?「我訪談很多在台灣第一線做公關行銷的網軍,2016年以前,Ptt還蠻多,但之後是百家爭鳴。我總覺得,受指揮的可能是做得不好、各政黨沒人要的,很弱,也做不出什麼成績,與其研究PTT,不如去研究Facebook、YouTube。」
從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5月中旬,一直到6月中,沈伯洋也研究許多與疫苗相關的網路文章,「剃除香港、馬來西亞,剩18萬篇文章,用AI去跑,就會發現說『政府大內宣』『防疫還是很好』只佔2%,但講『高端炒股』、『疫苗乞丐』『日本不要的疫苗才給我們』『疫苗陰謀論』佔30%,人就會往這個方向走,其中有哪些主題可能是中國打進來的?顯然中國做很多輿論想要影響我們,很多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後援會粉絲頁背後是中國在操作,平時都在講政府防疫超棒,五月後就會發現他們都在丟疫苗陰謀論。」
如何認定這些內容是中國在進行認知作戰?沈伯洋說,一個方法是:其中若有超過一半是連結轉貼,都來自同樣幾個內容農場,否則難以認定。這是中國主動製造並丟到臉書上。另一種,是台灣社群網站自己在吵,例如國民黨喜歡講疫苗乞丐、蔡英文假論文,中國再挑選主題,主要帳號和附隨帳號進來見縫插針,以集群放大某種言論,其中也可能歪打正著,「發生以後,他們才發現這個吵得起來。」
認知作戰如今是一個朗朗上口的流行詞,然而依據社會結構、文化不同,操作方式也不同。「像俄羅斯對美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造成對立,有一群人專門講黑人很可憐,另一群人攻擊黑人,造成彼此對立,煽風點火讓兩邊吵起來,少少預算就可以精準打擊。但中國是針對中間對政治沒什麼想法的人,才是統戰目標,比較軟性,例如先講美國、歐洲、日本有多爛,再讓你慢慢站在中國那一邊。比較亂槍打鳥,造成我們研究困難,很容易把無關的人捲進來。」
資訊戰研究者目前赤手空拳,手上毫無武器,沒有法源依據、沒有駭客GPS定位技術,只能憑藉公開資料土法煉鋼式分析。沈伯洋無奈,縱使懷疑,也沒辦法證明跟中國有關,除非有公權力。他強調,「有法案可以查金流,才能查他從哪個政黨或國外拿錢?花了多少錢?有沒有境外因素?可以公開透明。」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