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5日,疫情破口擴大為社區感染,雙北進入三級警戒,4天後警戒範圍擴展至全國,且4度延後,直到7月27日才降至2級,但能在73天內壓制疫情,除了醫護人員的努力,曾受惠於台灣的各國支援疫苗,都是重要關鍵。當新冠肺炎Delta、Omicron等變種病毒兵臨城下,疫情確實也如戰事,有人仍持續為台灣打仗。
【全文】【2021年度風雲人物】台灣守衛者 我們守在最前線

疫情、外交、國防、混合戰,從民間到官方,台灣人守在每個領域的前線。
在國際空間持續遭打壓的時刻,自由潛水選手侯一明,仍堅持代表台灣出賽、反覆練習展開國旗;自由潛水發展協會發言人吳秉宥也持續力爭台灣權益。
在國防部長邱國正認為「從軍40年來情勢最嚴峻」、中共軍機消耗台灣空防的這一年,捍衛我國領空的主力戰機飛官龔尚偉、黃若宜與同袍們守著台灣空域。
2020年,全球淪於一疫,延燒至今。在疫情裡,台灣外交今年成績不俗,
外交部長吳釗燮等人卻遭中共「制裁」,陰晴不定的尼加拉瓜政府年底轉而與中國建交。
口罩痕曾印滿整臉、整個夏天不敢回家的急診室醫師田知學、護理師楊卉庭,在疫情裡沒離開過第一線。
資安專家蔡松廷、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吳銘軒等人,在網路戰裡守住台灣。
同時,致力於民間外交、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台灣數位外交協會團隊,仍致力幫台灣爭取各國友誼「私交」。
我們在歲末訪談6組台灣人,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穩守前沿。
看看內憂外患之中,民調裡的台灣人: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做的「中國效應調查」,2018至2021年間,台灣民眾對台灣的國家主權,有更高的自信心。當民眾被問到「覺得未來兩岸關係最有可能出現什麼結果」時,認為「台灣被中國大陸統一」及「台灣獨立」的比例,2018、2019、2020、2021年分別是:「48%:32%」「41%:33%」「21%:56%」「57%:53%」。

不畏懼戰狼 憂患裡的信心
主持這項研究的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分析,這顯示自2020年起,台灣民眾開始不再覺得「中國可以讓台灣就範」,他們一方面不再對中國有信心,對中國愈發疏離;客觀上,也不認為中國國家實力足夠強大。另一方面,他們對台灣的國家實力、經濟展望,更有信心。
同份研究顯示,2019至2021年間,認為「兩岸交流協商,台灣國家主權比經濟利益重要」的比例,維持在6成(國家主權重要)和3成(經濟利益重要)的對比。此前多年,認為經濟利益重要者,多於國家主權。此外,「不願鼓勵家人去中國大陸發展的比例」,從2019年52%激增到2020年70%。陳志柔分析,由此可見,2020年前後起,中國大陸的經濟光環,已經對台灣民眾逐漸失去吸引力。

戰狼侵略擴張,引發國際反感。中共對台灣與台灣的國際友人頻頻祭出「制裁」,也受到台灣多數民意抵制。今年11月中,大陸委員會公布調查顯示,85.6%受訪者反對中共一國兩制;對於中共將台灣官員列為「台獨頑固分子」,並宣稱要依法懲戒,有78.3%受訪者不認同。
不過,據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5月所做調查,共機10月大舉侵擾台灣之前,許多台灣民眾擔心共軍入侵。今年10月,該研究所調查結果顯示,約58%台灣受訪者擔心兩岸開戰,46%認為與5年前相比,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如今更可能下令對台動武。
「從不同機構的民調、各種指標都看得出來,台灣主體意識持續增加。」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解讀,兩岸關係的核心爭議如今已不是統獨問題的本身,「兩岸問題的核心是制度的選擇,特別是香港事件之後,證明一國兩制只是沙灘上的城堡。」
網路戰開打 保衛數位疆土
12月22日,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坦言,如今台灣局勢比1995年、1996年台海危機時代還危險。據國防部統計,今年1月迄12月22日,共機擾台已逾約940架次,中共並多次在台灣周邊從事針對性及抗擊外軍的軍事行動。國防部指出,中共11月28首度派遣運油20(Y-20U)加油機赴西太平洋從事演訓,近日遼寧號航艦穿越宮古水道執行年內第二次遠海訓練,漸漸完備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編組,除增加台灣戰力應對負荷及企圖擾亂軍心士氣,同時對美國展現扼控戰略要道與抗擊外軍能力。
國際友人今年也說了重話。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今年10月表示,中國恐利用混合戰手法,如同當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之前,混合使用訊息戰、網路戰,結合假訊息、經濟操縱、透過代理人及外交壓力,併吞克里米亞。

「從國防角度看,網路戰已經開打,只是沒有檯面化,底下暗中進行,大家也不敢認為這是作戰,因為會啟動太多機制。」調查局資通安全處處長余尚賢憂心忡忡,臉上仍是樂觀笑容。
資安即國安,最近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是日美同盟有事」,安倍認為最可能的情況不是海陸空熱戰,而是一場沒有煙硝的網路戰:先發動駭客網路攻擊,癱瘓關鍵基礎設施如電信、鐵路、加油站、醫院,同時散布假訊息,社會陷入恐慌。屆時政府光是要恢復正常運作、澄清謠言,恐怕已量能崩潰,更給有心人士操作空間。
處在面對中國網路戰的最前線,台灣每個月遭受多達2千萬至4千萬次境外網路攻擊。面對中國傾國家之力的網路攻擊,調查局將成立資安鑑識實驗室,提升量能。余尚賢說:「我們的所有行為就是在保衛我們的數位疆土,讓它是乾淨的,駭侵也好,假訊息也好,做好防衛性的工作。」

疫情、賽事、共機擾台、官方與民間外交、資訊安全—歷經憂患與勝利,我們訪談6組人士,他們的故事也許是你我的故事:守住前沿,不惜與威脅正面對決,在嚴峻境況裡持續進擊。
【2021年度風雲人物1】拿國旗的人 侯一明、吳秉宥:為何中國出手,台灣就得變成他們要的樣子

採訪進行到最後,侯一明拿出一面國旗,在桌上反覆旋轉、折疊、確認方向,以便最後可以雙手一拉,就展開整面旗,結果失誤,國旗竟反了過來。她說:「這要算得很準,沒那麼簡單。」一句話彷彿有2層涵意,舉起國旗,如此不易。
主權被漠視 疫苗卡成廢紙
今年9月30日,她在塞普勒斯參加自由潛水世界錦標賽時,就做了同一件事,所幸當時並未出錯。比賽前,她和隨行的訓練員說:「你把國旗藏好。裁判發牌(確認成績)後,我要把國旗拿出來。」自由潛水講究平靜專注,心有旁騖是大忌,但侯一明沒有選擇,因為前2日,我國國旗在轉播畫面裡「無預警被消失」,推測原因是中國的轉播訊號遭到檢舉,而主辦方僅給出2個選擇,「要就用奧會旗,不然就空白。」選手和台灣自由潛水發展協會(AIDA TAIWAN)討論後決定空白,協會發言人吳秉宥說:「一旦用了,後面就沒有理由拒絕。」
長久以來,台灣的運動員始終無法從「國家正名與參賽權不可兼得」的困境解套,侯一明以為自由潛水是塊淨土,「因為它不大受關注,還有一些自由的空間,特別珍貴。」但台灣的主權被漠視,早在賽前就開始。6月初,侯一明決定參賽,好不容易排到疫苗殘劑,小黃卡出了國境卻形同廢紙,「因為疫情關係,塞普勒斯有一個特殊的flights pass(航班通行證),但下拉式選單完全沒有台灣的選項。」吳秉宥協助處理,打電話詢問:「他們給我的說法很荒謬,就是說塞普勒斯是相當親中的國家…」他又問,那打了2劑疫苗的人拿著小黃卡,到底能不能入境?被已讀不回。

5名台灣選手,最終只能以「沒打過疫苗的中國人」名義入境,但總是順利抵達,吳秉宥笑著說:「我本來以為疫苗的事情過了,就沒我的事了。」結果竟一路延燒。起初,還有10個國家相挺撤旗,日本隊更表示:「我們不能忽視只有台灣處於不利地位的情況。我們想與台灣分擔痛苦。」9月底,AIDA在官網發出「Apologies to Taiwan」的道歉聲明,隔日總統蔡英文發文感謝選手,中國政府決定出手,要求此後賽事應按奧委會規定處理,事件自此升高為國際政治事務。
10月15日,我方收到通知,要求提供所有溝通信件,因為瑞典向AIDA提出控訴,指撤下台灣國旗是「歧視選手,造成選手尊嚴損害」的行為,要求紀律委員會處分,最終的結果,卻是台灣從會員國身分被降級為觀察員。官網上9月底的道歉聲明還在,如今看來格外諷刺。
陷省籍矛盾 走出認同危機
秉宥決定發起連署,串聯投票,要讓台灣重回會員國身分,結果會員大會取消,「真實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也不能確定。」關於是否該堅持以「台灣」名義參賽,2018年時,由前田徑運動員紀政發起的「東奧正名公投案」也討論過,只是最後以577萬餘票的不同意票,超過476萬餘票的同意票,未能通過。那場公投前,國際奧委會就發函表示不予核准更名,若公投通過,可能會以「政治干涉體育」為由撤銷中華奧會的會員資格,危及運動員參賽權益。 但真正以政治干涉體育的國家,真的是台灣嗎?
只是想好好運動、參加比賽,為何總演變成國族認同之戰?侯一明2018年沒有投票,吳秉宥投了,但自承「那時就是一個傻不隆咚的政治系學生,覺得台灣就是台灣啊。但現在就很有感觸。」吳秉宥說國旗消失事件後,「我們也跟主辦單位講,台灣的選手如果國旗被ban掉,我們也不會讓國旗消失。我們一定是背上也國旗,腳上也國旗,上去就說台灣,那你要怎麼辦?把我們禁賽?像奧會一樣?這件事很可悲。」
侯一明則說:「選手出現還是更重要,這才是不可妥協的。你總是要出現嘛…」她的生父是外省人,母親是本省人,從小感受到省籍矛盾,甚至曾有感而發地說出:「好希望台語是我的母語。可是我記得我的養父跟我說:『台語就不是妳的母語啊。』我哭得好慘。」她的碩士論文和台灣史有關,感受到政治與歷史的複雜,一度認為:「這個國旗不是我要的國旗,這個明明是黨旗加上滿地紅,但曾幾何時,它真的變成我心目中的國旗了。當我走出國家參賽時,這個對我很重要,我對它沒有任何的懷疑…」
今年40歲的她,走出了自己的認同危機,又對我們提出疑問:「其實我很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怎麼想的?」27歲的吳秉宥接手回答,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也要想清楚,我們是不是真的要讓中國以為,他們只要出手,台灣就會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一個至今未能有完美解答的問題。侯一明想起自己舉完國旗、上岸後,一名中國籍人士竟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非常溫暖。她笑著說:「我決定要拿國旗的時候,就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非常有笑容。我覺得,我很愛潛水,我很愛大家,但我一定要拿國旗。同時說出,我熱愛潛水,I'm from Taiwan。」
【2021年度風雲人物2】攔共機的人 龔尚偉、黃若宜:我要飛在飛機的前面

中共軍機擾台常態化,幾乎天天來亂,據國防部統計,截至12月22日,2021年共機擾台已高達940架次。10月,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表示,台灣軍事壓力情勢是他「從軍40年來最嚴峻」,當年沒有共軍「一傢伙幾10架戰機繞著走」的情況;共軍曾經「單打雙不打」、九六台海危機,緊張情勢限於外島,如今威脅已經逼到本島;12月,邱國正赴立法院專案報告,報告指出,中共新式航空器、航母、核動力潛艦、驅逐艦及兩棲攻擊艦等將陸續成軍列裝,對台灣防衛作戰將形成嚴重挑戰與威脅。
台美關係趨於友好,加以美國布局亞太,中方日益不安。共機擾台的真正意圖,並不單單衝著台灣、進行情報搜集而來,背後原因,極可能劍指美國,甚至針對印太區域的多國軍演。
在疫情期間 重訓不敢鬆懈
最近可能有一種轉換期的感覺…但真的不覺得特別嚴峻耶。」空軍第四聯隊中校分隊長龔尚偉說,今年確實日夜間緊急起飛的次數變多,任務形態有些轉變,其餘一切正常。37歲的龔尚偉飛行總時數超過1,400小時,F16飛行總時數超過1,200小時,他擔任四聯隊部隊飛行教官,「對我來說,2021年最大變化是Covid-19。」
「要配合中央防疫措施。外面World Gym不能開,外面停,我們裡面也要停,無法使用重訓室。」對戰鬥機飛行員來說,定期重量訓練攸關生死,若無法維持相當體能、強化肌肉,飛行時可能無法對抗大G力,風險包括灰視、甚至黑視,嚴重者可能昏迷。龔尚偉改成徒手訓練,以往1至2天就上1次健身房,疫情期間,改成在家中做重訓。

與龔尚偉一起受訪的是同一作戰隊、小他10歲學妹,換訓學員黃若宜上尉。她說疫情期間,同樣在寢室勤做鍛鍊,解封即恢復上健身房。她總飛行時數目前來到245小時,如果順利結訓,將是我國第4位F16戰鬥機女飛官。她27歲,言談嚴謹沉穩:「我們在換訓期間,就是一課一課往下階段邁進。沒接觸過飛行的人,飛機上去,可能要在空中翻一個筋斗。你不知道翻筋斗過程中,看到的畫面、外界變化是怎樣?操作過程,要知道你下個步驟是什麼。空中是充滿變化的地方。」
黃若宜是家中獨生女,報考軍校時,雙親很擔心,她選擇飛行,母親尤其不捨。她讀空軍官校前2年,母親不時問:「確定要繼續念嗎?」黃若宜沒改變選擇,花了數年與父母溝通、分享生活,如今雙親對於她加入空軍,完全支持。
不同殲擊機 機警變通戰術
「我有我的計畫。看到現在這個情況,我要想:『待會兒要怎麼做』的下個計畫。至於怎麼計畫,就靠飛行員自己本職學識的充實。飛行員要看很多書。」龔尚偉說,升空執行任務時,思緒很忙,需依SOP行事,沒閒暇思考其他。「比如,我在這個位置,就要去想下一個階段,飛到那邊的時候,我要做什麼事?怎麼做會更好?我們會一直把自己放在飛機的前面。」
「飛行員要思考攔截點、思考目視敵機時,所採取的標準動作…這些都是高度的專業。」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解釋:「飛行員在狹小座艙裡,戰鬥機平均每秒前進2百公尺,方向由腳決定,升降高度由手決定,心理壓力與國家安全的責任,就在他們手腳掌握之中。」他並指出,所有技術細節都能展現台灣飛官的心理素質與作戰素質,相較於中國軍艦與美國在南海對峙時,中方曾採取不專業的攔截行動,台灣空軍在攔截軍機時,一切依國際攔截規範進行。

「你剛上去,有沒有看到較特別的共機?有沒有不一樣的東西?」面對共機侵擾,龔尚偉說,相較以往,今年和同袍間的話題更常談論的是:在西南空域伴飛共機時,是否遇上罕見機型?
今年11月28日,27架共機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空中加油機」運油20(Y-20U)首次現蹤,而同時有三組共機深入台灣東南空域。一般認為,這顯示中共遠征型空軍漸成型,台灣空防壓力大增。
龔尚偉過去曾遇過共軍執行多機種的組合訓練,「我們依令起飛,依照戰管引導,攔截他們繞台的既有航線。種種因素考量之下,操作上的負荷量大,蒐的資訊也多,對我來說蠻有挑戰性,這畢竟是他們多機種的組合訓練。」他相當慎言,「我們不會因為不小心的操作錯誤,造成對岸擴大解釋、擦槍走火。」
「如果遇到不同的殲擊機(中國殲擊機,戰鬥機的一種),我們就會上網查,性能是什麼?可以攜掛怎樣的武器?大家會翻書、翻技令(技術命令),討論遇到這種的情況,應該要怎麼做空中動作,會比較對我們有利?我們可以建立戰術基礎。」問龔尚偉,在第一線,是否觀察到中共空軍實力正在進步?他沒正面回答,思考幾秒,又答:「我覺得,是我們一直在進步。」再問他,兩岸情勢升高,是否感受壓力?「真的不會。我們是蠻有自信的一群人。」
【2021年度風雲人物3】被制裁的人 吳釗燮:被制裁者終將圍堵中國

11月5日,中國國台辦公開點名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外交部長吳釗燮,稱3人是「極少數台獨頑固分子」,將予以「制裁」,禁止本人及家屬進入中國大陸和港、澳,並對其追究刑事責任,且「終身有效」。
時常滑手機 看推特文反應
吳釗燮即時透過推特(Twitter),以英文回應:「在被國台辦列入終身黑名單和制裁後,我收到無數恭喜。很多人因為不被認可而感到嫉妒,還有些人問說他們可以去哪裡申請(被制裁)。為了對得起這項殊榮,我將持續為台灣的自由民主奮鬥。」
極權政府慣用的株連手段,並未對吳釗燮與家人構成影響,他說家人看到新聞,反應都很平淡。不過,他說家中有長輩終身職志是追求台灣獨立,「他們覺得,在追求台獨這件事上,我為什麼沒有像他們一樣,做出這麼多貢獻?當然這有點開玩笑啦…」「他們沒被中國制裁,反而我這個在蔡英文政府裡努力維持現狀的人,被中國認為是頑固台獨分子…對他們來講,可能心裡有一些不平衡。」
這裡談的家中長輩,是他三叔吳澧培。吳澧培是獨派大老,被稱為台獨四大天王之一;他二叔吳澍培則因堅持中國統一立場,蹲過囹圄,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家族長輩意識型態從極獨跨到極統,對照起來,這個被中共點名「台獨頑固分子」的吳釗燮,近期在立法院備詢時還應國民黨立委要求揮舞中華民國國旗,好像也沒那麼頑固。

12月17日,公投前夕,藍綠二大陣營分別於自由廣場、凱達格蘭大道前拚場,外交部夾在相距僅5百公尺的二大陣營之中,音響轟進眾人耳膜。67歲的吳釗燮此刻坐在他的會客室,他油頭梳得齊整,在叭叭背景音裡攤開文稿,肢體語言強勢。唯有談到推特成效,剛硬的臉部線條才稍軟化。
相較於字斟句酌的正式新聞稿,外交部推特上,署名JW(Joseph Wu)的推文,大多是對時事的即時回應,許多則是由他親發,不時被國內外媒體引用。隨行同仁爆料吳釗燮時常滑手機看推特反應,「部長有在注重自己的spicy(嗆辣)或是幽默的程度。」他嚴肅道:「推特是國際上很流行的social media,要跟國際社會連結。我在總統府(祕書長任內),也幫總統發推特。」「推特(限制發文字數)只能3句話。所以,這三句必須抓到精髓、讓大家看了會心一笑。我上去看推特頻率很高,1、2小時就看一次…要確定推文是不是受歡迎?有沒有負面影響?現在,很多人喜歡看我的推特,很多國際媒體都是我的follower。」
「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蠻替我父親(遭中國制裁)感到光榮,」吳釗燮的兒子、前民進黨駐美代表處副主任吳迪說,「我也做政治工作,對我來講,制裁影響沒那麼大,我和家人本來就沒有去對岸做生意的需求。」吳迪在美期間,經營對美國會關係,有些國會助理並不知道他是吳釗燮的兒子,但美國涉台人員會轉發吳釗燮推特給他,「我爸有時也會自己轉發給我啦。」近日,美方政府人士發訊給吳迪,表示對吳釗燮新推文頗有共鳴,事由是職業美式足球聯盟(NFL)發表全球行銷地圖,將台灣列中國一部分。吳釗燮推文抗議:「台灣有自己的顏色好嗎…在5碼的最前線上,我們緊擁主權和民主,絕不漏接。看清楚了:台灣不受北京惡霸隊宰制,會常保自由身。」
少時論政局 擔心會被抓走
吳釗燮出生於1954年,他讀高中時,台灣退出聯合國,蔣介石激昂高喊「漢賊不兩立」;念大學時,中美斷交,「台灣有很多空房子,人都跑掉了,蔣經國是那時大家尊重的國家領袖,雖然他是獨裁者,但他對國民宣傳的口號,我到現在都還很清楚:我們要堅守民主陣營。」
見過台灣在國際舉目無親,親歷過基層的無力與驚慌,他曾不敢談政治。不敢談政治的政治受難者後代,大學卻就讀政治大學政治系。他記得某晚,同學們黃湯下肚,嘴巴都鬆了,宿舍燈一關,針對國內、外的情勢各言爾志。隔天,他們全被校方警告:「你們昨天談了什麼、什麼、以及什麼,校方都知道。」吳釗燮受訪時難掩真實恐懼:「嚇到了、我真的被嚇到了。」

大學畢業前,中美斷交,那年是1979年,彼時一名美國學者訪問政大,他和同學們都很喜歡這名老師。一日,老師請大家喝酒,同學們大膽談台灣外交情勢,在那個尚未解嚴的年代,美籍老師偷偷提議「大家來假投票」,帶領學生不記名投票,「同意反攻大陸者」在紙條上畫圈,反之打叉。開票結果,大家都不想反攻大陸。隔天,吳釗燮與同學再度收到校方警告,他嚇到心神不寧,一直想起二叔吳澍培,就讀高中時因參加共產黨外圍組織讀書會而入獄,被國民黨抓走、一關12年,「不論是剛退出聯合國、或跟美國斷交那陣子,氣氛都特別緊張…(大學時)我走在(政大校園)木柵的路上,會身不由己、一直往回頭看。」眼前的中年人至今難忘少時驚駭,作勢往身後察望,「我家族長輩被抓,我很擔心,會不會也發生在我身上?那時,有些人批評政府,就失蹤了。我擔心得不得了。走在路上,很常往後看,是不是有人跟著我?我會不會隨時被抓走?」
吳釗燮沒被任何人抓走。將近半世紀過去,威脅他的人從國民黨變成共產黨,兩蔣的國民黨後輩們,也不見得記得要「堅守民主陣營」。隨著台灣民主深化,當年惶惶然的政治受難者後代,如今面對中共張牙舞爪揚言制裁他全家,亦能一笑置之。
歷史弔詭,到了2021年,「被中共制裁」竟在全球民主國家成為一種象徵與勳章。吳釗燮與國際友人交流,有人對此感到榮耀,有人深陷不安。「中國告訴他們:你們有些人已經被制裁了。」吳釗燮今年出訪捷克、斯洛伐克、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不少友台的政要分享,不是被中國大使館寫信警告、就是辦公室被打電話威脅,「例如起草台歐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的瑞典籍歐洲議員Charlie Weimers就跟我講,壓力真的非常大,中國大使館日以繼夜轟炸他,信件、電話,什麼(威脅)都有…」
近日,吳釗燮常舉自己遭制裁的例子給國際友人聽,並提供建議:「Ignore, expose and criticise(忽略威脅,公開威脅並且批判威脅)。」只是,「被制裁」未必對每個人都是一枚勳章。就在吳釗燮遭「制裁」後不到一個月,國台辦宣布,遠東集團在大陸投資的化纖紡織、水泥企業違法違規,重罰近人民幣近五億元。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意有所指:「絶不允許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的人在大陸賺錢,幹吃飯砸鍋的事。」一般認為,這是衝著遠東集團總裁徐旭東對民進黨候選人的政治捐獻而來。
民主被利用 憂中擾亂運作
民主國家裡,企業家支持各陣營、雙重或多重押寶本是常態,只是此惡例一出,在未來,許多台商很可能被扣上「台獨企業」標籤,不管是「吳釗燮們」或「徐旭東們」,從台灣政商界到娛樂圈,都可能出現長長的「制裁」名單。
「遠東集團真的是非常冤枉。你看徐旭東,大家都知道他不支持台獨,說不定大家覺得他支持國民黨的程度還比較高一點。」吳釗燮認為,中國「制裁」對象擴及台灣企業家,顯然意圖把手伸進台灣的民主程序、擾亂其運作—「中國就是在警告台灣的企業家:你的政治獻金,只能夠捐給對中國有利的這邊(政黨)。」而他真正憂慮的是:中國恐利用台灣的民主環境,來傷害台灣的民主。「我們很多資訊公開透明,政治獻金資料都在監察院網站上。如果中國按圖索驥,伸手進我們的國內政治,會對民主造成傷害。」
吳釗燮滔滔細數工作重點,直到訪談快結束,才啜第一口茶。他曾任扁政府駐美代表,2018年接掌外交部後,頻繁接受外媒訪談,至今至少157次,平均大約10天接受一次外媒訪問,但凡有一絲不妥,都可能造成國家傷害。

這一年,進擊與失落同時存在。2021年台灣外交頗有進展,總統蔡英文與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都說「台美關係史上最佳」,歐洲議會不顧中共反彈、壓倒性通過「歐洲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歐洲議會官方代表團首次訪台。此外,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運作,這是政府首度以「台灣」為名義,在非邦交國設立的館處。疫情肆虐、中共威脅,都沒擋住理念相近國家與台灣互訪的熱度,10月底,吳釗燮訪歐、發表公開演說,被外媒形容為「魅力攻勢」。然而僅僅1個多月後,尼加拉瓜第2度與中華民國斷交,這是吳釗燮任內第6個斷交國,蔡英文任內的友邦數字,也自22國降至14國。
經營邦交國 面對各式勒索
吳釗燮本人、家人、國際友人遭到中共「制裁」,其實在各種意義與形式上,台灣何嘗不是時刻面臨制裁陰影。丟了一個尼加拉瓜,吳釗燮被在野黨封「斷交部長」並非首次。截稿前,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在立院指責吳釗燮:「你真的要自殺謝罪以謝國人。」吳釗燮怒回:「(難道)我們跟美國關係(提升)不算?我們跟歐洲關係(提升)不算?」他在接受專訪時坦言,每丟一個邦交國,對外交部同仁都是極大打擊:「我們在戰略上,不能丟掉更多邦交國。每一個邦交國對我們都非常重要,都要非常小心、非常努力、甚至非常刻意經營,才能維繫。」
「不是我們努力不夠。」向來緊盯業務的他,有些喟嘆,「我們不像中國,以旁門左道的方式,(向友邦)畫大餅協助做基礎建設;或以支持貪腐、收買等方式,爭取邦交。」

「我們台灣(外交部)是希望能直接嘉惠當地人民。如果我們不做一些旁門左道的事,就會不斷面臨壓力,」他舉例,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今年贏得大選,選舉期間,其政敵不是入獄就是流亡海外,選舉結果遭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同聲譴責。「但是,奧蒂嘉的反應就是:那你台灣要不要(公開)恭喜我?你要不要恭喜我?如果你不(公開)恭喜我,我就去找中國、我就去找俄羅斯。」眾所周知,奧蒂嘉政府多次要求我國鉅額經援,面對各式勒索,吳釗燮坦言抉擇艱難。「我們希望維持邦交,但台灣是民主國家,要我們公開恭喜他,我們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種種主、客觀因素疊加,斷交似乎不讓人意外,「他們(奧蒂嘉政府)願意跟其他獨裁國家抱團取暖。」
至於是否還要維繫這些邦交國?吳釗燮說,這問題在他尚未踏進政界前,台灣政壇已辯論數十年—到底是美日等民主同盟國家重要,還是邦交國更重要?「這種討論,多少都有不同戰略思考在裡面。不是只有這條路是對的、那條路是錯的…對台灣來講,情況真的非常特殊,我們二條路都必須兼顧。」
訪談結束了,他又正襟危坐了回去,原來想起一段話要補充。那是外交部同仁們替他準備的:「被中國制裁的人會愈來愈多,未來可能成為一個聯盟。如果這個『被制裁聯盟』人數夠多,反而對中國會形成包圍。那麼,需要去突圍的,不是我們這些被制裁的人,而是中國。」
【2021年度風雲人物4】守疫情的人 田知學、楊卉庭:我在救你時,也可能會死掉

有件搞錯的事,大概反而能精準呈現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醫護承受的巨大壓力。擁有17年急診資歷、目前在亞東醫院任職的護理師楊卉庭在採訪結束後,自己整理了一份簡單的時序表傳給我,裡面寫著:「疫情從去年底爆發…」我提醒她應是前年底?她已讀了幾秒才回訊:「這麼久了…無言…不知不覺已經撐了2年…」
每次插完管 我的手是抖的
簡述2年日子,大概就是神經持續緊繃,生活不斷重複,且目前仍看不見終點,導致連起點都一時忘了。回想疫情在台灣爆發的5月中以來,她的日常活動範圍,只有往返家裡和醫院,「兩點一線,接觸的人愈少愈好。」最長曾半年沒見到住在同一城市的家人,和在振興醫院擔任急診醫學部主任的田知學差不多,5月中後,她也選擇暫時從家中搬出,離開先生、孩子,另覓住處。回顧初始,田知學說,新聞還未鋪天蓋地報導疫情時,國內急診醫師的群組裡已有人提醒,「SARS可能要再來一次了。」她立即著手設立發燒篩檢站,但「像諾亞建方舟,被當瘋子。」看診的民眾也抱怨:「你們會不會太over?」怎知沒多久便風雲變色,當疫情終究如海嘯襲來,方舟立時成為救命的船。
但汪洋中的船,自己都風雨飄搖,置身其中,看見更多的人性,田知學對我們說:「疫情裡最困難的,是人。」她舉健保卡能查看旅遊史功能開放前的例子說明,曾有個婦人要入院看診,詢問時,都是無症狀、無接觸史、無疫區旅遊史,「進來後就聽她跟朋友聊天,聊到她兒子剛從大陸回來…」憤怒,但無用,心想:「這不是妳一個人的問題而已,剛才有多少醫護沒有穿得很防備在跟妳說話?」
擔任急診醫師近20年,田知學自認心理建設能力不錯,但在疫情戰區第一線,「是在跟死神打仗,可是死神也可能親吻我的額頭…疫情期間,我每一次插完管出來,我根本…我的手是抖的。家屬在那邊哭,我沒有心情安慰他們,因為我覺得我也需要被安慰。我覺得很抱歉,我第一時間沒辦法安慰家屬,雖然這是我的工作,但我必須先安慰我自己。你懂那個感覺嗎?就是我在救你的當中,我有可能會死掉。」
她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今年5月23日,振興醫院急診護理師確診;5月14日,亞東醫院亦傳出曾有萬華接觸史的結核病人確診,整個科室的醫護都因此隔離。5月31日,雙和醫院有三名護理師遭確診病患砍傷…田知學口中的死神從四面八方靠近了,而疫情下工作的難處或後遺症,也同樣折磨人。田知學提到哺乳中的同事,「每天上班,奶脹了還是要擠,擠完就直接沖掉,不可能把奶帶回家,因為是在這麼危險的地方擠的奶。」楊卉庭則說自己一度工作到幻聽,「一直聽到救護車的聲音。」
被民眾嘲諷 防疫還有錢拿
醫護平時是職業,疫下就必須成為使命。當全球確診人數迫近3.45%時,台灣仍維持在0.07%,即使遭逢破口發生社區感染,也在4個月內獲得控制,被視為範本的抗疫成績,背後除了指揮中心嚴格的邊境管制政策,還有醫護付出的代價。田知學曾一度將病患推到空曠處插管,笑著說:「用陽光做紫外線消毒。」她深知急診的瓦解會是骨牌第一塊,面對困局,也不能放棄。

但仍不時會聽到民眾酸:「疫情已經讓很多人沒工作了,你們有工作,還有獎金(津貼)…」田知學坦言還沒有一個好的回應方式,只是忍不住想:「如果可以,你來試試看在第一線,然後你告訴我是不是值得拿那個獎金?」
18年前,田知學在北榮實習,SARS時期被保護著,「當年5月時,醫院就說不用來(實習)了,因為你們沒功能之外,又害怕。那時連口罩都沒分配好,我們一個N95要用好幾天。」像是最後的震撼教育。18年後,她並未因此就不害怕,但仍沒想過要從生死場般的急診室離開,直言:「我們這次做得很好,四個多月把疫情穩定下來。但其他國家都在演給你看,它們會一再的一再的…你有什麼資格說不會再爆發一次?」
她呼籲,政策的真正重點,總是在遵守,「你看那些出事的國家,就是連幾加幾的隔離政策都沒有遵守。大家真的是在同一艘船上,你挖他的洞,你自己也跟著沉。」我問她,覺得醫護人員就是一直在補破洞嗎?她說:「是啊。」語氣平淡,帶著一點無奈,但更多的情緒是義無反顧,就像楊卉庭最後傳訊跟我說:「這場仗,已經打到大家都忘了時間,只管往前衝。」
【2021年度風雲人物5】護數位疆土的人 蔡松廷、吳銘軒:沒有煙硝的戰爭早已開打

「有個笑話是這樣的:政府單位有二種,一種是有被入侵的,一種是有被入侵但還不知道的。」台灣資安公司Team T5創辦人兼執行長、台灣駭客協會理事長蔡松廷,今年明顯感覺到整個環境對資安的重視程度不同了,這笑話聽起來十分毛骨悚然,但他說網路戰更早開始:「我2003年開始就觀察到中國網路間諜在偷我們的資料,一直到現在,已經是快20年的事情。他(中國政府)想要的資料很多,有些攻擊者有目標,例如某個智庫在做國際貿易、外交議題,進到電腦把資料都偷走,去了解談判底線、策略。嚴重的可能所有資料都掉光,還設定自動轉寄,新的郵件直接轉走,這非常常見。」神不知鬼不覺,被駭者日日開電腦上班、寫郵件、更新軟體,都不會察覺。
假訊息攻擊 手法不斷提升
國家層級之間的網路戰早就開打,網路攻擊事件更已悄悄演練過數回合。去年中油遭勒索病毒攻擊,加油站停擺1天;520總統就職前夕,府內部分信件遭駭外洩,被剪下拼貼成假訊息發送給媒體;中科院機密資料包含武器與軍用設備的設計圖被張貼在PTT上;銓敘部公務員個資名單流出…今年7月三級警戒期間,台灣正苦於疫苗不足,國產疫苗公司高端也出現疑似駭侵事件。
資安即國安,這是一場沒有煙硝的網路戰。台灣每月遭多達2千萬至4千萬次境外網路攻擊,8成以上沒有成功入侵。過去3年,Team T5一年平均處理80個駭侵案件,但今年至11月底已超過130件,可見攻擊能量變高。蔡松廷說:「台灣資安公司不少,這只是我們看到的,今年被入侵的狀況變得非常頻繁。」
「從國防角度看,網路戰已經開打,只是沒有檯面化,底下暗中進行。」調查局資通安全處處長余尚賢說得憂心忡忡,但臉上仍是樂觀笑容。2018年《資通訊安全管理法》通過,政府機關不斷強化資安防護。2020年調查局成立資安工作站,專責處理網路駭侵事件與假訊息攻擊,余尚賢說,資安工作站僅有23位同仁,工作量相當大。今年政府機關被駭侵狀況已大幅改善,如今「資安2.0」調整成主動防禦,主動發現潛伏的惡意程式,在發生災害前截斷,發現有機關遭入侵,趕快通報、採證,「我們的行為就是在保衛數位疆土。」

認知作戰也積極偵辦。法務部調查局統計,今年光是違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散播有關疫情之不實訊息罪」的案件,就收到2768件,調查官從幾百萬條訊息中分辨真偽,再透過溯源系統,跨臉書、Line群組等社交媒體平台追索源頭,偵辦3百餘件,移送地檢署174件。電腦偵辦科科長劉家榮觀察:「今年認知作戰不那麼大規模,去年中共網軍發動大量假訊息攻擊,包括假冒國人名義跟譚德塞道歉、醜化我們口罩短缺還捐贈友邦、假冒調查局公文說台灣跟美國合作策反泰國學運(承辦人還寫我的名字)。我們積極偵辦,也教導社會大眾如何辨假打假,今年假訊息對國人的傷害大幅降低。」
得感謝中國 訓練台灣反制
然而攻擊者手法不斷提升,像病毒變種,防禦也要不斷跟上,網路戰是長期抗戰,蔡松廷解釋:「最大關鍵是你有沒有跟上攻擊者?所以要做威脅情資研究,持續了解這些攻擊者的手法、演進、變化,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掌握情資,在第一時間修補漏洞,就可能擋掉這波攻擊。」
網路間諜偷來的資料更可能結合資訊操作,散布假訊息。學者沈伯洋擔任理事長的台灣民主實驗室今年針對認知作戰的資訊流、金流、人流發布報告,歸納出「外宣模式」「小粉紅模式」「內容農場」「在地協力」等模式,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吳銘軒說:「今年研究疫情相關的資訊操作,包括病毒起源、疫苗,發現資訊操作的手法更多元,分工更細,也有很多外包,我們發現有些協助散布的單位遍布東南亞國家,是以台灣閱聽者為受眾。」吳銘軒從太陽花學運後便開始關注數位民主,希望透過科技促成更多公共討論,但2018年發現資訊操作已能影響選舉結果,他轉而投入資訊操作研究。「不破壞、不殺人,就可以控制台灣,是最理想的結果。例如選前突然有重大假訊息,只要能影響選舉結果,或是造成社會混亂、彼此不信任,就達到他(敵人)要的效果。」
有沙盤推演過網路戰全面開打?蔡松廷認為早已開打,「網路戰比較難定義是什麼是戰時,什麼是平時,我的看法是早就開打了,因為一直在打。」可能發生大癱瘓、陰謀論假訊息滿天飛的末日場景?他說:「可能性都有,但政府也花了很多資源在防範。」也說:「台灣網友水準不錯,每次有假訊息,就會自動反制、澄清、揪出可疑帳號。」原來得感謝中國,「台灣這方面走得還蠻前面,台灣人是被訓練出來的。」
【2021年度風雲人物6】拚民間外交的人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沒邦交,至少要有私交

12月10日,尼加拉瓜政府第二度與中華民國斷交,我邦交數跌至14國。同一日,台灣藝人邱澤、許瑋甯宣布婚訊,網海歡騰。相較於「當台灣斷交時」這種台灣人早就麻木的壞消息,「當男人戀愛時」,是枚討喜的震撼彈。
「看到斷交消息,很難過、很遺憾,網路世界沒有太多討論,好像大家沒什麼感覺。」30歲的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說。該協會是民間組織,一年來,他們與尼加拉瓜駐台大使館有過美好互動,在足球、美食、舞蹈領域都曾合作。
以媒體社群 交流認同台灣
前尼加拉瓜駐台大使李蜜娜曾是台灣獎學金的受獎生,去年她向總統蔡英文呈遞到任國書時,年僅24歲。1年來,李蜜娜與年齡平均25歲的台灣數位外交協會成員建立友誼,台灣數位外交協會連辦二年台灣拉丁美洲足球賽,「她(李蜜娜)很快就認識我們,去年還拜託我們,希望在今年足球賽時,幫忙多promote尼加拉瓜籍的學生…」郭家佑回憶。
「拉美關係深化推廣計畫」專案經理胡家瑜說,近日她和同事陸續接觸尼國學生,「其實在台灣的尼加拉瓜人社群都很喜歡台灣,希望留下來。拿獎學金的學生擔心:斷交之後,他們的處境會怎樣?」胡家瑜回憶,布吉納法索於2018年與我國斷交,許多布國學生突然生計斷炊,「斷交國的學生,還是有人想辦法留在台灣。」未來,他們將持續互動,例如明年舉辦足球賽,照樣會邀請在台的尼加拉瓜人民。
「沒邦交,至去也要和這些國家有私交,」郭家佑說,「今年我們受邀去尼加拉瓜國宴,她(李蜜娜)和我們像是平輩朋友。她說,會儘量利用假日去外縣市走走,我覺得我們的工作性質有點像,會分享如何找時間休息。」郭家佑說的「工作性質有點像」,指的是與國際友人的交流等業務,2021年又逢Covid-19疫情衝擊,參與外交事務與國際事務,必須轉型。有別於「政府對政府」傳統外交形式,聖露西亞駐台大使勞倫特(Edwin Laurent)就曾說,台灣數位外交協會正在做的,是「人民與人民的外交」。
今年中,《經濟學人》刊登封面故事,指台灣夾在美中之間,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我覺得那是噱頭。」郭家佑不以為然,「美中戰場很多,我們也可以說:宏都拉斯是美中角力第一線。」她解釋,美中角力發生在全球,不只台灣;「(美中衝突)發生在其他地方時,台灣被拿出來討論的機率就會變高。我們需要更多聯盟、夥伴、支持台灣的人去參與討論。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透過媒體和社群,慢慢影響當地民眾,認同台灣。」

尼加拉瓜宣布與台灣斷交後,台灣在中美洲的另個友邦宏都拉斯動向備受關注。事實上,台灣數位外交協會今年已聯繫 宏都拉斯當地公關公司,「我們要讓世界對台灣從零印象到好印象。」台灣數位外交協會成立3年,經手不少專案,郭家佑觀察,某些中南美洲民眾容易誤認台灣政府是在資助他們的獨裁政府,「這很難解釋…只能跟他們說,政府關係是一件事情,但民間可以維持友好關係,我們還是支持他們民主化。」
訪談當天,郭家佑一出辦公室,就和團隊成員盯著各自電腦,「今天下午我們做了一張梗圖,回應烏克蘭政府,有1,800多個讚…啊,現在破萬個讚了。」原來是烏克蘭政府發了人類頭痛程度示意圖。頭痛有各種症狀,其中「Living next to Russia(住在俄羅斯隔壁)」頭痛指數最高;歐洲媒體專員郭信求腦筋動得快,立刻設計迷因圖,丟上推特呼應烏克蘭政府:對台灣人而言,最令人頭痛的是「Living next to China(住在中國隔壁)」。
「梗圖是做輕鬆的啦,」郭家佑說,平常不做負面行銷,強調與國際正面價值交換。例如,「奶茶聯盟」在國際掀起支持聲浪,近日他們製作「水餃聯盟」梗圖,以美食同盟串聯民主,介紹台灣與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獲國際媒體轉發。
將戰場轉移 推參與式外交
3年前,台灣數位外交協會團隊成員僅郭家佑一人,當時沒有人知道何謂數位外交。去年全球疫情爆發,許多人告訴他們:數位外交對台灣很重要—在傳統的外交場域之外,藉由推動參與式的公眾外交、參與他國社會議題與經營當地社群平台,台灣可望在他國公民心中建立更深刻的印象,並且深化在地響力。如今,這個團隊正式員工共10人,背景與專長多元,除了外交、政治背景等人才,還有成員來自舞蹈系、犯罪學系。
今年4月全球疫情緊繃。當時台灣疫情尚未爆發,台灣數位外交協會帶著來自各國的「外交進香團」前往大甲,成員包括駐台大使、代表、國際媒體、YouTuber,他們在鞭炮鑼鼓裡走進鎮瀾宮,成功把大甲媽祖遶境新聞,推上至少15間歐洲媒體。
「我們能做的事情,不像中國那麼大規模,但是,我們可以找出更有效率的傳播方式。比如盤點各國KOL、主流媒體、社群帳號,哪些人比較有影響力?」郭家佑說,團隊成員平日常常搜尋「台灣」相關的hashtag,觀察國際網路生態;也蒐集各國友台學者、組織、意見領袖名單,希望台灣人的倡議被聽見。
今年11月17日,是捷克爭取自由與民主的紀念日。捷克—台灣商會找上數位外交協會,他們請來在國際上辨識度高的行政院政委唐鳳,在影片中,唐鳳嚴肅地以尺規丈量粉圓,一臉正經猛搖珍奶,同時講述台灣的民主發展與數位民主。「民主珍奶」影片在台、捷二地獲得迴響,捷克參議員尤薛(Marek Hilšer)也接力拍影片回應,影片中他一邊揮著菜刀切肉片,同時講述「生活在極權政府下是什麼感覺」。
疫情嚴峻的這1年,「宅」字當選台灣年度關鍵字,別說傳統外交場合,就連人與人正常社交活動都必須暫停。但對數位外交協會而言,今年卻是社群專員擴編的好時機,傳統外交被侷限時,外交戰場慢慢從傳統戰場轉移到國際媒體或網路,」郭家佑觀察,「這種戰場的轉移,讓我們有機會投入更多。」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