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新景點「原流新創聚落」光復新村開幕 3大沉浸式體驗從五感深入原民文化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原流新創聚落」日前於台中光復新村正式開幕。
「原流新創聚落」日前於台中光復新村正式開幕。
台中最新打卡景點「原流新創聚落」,日前於光復新村正式開幕,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打造占地800多坪、主題涵蓋藝術展覽、文學創作、生活選物、光雕餐桌,以及戶外藝術空間營造等區域,讓遊客來到這裡,能從美學導覽、文化創意課程、美食品嘗、手作工藝、購買農特產等豐富元素,通過五感體驗來深刻認識原住民獨一無二與精彩多樣的文化內涵。
座落在光復新村的「原流新創聚落」,將原民文化與眷村文化結合在一起,重新為園區的老屋找到新的價值。(原流新創聚落提供)
原委會於2018年起,已投入近5億元在全台8大縣市推動「布建通路據點計畫」,協助各縣市在市區建置原民產品實體通路據點,而第一個在中部的原住民族產業交流平台,就是位於光復新村的「原流新創聚落」。原委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表示:「希望透過原流新創聚落,提供中部原住民族商品銷售管道,同時也將遊客引領至原鄉部落,進一步帶動原鄉部落的產業發展。」
建立於1950年代的光復新村,位於台中霧峰區,是台中市文化局登錄為全市第一個的「文化景觀」。這次原流新創聚落以活化再利用的概念進駐園區,結合眷村文化與原民文化,再次為老屋找到新的價值。
當代藝術創作者林春節透過畫筆,擅長以溫暖浪漫及高彩度的風格,巧妙將原住民的各種元素及特色都繪進壁畫中。
「原流/Llyung」這個名字源於泰雅族,「原」就是「原點到原點」,回到出生的地方,喚醒血液裡的印記;「流」則是指「河流」,因著血緣、資源、語言之流,讓互惠合作的精神延續至今。
對泰雅族而言,河流就是泰雅族世界展開的軸線,象徵部落之間共享的關係,也承載泰雅族的歷史記憶。因此,園區的整體設計理念主要以原、流、水、霧等元素做符號轉化,園區入口處廣場上的大型裝置藝術,運用泰雅紋面文化及聖山大霸尖山的稜線為背景,配合水霧、LED光點變化等意象設計,成為園區最醒目的特色。

園區3大創作亮點 沉浸式體驗「原流」核心精神

看的創作
遊客可以在聚落裡欣賞到各種展演,首檔展覽「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x織品與文學的共舞」,邀請到獲得文化部授予「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名譽的國寶級老師尤瑪.達陸、重量級文學家瓦歷斯.諾幹,以及留下珍貴文化紀錄的梨山織女團,一起以原住民族的語言為根基共同創作。
泰雅族傳統藝術大師尤瑪.達陸擅長泰雅傳統編織藝術,曾為電影「賽德克.巴萊」製作戲服,2016年獲得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有「人間國寶」之美譽。(原流新創聚落提供)
尤瑪與瓦歷斯提到,原住民族中,如泰雅族、賽德克族的語言其實非常精煉,一個詞彙可能代表許多不同意涵,這些解讀空間,讓大量的隱喻、譬喻出現,是浪漫而充滿豐富的知識。要將這樣抽象的概念表現於創作中,實在令人期待。
泰雅族的瓦歷斯.諾幹是第9屆台中文學貢獻獎得主,擅長用寫實手法描述鄉土風情,是國內重量級的原住民作家。(原流新創聚落提供)
這次還能看到來自台東卑南族的陶藝家何丹秀麗的作品《記得回家》。此系列作品的靈感源於思念,何丹秀麗說,「我排行11,是家裡最小的女孩,從家族裡老人家的生活習性、言談中,可以感覺到他們非常的思鄉情緒是很強烈濃郁的。」無論族人身在何處,聊起天來總是離不開部落的種種。於是何丹秀麗將部落裡的舞蹈、祭典、生活樣態放進作品裡,像在溫柔提醒著,「別只是鄉愁,要記得回家。」
台東卑南族陶藝家何丹秀麗的作品《記得回家》,溫柔的提醒著族人,「別只是鄉愁,要記得回家。」(原流新創聚落提供)
在園區內看到太魯閣族藝術家曾一郎的作品《100號的故事 Payi mu我的阿媽》,透過漆畫與蛋殼呈現泛泰雅族的文面與意義。
食的創作
在園區的3大沈浸式體驗中,其中一大亮點是能一邊欣賞光雕,一邊品嘗原民料理的「光感食藝」,餐點採預約制,利用光雕投影技術創作出虛實的用餐環境,費用為每人2,000元,包含湯品、前菜、副餐、主餐及甜點,整套體驗時間約為50分鐘。參與者將化身為對未知世界充滿渴望的冒險家,穿梭在圖騰魔法的光流裡,勇敢的前往泰雅族尋找美食,在冒險的旅途中品嘗多道佳餚,用味覺體驗台中原鄉天然食材與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讓每一道饗宴,都像是親身經歷一段獨一無二的文化旅程。
「光感食藝」能品嘗到主廚用心創作的5道式料理,透過食材運用,舌尖也像是完成了一趟部落裡的旅行。
利用光雕投影創造的用餐方式,讓遊客不只味蕾得到刺激,視覺上也充滿動感。
手的創作
除了看展,園區也已規劃陸續開設陶藝、皮革、飾品、織品等手作課程,讓遊客實際感受藝術與生活的連結。際感受藝術與生活的連結。
未來在園區也能體驗包括皮革、飾品等手作課程。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