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並不按照時序編排,而是分門別類。最早刊登於自由副刊、關於愛情的散文,被選在整本書的最後章節,她形容有些戀人如馬鈴薯,不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吃了他就全身發毒給你看;戀人對愛情的需索挑剔如飛蚊症患者尋找眼前游移的變形蟲,越想看清越看不清。「我原先不想放,那距離我現在的狀態有點遙遠,現在比較沒興趣講這些事了,」江鵝嘆氣,談愛情或關係都是太大的命題,800、1,000字也寫不完,「所以我講的事情都越來越小,」如追求一碗完美的白米飯,「真的很好吃啊!誰不喜歡白米飯煎蛋淋醬油?」她拉高音調說。
【我不是陳嘉玲番外篇】看不慣日常小事 江鵝用寫作收集生活脫去的死皮
跨時5年的散文專欄篩選、集結而成的新書《俗女日常》,如作家江鵝收集身體脫落死皮的巨大罐子,一皮屑一世界,有令她雷達大響、看不順眼的日常小事,也有如無印良品極簡生活提案的聰明意見,「我沒有意識地脫那個皮,是自然的新陳代謝,現在用這麼大的時間刻度去看,才發現好像真的前後是有變化的,有點厲害。」江鵝說。
小事可以非常小,連小吃攤上沒撕下、經年累月被燙到捲邊的油黃膠膜她都寫了。那膠膜使她感慨。「因為不好看啊,」她理所當然地笑說,「在台灣南北的小吃攤,你都可以找到找到這種不鏽鋼架,如果老闆本來就是個得過且過的人就算了,可是如果他很想愛護這個東西而沒撕,想節省地愛惜,可是到最後那東西就再也沒辦法漂亮了,無法有尊嚴地老去,」步入中年的6年級女生帶入人生體悟,「有一些事你捨不得開心、或不好意思開心,或明明可以勇敢一點、踏一步上去抓住當時的勝利感、輝煌感,但因為客氣結果沒有那樣子,到後來人生只有更多更多的煩惱,你其實就錯過,可以好好上去輝煌一下、志得意滿,」她感嘆,「可以站上去體會一下很好啊。」
泛黃沒來得及好好新一次的膠膜也像她自己,「我成長的世代,不管是家庭或是學校氛圍,都讓我們知道要小心翼翼,小心使得萬年船,我們是偏舊的那個時代,但1985年之後出生的人就不太一樣了,她們比較沒有那種苦啊、好難啊之類的情緒。」明確年份是她自人類圖解圖工作田野調查中得出的個人統計。
「這本書其實不太適合一次讀完,」江鵝勸讀者在想放下書時果決放下,「因為這些本來是專欄,專欄1個月1次,短短800個字或1,500個字,其實是1個月的等待或是消耗,有些篇章隱約覺得可以寫,但不是馬上就成篇的,就慢慢的,每次到要交稿,就打開電腦看有哪一篇可以叫出完成,」她笑寫作者通常難相處,過不去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有些是一時意氣,有些事情讓我很生氣,有些很悲傷,啪啪啪就寫好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