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盛行一種說法,認為美股上漲是科技類股帶來的,因此,與其投資整體市場,不如買科技類股ETF,或是科技類股槓桿ETF。但以科技類股為主的QQQ,今年來下跌13%,比整體美國市場多4%虧損;單日報酬三倍槓桿的TQQQ,則是有近36%的損失,一個月不到資金就減損了三分之一,是非常嚴重的虧損。
【基金講堂】分散投資戰勝市場波動

2022年的第一個月,中斷了去年的多頭走勢,全球股市4大區塊連袂下跌,美國下跌9.3%,損失最為嚴重,新興市場則下跌不到1%。假如一位投資人,因為近年大家普遍看好美國,於是把資金全部投入美國股市,那麼在這波下跌中,他的損失將比全球分散的投資人嚴重許多。
上漲時,許多投資人將重押單一市場、單一產業與利用槓桿,視為賺錢的捷徑。但市場有時會提醒投資人,這些高風險做法也是虧錢的捷徑。
再看各債券市場今年以來的表現,在這次股市修正中,債券也都是負報酬,但低風險債券的跌幅相當溫和,短期美國公債下跌不到1%,中期美國公債下跌不到1.5%,國際投資級公債則是下跌約1%。這樣小幅度的下跌,對於緩和股市部位的損失仍有其功效。

高信用評等債券 穩定性較佳
而具有較高利率風險的長期美國公債,與信用風險較高的新興市場債與高收益債,則產生2%到3%不等的損失。足見高信用評等與低利率風險的債券,還是比較具有穩定的效果。
在連續上漲的市場,投資人往往忽略了市場下跌的可能,於是「只要買美國」「只要投資科技類股」「投資不需要債券」之類的說法,不絕於耳。但金融市場有其風險,或許全球股市在2022只是年初下跌,全年會以上漲做收,也可能1月的下跌只是開始,全年會帶來嚴重虧損。
我們無法事先準確預知未來,重點在於當不好的狀況發生時,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以地區分散、產業分散、資產分散來降低損失,避免重大打擊。
今年初,一個幅度不大的全球股市修正,對投資人來說,是溫和的波動還是重大虧損,差別就在於是否事先做好準備。無論如何,分散投資都是面對市場風險,有效可行的應對方式。
綠角小檔案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