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燈會」包括愛河及衛武營兩個主展場,共有180件作品、200多個節目,其中愛河灣為主要的節目演出地,而180件作品中則有130件作品都落在衛武營。從2月1日開展至今已進入尾聲,若尚未前往燈會現場的民眾,以下為高雄市府提供LINE Beacon智慧導覽數據,整理出必看的人氣作品,提供參考。
2022台灣燈會倒數中! 衛武營人氣作品11件必看總整理

「2022台灣燈會」熱鬧登場,睽違20年再度回到高雄,以愛河灣、衛武營雙主場,透過結合城市地域景觀,以及科技、燈光展演,並由英特爾的1,500架無人機、日月光的24支機械手臂,呈現「陸海空」的特殊燈會形式,讓民眾為之讚嘆。

是以衛武營建築本身為主體,透過白光燈的照射,透過像三稜鏡的呈現,在建築長出一朵朵煙花,象徵多元族群對土地的共同記憶,演藝島嶼上豐富的人文融合。

這是James Tapscott 的「Arc Zero」系列創作,該作品至今已在八個國家展出。Eclipse搭建在衛武營公園的北湖水岸邊,中空半圓形主體加上霧化器,並利用水中的倒影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圓形,周圍有霧氣發散,創造出很像在夜間發光的火球。其中該作品僅僅是透過水和光,加上空氣和風,幾乎是利用現場的自然環境就能呈現出來,化繁為簡也是該藝術家的作品理念。

同樣以北湖做為演藝空間,燈光藝術家車克謙利用多層次的佈光,森林倒映在北湖上,時而波動的水面讓觀賞者可感受到斑斕色彩波動的感受,而走在廊道裡,藉由燈光色彩的引導,讓人彷彿置身在四季變幻的時光隧道。

一展出就超級夯的作品《空氣人》,由日本藝術家鈴木康広所設計的,作品為傳達四處都有卻捉摸不定的「空氣」,裡投其實是充滿各種分子,這些分子也是創作的素材之一。官網對作品的說明很趣味:「《空氣人》就是,你第一眼看到它,離開現場後,腦海中若有似無的那個人。」

藝術家蔡宜婷形容這是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草,以植物體的方式衍生遍佈,或聚或散,隨風搖曳。希望透過作品傳達曾在衛武營發起的「綠色革命」,讓現在的我們可以有溫暖的綠色場域,這股美好的延續,以光亮且象徵希望的仿生花植入大地,呈現現在或未來在環境保育、農業生技、生態與人文共融的美好未來。

藝術家透過發出光亮的線條,演繹生命流動的樣子。在衛武營公園中的樹木扮演著城市脈動重要的角色,調和城市呼吸,那也是最自然的地貌合城市景觀。當人們駐足在作品前,能夠過微光觀察流動的能量、大自然間的訊號。

衛武營經歷過綠色革命,演變至今日成為居民休息的絕佳區域。而在這綠色場域中,真菌也是維持森林重要的角色,將這些蕈菇放大後,能讓民眾有視角上的轉換,重新用不同視角感受衛武營的生態系統。

作品靈感來自於交工樂隊林生祥老師創作曲─《菊花夜行軍》,內容形容美濃返鄉青年種植菊花的情景。在該作品中傳達上個世紀,沿著高速公路兩旁,電照菊花海的回憶。作品為呈現農村地景而創作,讓光照菊與思鄉情做一呼應,如同光之菊花夜行軍。

Naked創意影像公司擅長結合日本傳統與現代的互動裝置藝術,而《蒲公英》作品是為重現人們對蒲公英許願的模樣,透過觀賞者呼氣倒裝置上,棉絮會飛到空氣中,透過這個簡單的動作喚起人們非語言、不分國籍、不分信仰的兒時記憶。

「我打翻的珍奶,是螞蟻的派對!」參觀該作品的民眾化身為螞蟻,藉由燈光、聲響的沈浸式設計,加上AR濾鏡互動,重現螞蟻的視野,觀賞者就像穿梭於珍奶樂園之中,重現打翻珍奶瞬間的臨場感,童趣又可愛。

今年台灣燈會主燈首創以書法藝術為靈感,以「鳳」字的草書將其解構、立體呈現。第一筆畫是台灣造型,象徵台灣優先,材質則是金屬編織,意味全國共同編織夢想和未來。另外主燈造型為台灣特有種「帝雉」盤踞在玉山上,用來展現台灣的生態和生命力。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