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國際藝術島2】阿兵哥的海景第一排 島嶼釀出驚豔之作會員專區美食旅遊位於坑道底下的《枕待》,視覺上和據點牆面、射口色調融合。文 陳姿吟攝影葉琳喬發布時間 2022.03.07 12:57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國內旅遊藝術島馬祖旅遊藝術家台灣旅遊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選在2月啟動,共計39件作品,遍布4鄉,皆以馬祖獨特的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及人文背景為舞台,透過藝術家的無盡想像,創造出一件件耐人尋味的作品。策展主題設定為「島嶼釀」,意即邀請旅客前來,一同打開這甕持續發酵、等待探索的迷人島嶼。《拜訪瓊麻2》作品中間為軍事據點常見的瓊麻,四周水域有如馬祖廣闊的海域。53據點離海最近的坑道入口處,有「共感地景創作」團隊的作品─《折射島》,利用不鏽鋼、鋁板、銅板和鋅板拼接成馬祖四鄉五島的形狀,鏡面材質能夠折射,意謂馬祖命運在政治與人民之間拉扯,以不同立場看待時,有如曲面鏡般,不同視角皆會奇趣成像。當大雨過後積水,作品又成了反射島嶼的另一種載體,藉此引導旅客探索人物、地景和建築間的「共感」。《折射島》曲面鏡的反射象徵島嶼的立場,會隨角度不同而改變成像。荒廢的據點,沒有阿兵哥了,瓊麻卻留下了。藝術家王文心的作品《拜訪瓊麻2》再次讓瓊麻作為作品主角,試圖感受瓊麻經歷的歲月光景。她將經常積水的坑道意象安置在瓊麻的周圍,讓水成為反射砲口風景的載體。我走近作品仔細端詳,頓時也成了作品元素,與瓊麻相伴。坑道底下,還有藝術家鄒享想的作品《枕待》,她的繪畫作品將島上的片刻風景,以低調融入廢墟水泥牆面的色澤呈現,靜謐又富含寓意。即使是據點載體本身,經由光影變化也非常殺底片。據點外葉基肥厚的瓊麻,被不知是遊客或是阿兵哥留下的字句。我很喜歡「馬祖國際藝術島」駐村的藝術家們在島嶼上採集的故事,在南竿民俗文物館一樓特展區有詳實的展出。策展單位和藝術家們認為,地方研究能為循環的藝術啟動能量,重新連結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像是陶藝藝術團隊─土偶claydoll,便以馬祖在地泥土創作,不斷實驗之下,燒出真正連結土地的陶作。民俗文物館另有空間展覽,展出「傾聽島嶼的聲音」是各藝術家採集島嶼素材創作的內容。主要展品置於東莒的陶藝藝術團隊「土偶claydol」作品在此也能看到。陶藝家吳其錚經常以在地泥土為素材加以實驗創作,作品經常出現馬的意象。藝術家徐育霓擅長以影像、文字記錄環境,作為創作元素。民俗文物館另有空間展覽展出「傾聽島嶼的聲音」是各藝術家採集島嶼素材創作的內容。影像的採集亦是藝術發想中重要的一環 。土偶claydoll將馬祖隨處可見的坑道,和有民俗象徵的馬匹身軀結合陶燒成趣味的作品。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期間:即日起至2022年4月10日開放時間:每日10:00~16:00,各展區另有定時導覽服務,詳情可上官網matsubiennial.tw查詢。馬祖民俗文物館地址:連江縣南竿鄉清水村135號 電話: 08-362-2167開放時間: 09:00~17:00,週一公休。 門票:免費入場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