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們隨羅培德入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一個月前,前和碩副總裁蔡進國在此獨自進山後失聯。路程中,我們跟著他的車開上一個不平整的陡坡,輪胎發出空轉怒吼,他緊急煞車,快速調頭,隔窗示意我們別再前進,原來再過去已是溪谷懸崖。他停好車後走向我們,臉上不見原先友善笑容和眼神,語氣嚴厲地用英文說:「我剛已經要你們別再開上來。」妻子羅勃‧伊婉在一旁緩頰:「這邊路不好開,他很擔心你們出事,一緊張就脾氣不好。」
【一鏡到底】與死神賽跑的人 跑山獸羅培德

今年3月,前和碩副總裁蔡進國,在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爬山時失聯,家屬懸賞百萬尋人,吸引眾多登山好手前往。來自捷克的羅培德,是其中少數的外國臉孔。他長年在郊山野跑、熟悉路徑,腳程極快,多次參與山難搜救行動,其影片在網路上動輒數萬點閱,成為另類登山網紅。
羅培德熱愛探險,深受台灣多變壯麗山林吸引,入山時卻龜毛謹慎,12年前一場山難,讓他體會山的詭譎難測,及世界只剩自己的絕望。如今他一邊宣導正確登山知識,一邊參與山難搜救,與死神在黃金救援時限內賽跑,讓每個受困山中的人,都有機會回家。
山難救援 做足功課腳程快
森林遊樂區內的北插天山,是北部知名的中級山,地處雲霧帶,巨木、山徑濕滑難行。羅培德長年練跑,身高180公分、體重約70公斤,四肢沒有一絲贅肉,停好車後換上登山裝備,率先走到山澗溪邊,確認何處溪石可以讓步伐不穩的我們踩踏,眼神散發威嚴的氣勢和沉著的自信。

來自捷克的羅培德(Petr Novotny)今年37歲,熱衷爬山、跑步,主辦野跑比賽,熟悉北、中部山域地形,至今全島累積登山軌跡超過3萬5千公里,相當繞台灣32圈;又他登山腳程極快,2014年參加嘉明湖步道越野賽,常人要走2天1夜,他以3小時53分速度拿下第一,震驚登山界,被稱作「如山中奔跑的野獸」。山難事件中,搜救黃金救援時間僅72小時,腳程極快的羅培德,搜尋範圍是常人3倍,因此成為山難迷途事件中家屬求助的對象。
曾與羅培德合作山難搜救的南投消防隊員說:「Petr常辦野跑活動,熟悉山域地形,我們有時會向他請教可能的搜索熱區…山域搜救是團體戰,Petr就像在跟死神賽跑,協助出勤時,都會先上傳山域事故地點的電子地圖,甚至找出早期古道的地圖,我從沒遇過像他這樣做足行前功課的搜救志工。」

無盡等待 比起死亡更難熬
2019年開放山林政策上路後,隔年發生656件山難事件,創歷史新高。參與超過20起山難搜救的羅培德,分析登山客最常發生山難的原因,不外乎太晚出發、不會使用導航裝置及天氣不佳,許多人迷途後偏離山徑走入溪谷,體力耗盡,自此再也爬不出來。每回搜救後,羅培德都會將搜救過程剪成影片上傳YouTube,頻道裡點閱人數破20萬的影片,是2021年的能高安東軍失蹤事件,當時一名登山客獨攀全長58公里的能高安東軍縱走路線,卻未於預定日期下山,又未與任何人分享行程及登山進度,家屬找上羅培德求助。他從失蹤者的手機基地台訊號位置、甚至YouTube和IG記錄拼湊線索,判斷對方並未迷路,只是偏離山徑,可能因溪水暴漲受困溪谷。
所有假設只能靠雙腳驗證,羅培德6度進山,反覆攀爬奧萬大、武界部落間無數溪谷岩壁,總計步行距離超過240公里,一個月後真的在溪谷裡找到失蹤者的遺體。「我聞到一種恐懼的味道,接著開始找到他的襪子,背包,再爬上一個瀑布,就看到他了…」影片裡,見到遺體的羅培德激動得眼眶泛淚,對著逝者大喊:「我會帶你回家。」
過了黃金時間,生存機率極為渺茫。既然如此,為何搜索一個月仍不放棄?「他的失蹤範圍太大,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從何救起,如果連我也放棄,他就真的沒希望了。」無盡等待比死亡更令人難熬,羅培德幽幽地說:「失蹤太久,很高的機率就是死亡,但沒有找到遺體,你就是不知道真正的結果…至少現在這個案子告個段落了。」
最早羅培德參與搜救,是為尋找野跑迷路的朋友;隨著跑山獸名聲傳開,許多不認識的人向他求助,只要時間許可,他都盡量參與,有時接到電話後半小時就會上路。曾在水社大山迷路受困的蔡馥存回憶:「那天時間很晚了,我好冷,累到沒辦法再動身體取暖,決定要放棄掙扎,讓老天決定我是生是死,結果就聽到Petr大吼…他衝下來找到我,在我面前跪下來,一直掉淚,不斷說:『謝謝妳還活著、謝謝老天讓我找到妳。』又把他的外套脫給我,問我吃飽沒、會不會餓…那一刻我根本忘了要高興自己終於獲救,反而是被他感動了。」

山神之子 把台灣當成家鄉
羅培德出生捷克北部鄰近波蘭的小鎮Cerveny Kostelec,父親經營營造公司,母親是會計師,捷克人重視家庭和戶外生活,每天下午四點就下班,羅培德從小常被父母帶往森林健行,他和兩個哥哥長大後因此熱愛戶外活動,大哥駕船航海,二哥開無動力飛機。「所以我媽非常擔心每個人,」他笑說當母親得知自己要參加一百公里野跑比賽,擔心得要命,原因是父親和哥哥都曾因心臟疾病開刀,「但我做過檢查,確認心臟沒事,才敢參加各種馬拉松比賽。」
儘管被台灣山友稱作「野跑天神」,羅培德卻直到來台灣後才開始練跑。2012年他來台大研究所當交換學生,一開始不適應台灣研究環境,為了紓壓,常到台大操場跑步,體育組長看他很會跑,邀他參加全運會,第一次就拿下10公里組第一名。愛上跑步的他,連交女友都把熱愛戶外生活當擇偶標準,和羅勃‧伊婉第二次約會,就帶她挑戰新手也不敢輕易嘗試的奇萊連峰。2人交往後,羅勃‧伊婉帶他回埔里老家過年,羅培德被熱情親友灌醉,藉跑步醒酒,半夜一個人從埔里跑到霧社、跑了42公里,相當一場馬拉松賽事長度。如今跑步成為他生活一部分,即使只是接送女兒上畫畫課,也要穿上跑鞋,推著推車跑出門,「反正開車到那裡的時間跟我跑過去差不多,」他笑說。

來台10年,羅培德說自己並不想念捷克,因為台灣更像家,去年政府給他永久居留證,他打算一直住下去。第一次採訪,羅培德帶我們到距離埔里住家不遠的澀水古道拍照,自豪地說南投步道9成他都走過,原因是他每週練跑60至100公里,專挑住家周遭郊山探險,「我喜歡去新的地方,或是發現沒人走過的路線…自己規劃、找路,選擇自己想走的路,那種感覺很自由。」稍早他打開電腦,展示10年來在台灣累積的GPX路線,圖上萬筆軌跡像是他的精心收藏,滑鼠無論移到哪條線,都能立刻背出路線中文名稱和攀登時間。他盯著螢幕上的台灣地圖,眼神發光:「台灣太好玩了,活一次根本不夠用。」
羅勃‧伊婉笑說,2人剛交往時,她擔心羅培德獨自登山太危險,要他不要再去,卻被羅培德嚴正拒絕,「他認為我不能因為恐懼剝奪他的興趣,如果要這樣,我們就分手吧。」而如今她已不再擔心羅培德獨自進山:「他出門前都會自己準備好,也是因為他就像山神的小孩,每次走到不對的路,就會遇到蛇、提醒他不要再往前…山好像都會照顧他。」

龜毛謹慎 安全是探險前提
我們來到羅培德的書房,各式登山裝備整齊擺放充氣床上,每項都經他反覆測試揀選,確認合乎己用。每回進山,他除了研究地圖路線,輕裝出發,更會謹慎挑選完美天氣,2020年一段從干卓萬到丹大林的行程,為確保連續晴天,他等了一年才出發:「探險的前提永遠是安全…只要上山,就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他強調獨攀不一定危險,只是需要適當準備,「只是一個人上山,久了還是會孤獨…這就是為什麼你總是要回家。」他輕聲說道。
他對登山安全的龜毛謹慎,源於12年前的一場山難意外。當年羅培德碩士畢業,與好友Martin到阿爾巴尼亞壯遊,彼時智慧手機不普及,2人只拿了一張俄軍舊地圖就上路,卻誤入一深窄溪谷,受困一夜,隔日嘗試脫困,Martin卻意外墜落,雖然帶了2、30公斤裝備,卻沒有急救包和濾水器,羅培德只能用膠帶幫朋友固定傷口,第三天早上燒掉帳篷、睡袋,減輕裝備重量,才終於從谷底爬出。

受困谷底時是否絕望?「當然會很害怕,但也只能專注在我能做的事情上,像是用衣服慢慢濾水…不能叫直升機,也沒有家人、朋友知道我們在這裡,那時候也沒有GPS手錶或智慧手機,只有你能救自己。」羅培德原本說話很急,突然語速減緩,像是想起當時的絕望:「這趟旅程絕對教了我很多事,好比裝備要輕、要帶正確的地圖…你可以嘗試突破極限,但還是要為自己負責。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山裡出這樣的意外。」
5年後,Martin在一場自行車比賽中因心臟病過世,當時羅培德正在台灣念書,無法趕回捷克參加葬禮,只能獨自爬上景美山,在山頂以一根蠟燭紀念好友。「Martin猝死沒有讓我活得更小心,而是更努力生活,」好友死後,羅培德從台大輟學,與羅勃‧伊婉創業辦野跑比賽,「這樣的工作比較彈性,台灣人很難把工作跟生活分開,平常就是捷運到公司,但在捷克,我們很早上班,下午三、四點下班,跟小孩去騎腳踏車、跑步,我不覺得我們比較懶,只是比較知道怎麼運用時間…我想要有好玩的生活,可以去跑步、探索新路線,所有GPX都是我蒐集的回憶。」
享受爬程 就像看一部電影
第二次採訪,我們隨羅培德走入北插天山山徑,他像回到家一般熟悉,腳程極快,連相機都難以捕捉到他的清楚身影,他笑說自己也曾想慢慢爬,「我太年輕、太快了,不過現在我也很享受,就像看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羅勃‧伊婉說:「人家說他跑這麼快,沒辦法好好享受山,其實才不會,以前跟他去跑步,路上昆蟲、蛇他都看得到,他天生就是屬於大自然。」
臨走前,我再次向羅培德確認他參與的搜救案件,他高聳的顴骨擠出一抹苦笑:「光是上禮拜你們離開後,我們又在埔里附近救了一對夫婦。」那天他帶家人出門爬山,結束時疲憊不堪,一接到電話,仍舊跑上山,「還好我花了一個小時就找到他們。」他滿足地說。這一次,跑山獸又搶在死神前面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