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擁有知名西餐品牌Mr. Onion的天蔥召開股東會,新一屆董監事改選,天蔥創辦人盧俊賢家族退場,新買家正式入主,改由華陀扶元堂董事長朱溥霖出任董事長,由於包括朱溥霖在內的多位董監事,均無餐飲背景,消息一出引發市場議論,究竟新買家們有何企圖?
【全文】拓展東森購物版圖 王令麟找盟友入主天蔥

擁有知名西餐品牌Mr. Onion的上櫃公司天蔥,營運受疫情重擊,讓創辦人盧俊賢家族萌生退意,日前改由新買家接手,由華陀扶元堂董事長朱溥霖當選新董座。本刊調查,此次聯手入主天蔥的3組人馬,都與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關係深厚。「入主天蔥人馬背後勢力其實就是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他想保持低調,所以沒有浮上檯面。」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疫情期間東森網購食品業績爆紅,王令麟是否藉此擴張版圖,引發各界聯想。

三方人馬 真買家低調
翻開天蔥新買家名單,共有3大股東,分別是朱溥霖、晶碩國際與晶悅國際,身為華陀扶元堂董座的朱溥霖,在中藥界頗有知名度,他經營的國峰貿易也是台灣最大中藥材批發商。另外,擁有晶碩國際、晶悅國際的董事長蕭侃,則是知名廚具品牌鍋寶負責人。
由於朱溥霖與蕭侃2人均無餐飲背景與經驗,難道背後還有藏鏡人?本刊調查,原來真正入主天蔥的買家另有其人,那就是近年率領東森集團營收獲利大躍進,打算推動東森購物上市的總裁王令麟。
「除了檯面上看到的蕭侃、朱溥霖,背後的隱藏勢力其實是東森集團,原本總裁(王令麟)有意派自家人馬進入董事會,後來為了保持低調作罷。」知情人士向本刊爆料。

本刊親自求證王令麟,只見他四兩撥千斤表示:「投資天蔥的人是鍋寶老闆啦。」不過,已成為天蔥大股東的蕭侃對本刊說:「大家都是朋友啦,他(王令麟)的想法一向很多,這種投資又不是什麼大錢,我們是危機入市,等疫情告一段落,就會有比較具體的營運方針。」言語中透露王令麟參與其中。
擴張版圖 看好餐飲業
今年67歲的王令麟,曾因涉及掏空案入獄,出獄後重掌東森集團,短短5年內,業績獲利翻倍成長。為達成集團營收衝上2,000億元的新目標,自2018年起,王令麟就陸續收購草莓網、自然美、動物王國、熊媽媽買菜網等新事業擴張版圖,這回入主天蔥並不讓人意外。「總裁(王令麟)本來就熱愛美食,加上侄子王辭杰又有餐飲專長,他認為,相關事業未來很有發展機會,因此決定投資。」王令麟身邊人士透露。
尤其是疫情期間,王令麟看好「在家吃」的商機,全面推動餐飲與冷凍食品包,還成為晶華飯店董事長潘思亮的救命恩人。「潘思亮找我幫忙賣牛肉麵,我問晶華1年賣多少碗,他說4,000,那我就回『先幫你賣2,000碗試試看吧』,結果,我的媽呀,2個半月就賣了20萬碗,很嚇人吧?賣到他們麵條都沒了,都在等工廠趕工。」王令麟笑著對本刊說。

據悉,王令麟的侄子王辭杰,是網路上知名的型男廚師,先前在東森購物平台上熱賣的「王奶奶上湯獅子頭」「八寶炸醬麵」全出自他手中,「這些菜餚真的有媽媽的味道,一毫不差。」王辭杰成功復刻祖母的家常菜,讓王令麟曾感動地稱讚。

提前上市 否認要借殼
不僅如此,「總裁(王令麟)的雄心壯志很大,入主天蔥後,不僅有意藉著侄子的專長,另開一家新品牌餐廳;也希望藉著朱董(朱溥霖)的中藥材批發商背景,推出藥膳食譜、藥膳餐廳;甚至計畫併購其他業者或推出冷凍調理包,期待能把食品、餐飲的版圖做大。」知情人士轉述王令麟的想法。
另方面,看富邦媒(momo)上市成飆股,原計畫2025年讓東森購物上市的王令麟,今年初表示,要提前到2023年。「小股東看到momo的股價表現,都希望能早日上市。」王令麟說。
只不過,要提前2023年上市,東森購物今年底就要送件,就算營收獲利都表現不錯,時程上也很趕。「最快的方法,就是找上市櫃公司入主。」知情人士透露。對於入主天蔥拚上市的說法,東森購物發言體系則反駁:「東森購物要上市櫃,不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公司也沒有投資天蔥。」但問到王令麟個人是否有投資天蔥,則表示「不清楚。」

被王令麟相中的天蔥,成立於2007年,創辦人是盧俊賢,年過半百的他共有4個哥哥,因家中排行老么,在餐飲界人稱「五哥」,也從餐廳的洗碗工做起,一直以來,外界對盧俊賢經營的天蔥,與知名的天母洋蔥牛排餐廳時常搞不清楚,但二者卻是系出同門。
營運失利 創辦人退出
「洋蔥」西餐廳是二哥盧俊雄開設,過去是人氣排隊名店始祖,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家中兄弟也相繼投入幫忙,盧俊賢也因此成為合夥老闆,但盧家兄弟後來對開店理念各持己見,最後決定分道揚鑣。盧俊賢認為,餐廳應該走向連鎖化,於是兄弟在2003年分家後,盧俊賢另創「Mr. Onion」,並推動公司進入資本市場。
2015年,天蔥成為台灣爆發食安風暴後,首家掛牌上櫃的餐飲公司,股價一路飆漲至99.9元,但上櫃後營運表現不如預期,股價也被打入谷底。2016年至今連年虧損,近3年每股分別虧損2.65、3.36、8.62元。除了營運、股價低迷被打為全部交割股外,公司高層主管也異動頻繁,連總經理、策略長都是換了又換,每個部門幾乎都經歷過人事地震,門市數也從高峰期的40多家,減至目前不到10家。

為挽救營運危機,2018年,盧俊賢將原始大股東踢出董事會,又引入港商中嘉通資本大舉整頓,也引起市場派人士覬覦。「這幾年,不斷有餐飲品牌找上門想借殼,事後皆無疾而終。」知情人士說。
直到今年初,天蔥突然發布公告,晶碩國際、晶悅國際與朱溥霖將斥資1.5億元,共同公開收購天蔥50%股權,才再度受到市場關注。如今隨著創辦人家族退場,王令麟等人挾著大集團資源入主,能否讓虧損多年的天蔥,一掃陰霾虧轉盈,將是一大挑戰。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