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熬過女兒癱瘓夫過世 她將市場小攤熬成台菜名店 阿菊食堂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秋菊(左)與兒女支撐彼此,走過喪親之痛,將市場無名攤做大成百坪店面。
陳秋菊(左)與兒女支撐彼此,走過喪親之痛,將市場無名攤做大成百坪店面。
位於南台南的阿菊食堂雖沒有阿美、阿霞飯店名氣高,卻是熱賣73年的低調台菜老店。第二代陳秋菊從父親手上接下市場無名攤,靠著手作粉腸、炸肉丸等小吃,及勤接辦桌外燴,打開知名度。
事業正要擴大時,陳秋菊二女兒車禍癱瘓,先生中風過世,讓她埋首工作逃避殘忍現實,市場小攤熬成百坪餐廳,她累到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幸好大女兒張小婷與小兒子張志偉接班,才停下腳步休息,懂得柔軟,才能知足。
平日午餐時段一到,原本寧靜的歸仁區保大路二段突然湧現車潮,陸續停在阿菊食堂門口,第三代張小婷與弟弟張志偉忙著招呼點餐,在廚房指揮出菜,菜單從不到百元的黑白切、滷麵,到紅蟳米糕、佛跳牆,兼具小吃、辦桌菜,客人見記者採訪馬上熱情補充:「這家我們吃十幾年了,一個人或帶一群人來,都很好點菜。」
張小婷(中)25歲就返家幫忙,在母親嚴格訓練下,1人能當3人用,身兼內場、外場和櫃檯。

堅持細節 香氣口感兼具

初到阿菊食堂,占地百坪,簡約的水泥石牆圍繞,外觀設計為日式庭園風,難與小吃、台菜聯想在一起,張小婷笑說:「24年前買地蓋房就花2千多萬元,剛開店生意很差,這邊完全是田,連房子都很少,有人要來喝咖啡,有人以為是日本料理店,進來前還脫鞋子,或覺得餐廳太高級不敢進來。」問她怎麼敢選此處開店,她直說:「當初我媽媽認為,我們家就在附近,這裡又是大馬路,三角窗位置很好。」
店名中的阿菊即張小婷的母親、第二代老闆陳秋菊,即使退休,每天早上8點仍在家製作粉腸、糯米腸、三色蛋等熱賣三代的手工小吃,再送至餐廳。72歲的她頂著灰白捲髮,脂粉未施,提到往事偶爾會片段失憶,但說起料理記憶鮮明閃亮,眼神也恢復霸氣。
張志偉(左)曾跟著父親辦桌,對食材瞭若指掌,負責幫客人介紹海鮮。
她拌好溫體豬後腿肉、番薯粉、五香和紅糟,將粉色餡料迅速塞進小腸腸衣,「餡是液體的,用機器灌會不均勻,手要一邊撥,才會每口都吃得到肉,放紅糟是因為香氣好,有點甜甜的。」不顧粉漿噴濺全身,她趁水熱未滾煮粉腸,緊盯手錶,看顧火候,觸摸熱鍋中粉腸確保熟度,因為稍不注意,腸衣就可能爆裂,她自信地說:「有時候破一條會很生氣,但那是腸子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陳秋菊對料理的堅持,曾是女兒的巨大壓力,張小婷回憶:「粉腸灌不好,可以生氣1個月,以前她超凶,全村人都知道,那可能是她的保護色。」不許脆弱的堅硬,讓她內傷亦無感。
阿菊食堂以粉腸、炸肉丸、三色蛋、鯊魚煙等黑白切在市場起家,至今仍是招牌菜色。(650元/大)

攤販起家 從小吃到擺宴

1949年,陳秋菊的父親陳朝元頂下歸仁媽廟村市場內熟肉攤,賣粉腸、炸肉丸、豬肚湯,沒有店名。隔年陳秋菊出生,她是家中第5個小孩,從小在市場長大,六歲幫忙挑水、燒火,九歲灌粉腸,廚藝皆旁觀自學。為幫忙家計,勤奮耐勞的她常應附近總鋪師之邀做水腳(台語:總鋪師幫手),耳濡目染下習得封肉、魚翅羹、鳳梨栗子雞等辦桌菜,「其實我結婚前沒拿過薪水,錢都是爸爸收。」
不少人得知市場有位孝順、廚藝了得的阿菊師,想上門作媒,對象不乏有錢人家,陳秋菊無法選擇家庭,至少可以選擇愛情,「我年輕脾氣差,恰北北,沒人追,我先生在市場對面修理摩托車,至少他有手藝,我覺得要愛那個人才結婚,不然夫家那邊也很窮。」
20多年前阿菊食堂建造成日式庭園風,讓許多客人誤以為是日本料理店或咖啡廳。
1970、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流行在馬路邊辦桌開宴,陳秋菊與先生婚後增加外燴服務,全盛時曾一次辦2、300桌,連懷孕都忙到肚子陣痛,才放下手邊工作到醫院生產,兒子張志偉回想:「我們小時候都是阿嬤帶大,以前辦桌很忙,我爸媽要自己去張羅廚具、工具,到處買食材,常常整個禮拜沒看見他們。」
隨著生意蒸蒸日上,陳秋菊結束市場攤位,1991年,在市場對面的住家樓下擺設4、5張桌子,開小吃店「阿菊餐飲」,外燴由先生負責,除了粉腸等黑白切,還增加南部訂婚常吃的滷麵、紅蟳米糕等宴席菜。長女張小婷原在美妝批發店上班,捨不得母親辛勞,返家幫忙,才真正體會到母親的超高標準,「早上還沒9點就要到店,切個高麗菜慢一點,她就開始罵,叫我一定要親自站切台,什麼都要我自己來。」
阿菊食堂的蔥燒鯽魚,魚卵飽滿,燒到連魚刺都軟化,幾乎每桌必點。(30元/兩)

意外變故 投入工作抽離

但阿菊餐飲店面小,常有客人嫌坐不下,1998年陳秋菊買下離家車程5分鐘的百坪土地,交由女兒規劃設計新店阿菊食堂,事業版圖正要擴張,二女兒卻在此時車禍,胸椎斷裂,被宣告終身癱瘓在床。
陳秋菊錯愕心碎,卻反被二女兒安慰,她平靜說:「女兒很樂觀,很想活下去,不會怨嘆,什麼時候該吃藥、吃飯,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不讓我們擔心。」張小婷籌備阿菊食堂時,也會帶設計師到家裡與妹妹討論,「包括餐廳擺設、桌巾款式,她都會給意見,她認為與其躺在那邊等死,不如活得有尊嚴,還說:『還好是我躺在這裡,如果是妳們,可能熬不過去。』」
陳秋菊的青春歲月幾乎都在工作,出遊照片僅有1張。(張小婷提供)
在傷者面前顯露難過,也是二度傷害,陳秋菊積極振作,與兒女各顧一間店,以工作麻痺自己,孰料相隔二年,先生中風失明,3年後過世,她的反應出乎意料地淡然,「後期都是我兒子顧他,我去的話,沒人做我的工作啊。」她一人當三人用,彷彿機器人全年無休,壓抑感知,工作是她抽離殘酷現實的防空洞。
父親離世,張志偉與姊姊30歲就扛起外燴重擔與阿菊食堂,不服輸的意志支撐他們度過喪親之痛,「很多同行目睭金金(台語:睜大眼睛)等看笑話,我們不能輸,不能倒。」過去父母全憑感覺料理,他量化製程,推蔥燒鯽魚、時令海鮮等新菜色,張小婷也親站店門口,一一向不敢進門的客人解釋新、舊店價位一樣,才讓客人有勇氣踏進阿菊食堂。
陳秋菊雖然已退休,每天早上仍在自家門口做粉腸等手工小吃,把關品質。
只是5年前,陳秋菊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暴瘦又常瘀青,需做標靶治療,張小婷為讓母親徹底休息,索性關掉阿菊餐飲。人生重心只有工作的陳秋菊因病被迫停下腳步,防空洞一夕崩塌,連心都生了病,張小婷心疼地說:「以前媽媽的朋友就是客人,做得很有成就感,現在她人生目標、舞台都不見了,那陣子還去看身心科,去年才開始慢慢好很多,只是眼神的銳氣、自信,沒辦法像以前了。」

重病休養 親子齊心經營

陳秋菊開始學會休息,感受情緒,「看到我二女兒,會覺得自己的煩惱也沒什麼,現在也騎騎腳踏車。」退休後,她完全不干涉阿菊食堂經營,難得因採訪到店裡,張小婷馬上誇母親:「哇,今天穿這麼水喔。」比起早期與母親相處的戰戰兢兢與害怕,現在二人能開玩笑,還會一起逛街,與其說陳秋菊少了霸氣,其實是多了柔軟。
反倒是張志偉與姊姊共事,二人常常意見都不同,他拿著菜單一臉受不了地說:「你看哪間餐廳炒青菜有12種選擇?光打掉的成本就不划算,可是我姊認為,客人喜好不同,要盡量滿足。」儘管吵吵鬧鬧,姊弟依然共事20多年不分散,二人成家後仍與母親同住,張志偉堅信:「家不合,剩下的都不用講,最艱難的關都度過了,後面不可能再碰到更難的。」
台南人 董小姐

顧客這樣說

菜色豐富實惠

這裡的菜我從小吃到大,家人過節都會來這裡用餐,粉腸口感很Q,肉感紮實又大塊,就算點宴席菜,價格也很實惠,菜色選擇也很多,能滿足大家的喜好。

阿菊食堂

  • 地址:台南市歸仁區保大路2段1號
  • 電話:(06)205-5676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