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巨輪興業位於新北市土城的廠辦合一據點,挑高大廳,且空間充滿設計感,若不是展示間耀眼奪目的警示燈,加上刺耳警鈴,還真會以為是走進了五星級飯店。董事長陳正忠笑稱:「不誇張!蓋樓時,好多街坊鄰居議論是哪一家飯店要進駐。」每層樓都有不同風格的吧台,零食、咖啡、冰淇淋一應俱全,貼心到連樓梯台階也精算過最舒適的步伐跨度,工作環境絲毫不輸Google、Yahoo等跨國企業。
【頭家開講】股東背信奪訂單 員工減薪挺他拚成外銷警示燈霸主 巨輪興業董事長陳正忠專訪

原是送貨員的陳正忠,因對公司提建言遭拒,灰心之餘創業做文具禮品;後接觸警示燈,1990年成立巨輪興業,打入捷運圍籬工程。公司成立第6年卻遭股東背信奪訂單,靠員工配合減薪、供應商延後收款度過難關。
2004年研發全球首款高功率雙色模組警示燈專利,取得外銷歐美的敲門磚。2019年砸18億元,將30多年的獲利全投入軟硬體,曾連續3年發出20個月年薪,其研發技術更讓全球警示燈產業龍頭也來取經,今年營收10億元。陳正忠力圖打造有競爭力的幸福企業,要照亮產業前景。

陳正忠小檔案
- 出生:1962年(61歲)
- 家庭:已婚,育有2子
- 重要經歷:文具公司送貨員、業務;肯得文具創辦人
- 學歷:新埔工專機械科(現聖約翰科技大學)
- 休閒:閱讀、運動、吃美食
- 座右銘:利他就是利己
- 經營心法:共創璀璨同享榮耀
深耕30年 外銷多國
這座4年前斥資18億元打造的基地,是陳正忠深耕警示燈產業33年的所有身家。生產間內,只見鴻海最新研發的自主移動機器人在產線間忙碌運作,將裝上警示燈的產品運送至包裝區,「國外警車警示燈有些長達2公尺,工件20、30公斤起跳,我不要員工因長時間搬運留下職業傷害。」小到一根螺絲釘的材料都由電腦控制,只要一個按鍵,自動倉儲便啟動備料,不僅產能倍增,人為所致的不良率也低近於零。

因警示燈屬於封閉型市場,從內銷市場起家的巨輪,2004年獨家開發出高功率LED雙色警示燈,在市場上掀起旋風,取得打進歐美主流市場的敲門磚。之後再靠創新設計,推出一系列超薄型警示燈,產品外銷全球60餘國,歐美各國包括警車、救護車、消防車與大型工程車、農機具車輛上皆可見其燈具,台灣僅有新北市消防局與民間救護車採用其產品;4年前切入警鈴等聲學警報系統,去年營收達10億元,是台灣外銷車用警示燈的隱形冠軍。
雖然記者並未特別要求,為了專訪,陳正忠主動準備了西裝、休閒服與工作T 3套服裝,供攝影記者選擇;電腦資料夾中亦可見他針對題綱做了詳盡準備,「不論求學或創業,我都是苦學努力型。」即使已是產業龍頭,言談間仍維持一貫的謙遜態度。
追求做最好 直言敢諫
61歲的陳正忠,出生在家庭即工廠的年代,父母自苗栗北上打拚,替人生產家具,他從小就要幫忙。五專讀私校,玩社團荒廢課業險遭退學,目睹父親含淚向教官求情,讓他痛下決心,只花3個月準備就考上預官。退伍後應徵文具外務,「我做什麼都很認真,即使是送貨員,也要做到最好。」
他回憶:「在公司理貨時,我總把耳朵放得很開,偷聽學長或主管應對客戶的話術,回家對鏡子練習。」年輕有衝勁,不到半年轉任業務,他個性藏不住話,總會把在同業間看到的新商業模式帶回公司、提出建言。「出發點是站在對公司有利的競爭力,非個人發展。」有次他建議可比照同業,提供客戶彈性配套報價組合,遭老闆回以「小廟容不下大佛」,失望之餘,決定自己創業。
1986年,才24歲的陳正忠,和4位同樣想革新的同事攜手創立肯得文具禮品,專攻工商日誌,2年後透過股東牽線,增加警示燈業務。1990年有股東表明對警示燈產業無興趣,提議拆夥,「我認為警示燈是特殊產業,競爭對手相對少,當時逢6年國建,很多工程、建設都會用到。」分家後,他和原本做警示燈的股東各出資50萬元,創立巨輪。
負責業務的他,找上做安全圍籬、拒馬與告示牌等安全設備專業廠,以及水電批發通路商推銷產品,從南到北挨家挨戶拜訪。「剛開始只有4、5個員工,考慮的是能不能存活,沒想過市場規模有多大。」校長兼撞鐘拚價格與服務,他始終記得:「當時正在蓋台北捷運木柵線,半夜和員工一起去裝警示燈,整條捷運線同時點亮的那一刻,心情很激動。」
遭股東背叛 逆境逢生
打進捷運,讓巨輪在業界打開知名度。考量內銷市場規模小,不足以支撐巨輪的長遠發展,陳正忠在公司成立隔年,嘗試透過貿易商拓展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救護車和警車屬於剛性需求,歐美國家有些每5年就得汰換,反觀台灣一年能新增幾輛警車?」

在他全力衝刺的同時,卻因和股東經營理念不同調,埋下拆夥巨變。他猶豫許久才開口:「我很不願意談這段,說穿了,就是股東不願多花錢投入技術研發,但我認為不研發,將來脖子會被貿易商掐住,很多資訊與產品無法做到差異化。」
最慘時,股東背地成立一間工廠,神不知鬼不覺地將訂單轉走。「對人太過信任是我的弱點!」面對股東背信,他心痛蒐證,也對未來充滿恐慌,「人跟人相處久了會彼此依賴,當時也會擔心,自己跳出來做到底可不可行?很多前輩主張我應該提告,但要談判的前一晚,我決定不告了。」陳正忠在心裡推演不下數十回,「假使告贏,他卻因此去坐牢,我內心會不會更不安?我們合作6年,彼此都有賺錢,為什麼不選擇好聚好散?」
以當時的處境來看,對「敵人」仁慈無疑是對自己殘忍,訂單都被轉走,陳正忠只好抵押房子籌周轉金,還不得不向員工談減薪。「那時約20個員工,了解情況後,沒有一個人離開,即使對方挖角也挖不走,讓我有了勇氣。」分家初期客戶都不知情,還把跟股東買貨的支票寄到巨輪,陳正忠一家家解釋道歉,不攻擊對手的謙卑姿態,反而得到供應商與通路力挺,線材廠甚至建議他可拓展免持聽筒產品線,增加營收。
陳正忠於是跟研發團隊花費一年時間,成功切入車用免持聽筒市場,讓營收吃了大補丸;分家一年後就恢復員工原本薪資,還連同年終獎金補回差額,更安然度過亞洲金融風暴。

雙色警示燈 搶進歐美
隨著免持聽筒逐漸被藍牙耳機取代,陳正忠認為,公司須回歸、專注在警示燈市場。「我們的警示燈不賣給一般消費者,而是由通路商採購後,再交給改車廠。」然而,警車、救護車與消防車警示燈的客製化程度和通路門檻高,巨輪一度找不到切入破口。
2003年,北美一家專營警示燈的通路商,透過台南一家貿易商找上巨輪,委託生產高功率LED警示燈。「這類產品當時只有美國、德國做得出來,關鍵在國內LED供應鏈還不純熟,一顆進口LED元件要165元,我們就算做出來,也完全沒市場競爭力。」但隨著國產普及化,隔年單價跌至60多元,讓陳正忠抓到切入市場的機會點。

拿出當年設計的產品雛形,陳正忠得意地說:「我書雖然沒讀好,不代表沒幻想能力,原本客人只要生產傳統紅、藍光警車用警示燈,我一直在想可以多產出哪些價值給客戶?」他腦中浮現可讓燈具自由切換紅、藍光的模組設計,不僅讓客戶大為驚豔,還引領市場潮流,靠巧思讓公司連續成長15年。
「警示燈要做到很亮才能發揮警示效果,高功率LED牽涉複雜散熱模組技術,唯有技術才能創造價值,看研發部,就知道員工多敢花我的錢。」為了打入歐美領先市場,陳正忠在研發與認證端布下重兵,光研發人員就逾40人,還重金挖角鴻海研發工程師加入團隊,投資驗證設備逾6,000萬元,創新能量讓全球警示燈龍頭經營者率領4位高階幹部,5人分別從世界各地搭乘3班飛機,專程來台取經,「他們認為我們的創新設計,完全跳脫亞洲企業純模仿印象,對技術力與人才培育充滿好奇。」

國際展鋒芒 飲水思源
巨輪的研發實力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警示燈非常講究專業,生產者要夠專業,貿易商也必須夠專業,畢竟每個國家、每座城市、每款車輛都有不同安規與應用,不要說設計者搞不清楚,有時連貿易商也說不清楚。」為感謝當年居中牽線的貿易商願意讓公司直接面對客戶、精準掌握需求,這些年,陳正忠與該客戶交易的每一筆訂單,都會寄副本給貿易商,就算早已不再需要其居中服務,佣金仍一毛不減,持續至今。

懂得飲水思源,公司賺錢後,他更不忘回饋員工。「中小企業主多少有未雨綢繆心態,把資源握在手上。但換個角度想,如果連自己都擔心了,怎麼讓員工相信企業是有願景的?」2012年他一口氣調薪18%,搭配績效獎金,連基層人員也被激發榮譽感,同時導入標準化製程與學習成長課程,該年度人事費用增加1,000多萬元,事後證明,不但EPS沒掉,還淨賺2,000萬元,營收成長25%;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員工連續3年年薪超過20個月。


傳賢不傳子 照亮前景
陳正忠對員工的好,不僅是金錢回饋,今年51歲的資深員工周恩龍說:「我是孤兒院長大的,又是先天性白內障,院裡規定18歲後就必須離開,董事長在公司隔了宿舍,我吃住都在公司,他很會替員工想,我有能力買房子時,他還專程陪我去殺價,幫我省了100萬元。」

5年前,全球第二大警示燈通路製造商Federal Signal看上巨輪的研發實力有意併購,但陳正忠考量到員工未來,決定以不失禮的方式轉化為合作契機。「對方不外乎想掌握我們的通路跟技術,我提出共享雙贏理念,我們的產品開發能力,可以讓他們贏得更多市場競爭力,最後他們變成巨輪第一大客戶。」
談到接班,今年60歲的陳正忠直言「傳承不限於家族成員」,儘管長子陳世佑赴美攻讀光學碩士,返台後已加入研發團隊,他卻直接點名特助林恩沛也是屬意的接班人選之一,「因為在她身上,彷彿看到當年自己敢拚的影子」。

目前,內銷僅占巨輪營收1%,99%為外銷,陳正忠說:「我把過去30年賺的錢盡可能投入,結合通路資源與自己的專長組成最佳競爭力,為接續者搭建舞台,是現階段我所追求的目標。」如同巨輪生產的警示燈,陳正忠不僅照亮執勤者與用路人的安全,也照亮產業前景和員工的未來。

後記:雞蛋花的浪漫
妻子是陳正忠創業路上最強而有力的後盾。「創業第一桶金25萬元,我只有8萬元存款,其他都是董娘標會幫忙,那時還沒結婚,雖是投資績優股,但風險極高。」如今妻子早已是巨輪的最大股東。
陳正忠的任何投資,妻子皆無條件支持,連花8億元買地,也是在稀鬆平常的家庭餐會上拍板,「她只說了一句:『想做就去做,我支持你。』」在空中花園最顯眼處,董仔特別種了一棵太太最愛的雞蛋花,「有時候站在幕後的人,其實比幕前的人更偉大、更重要。」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