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大咖】情歌並不喪志而是有用的 張信哲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對張信哲來說,情歌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唯一確定的是,他肯定可以說出一番深沉的道理。
對張信哲來說,情歌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唯一確定的是,他肯定可以說出一番深沉的道理。
你對情歌的想像是什麼?是傷春悲秋一起痛,或是在你落下時接住你的那一首歌?唱情歌唱了許多年,張信哲對情歌的想像遠遠大過於此。而且,也因為這樣的視界,造就了他情歌世界裡的一釘一錘,那絕非輕飄飄的。
情歌有它的功能性,且構成了這時代之中關乎記憶的一磚一瓦。面對著「情歌哪有什麼用」的質疑,張信哲在情歌的有形之間,有其探索,找到了它無形的精神力量。
從個人第一張專輯發行至今,張信哲已經唱了三十多年的歌。奇妙的是,他其實對正在拍攝他的鏡頭興趣不高,甚至不急切於看到自己被拍下來的樣子。該換衣服時就換,該被拍攝時就到定位⋯張信哲在這裡,又不在這裡。他拍照,可是不把太多力氣花在這。然而,他對自己要說什麼、傳達什麼意念,是打磨過的。如同他是一個收藏古董的人,物件於年代之中,他的歌於時代之中,是什麼樣貌,張信哲貫注意念於其中。
即使盛年之時,張信哲也不追求一輪上百場的世界巡迴,因為聲音要在充分休息的狀態下方能好好發揮。

貫注無形力量 張信哲

1967年3月26日出生,以《說謊》專輯入行,1年內連續推出3張專輯。退伍後以《心事》中的〈愛如潮水〉奠定「情歌王子」的經典地位。2006年開始以獨立音樂形式製作,展開個人巡迴演唱,跨足音樂劇、舞台劇不同型態演出。2021年推出新專輯《就懂了》。2023年2月25日,將於台北小巨蛋舉行「未來式2.0」世界巡迴演唱會。

奉獻給情歌 不記得自己也無妨

一個畢生都在唱情歌的人,如何詮釋情歌。我們討論的詮釋,不只是唱腔、咬字、情感的淺層表述而已,而是張信哲的情歌宇宙觀,這個星系,是關於他如何去賦予情歌意義。
不會太意外,張信哲的父親是牧師,因為張信哲過得低調自律,面對情歌是虔誠的。他想了想,「從古代到現在,留下來的作品,代表著一個人這一生的工作。我本來就不是想當藝人、名人,其實大家記不記得我無所謂,是這些作品能夠留下,對聽的人有一定的影響,這才是我在意的。」
張信哲說過如今做音樂不純然是商業的考量,或許跟藝術品一樣,一開始創作的初衷,並不在於它最後有多少價值。「我關切的,是能不能真的做一些好的音樂,然後是,有用的音樂。」當然張信哲也不是不知道,情歌最基本的功用是帶給人娛樂,但是他更看重音樂無形的影響。
因為出道多年,張信哲常聽到人家說,他的音樂是如何影響了人。「我希望這些東西是有用的。就是說,它不是劣質的東西,而且真的可以帶給聽歌的人心靈上面的撫慰。」習慣在音樂中沉下自己,他說起情歌卻是分外理性與嚴肅的,他說,希望自己的歌,讓聽歌的人在回想自己的那一代時,「有一些美好的東西、美好的作品,是值得的東西。」
張信哲一直覺得自己幸運,因為有很多人很努力也有天分,但卻沒有很好的成績。「這部分是我特別珍惜與感恩的。」

倦膩後反轉 唱千次都能有感覺

情歌可以是有用的,張信哲體會甚深。因為,他曾有歌迷成為植物人時,家人在病榻旁一直放張信哲的歌,最後歌迷真的醒過來了。情歌如張信哲的信仰,可能也是歌迷的信仰,他們的相信,匯聚成情歌的靈力。張信哲說:「我現在感受到、想要分享的一些東西,未必會是那種非常尖銳的社會問題。很多的問題其實是在我們心裡面,打開那個心結,對外界其他的東西,你會有一個不同的看法。」
然而,唱了這麼多年了,情歌豈不耗人心神?我好奇,一首〈愛如潮水〉從1993年問世,一直唱著的張信哲難道不倦膩嗎?他微笑了一下,承認那感覺曾經有過,但早已過了。而祕訣說來也並不神祕,他說:「學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
張信哲這樣解釋:「歌手會很自我。我們常說,如果沒有感覺就唱不好。但是感覺是什麼樣的東西?你必須要自己找感覺,不能說,因為我天天千篇一律的做同一個事情,而沒感覺。當你修行到另外一個程度的時候,你做了1千次同樣的事情,但是你能夠找到1千次不同的感覺。」太多人把感覺當神來一筆了,但張信哲的意思是,既是職業歌者,就該負責找到它。
關於表演,張信哲是這麼想的。站在舞台上的表演者,不能只顧自己爽,也要觀察台下觀眾,讓大家一起創造可以延續到未來的回憶。

習慣了舞台 享受人與人心交流

其實張信哲也像是一個在舞台上修行的人。他說到,台上的人,要學會放下爽與自嗨。當所有人都盯著他在台上的一舉一動時,張信哲卻開始了放下自我的練習。他不只是要滿足自己而己。「我們一般講到唱歌,都是講到自己的滿足、自己的開心,但是很少考慮到聽眾的感受是什麼。」張信哲說話並不快,但是清楚自己所思所想,辦過三、四百場以上大型演唱會的他,不把自我放得無限大。
「當我習慣了舞台,開始放開享受舞台的時候,會考慮與觀眾的互動。以前站在台上時,你不會真正去觀察、去感受觀眾⋯到後來,我喜歡現場跟舞台的表演,並不是那麼單純的就是我自己爽的。我在舞台上享受的,是人跟人之間、另外一種交流的方式。」他說得真誠。若一盞燈存在,它只是燈的物理性存在,當燈光開始發光照射,不只照亮了人,而燈亦明亮著。
前年底,張信哲在中國大陸海口辦過「未來式2.0」演唱會首場,遇到颱風,他說那經歷就像坐雲霄飛車。(東方IC)
也因此每一次的〈愛如潮水〉,都不只是張信哲一人所詮釋的歌曲了。他收藏古董,很懂得人與物件、時間之中的共感。人為什麼對經典老歌特別有感,除了情懷之外,張信哲知道,歌曲是人的記憶在時間中沉積之處。他不只想要觸動情懷,更想在舞台上的當下,去創造新回憶,因而他在演唱會名稱中置入了「未來式」,創造它的意義,如視同一件實體的、精緻的作品。

不斷被質疑 歌王這一路皆挑戰

為了2月的演唱會,張信哲的訓練是健走,一走是兩小時,那不是工作狀態的他,他說私下自己就是低調、普通。也因而,在社交媒體上幾乎找不到張信哲的生活照。這個早年的暢銷歌手、長年的情歌王子,更認真說著:「第一張專輯還沒出之前,就被顏值霸凌,被覺得當不了歌手,大家不斷質疑你OK不OK。第一張大賣紅了之後,第二張、第三張,還是要面對各種問題跟質疑。甚至到辦演唱會時,人家總會質疑『你還有多少票房?』」
聽到拿過金曲歌王的張信哲這一路皆挑戰,更覺得人活著處處是魔王,只是娛樂圈偏偏放大了這一切。張信哲有感而發,認為在這一行需要很強大的心理,但他同時更了解了自己。「我很清楚自己的個性,我不是想成為大明星式的那一種藝人,是因為真的喜歡唱歌,所以不得不逼自己去面對媒體,跟所謂的名人這樣的角色⋯」在訪問中我的確感覺到,張信哲雖然從容拍照著、受訪著,但彷彿一面想著自己的事。他回應了別人的需求,同時仍保有了自己。
走過了疫情,張信哲更珍惜舞台上的機會,「台上台下的互動交流,是演唱會的最精華。」

場邊側記

換上拍照的衣服後,張信哲把自己本來的衣服在衣架上整整齊齊掛好。他律己甚嚴,就如他面對情歌,是如此認真對待。就如他眼神閃閃,說起自己在上海辦的一個展,展示的,是他收藏的上海月分牌(誕生於清末上海的廣告宣傳畫)原作與旗袍。時代再流動,他都可以有自己的固著之處。

造型:陳慧明/妝髮:海靜@effyblue/服裝提供:Loro Piana(Bernina 飛行員外套、五口袋白色長褲)、HUGO BOSS(黑色長大衣、駝色高領衫)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