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晚上,大安森林公園舞台上一片漆黑,遠遠只見2支手機發著光。走近一看,地上躺著的是復甦安妮,一群人圍著她輪流按壓胸腔、模擬搶救心肺功能的動作。
【時代現場】護衛所愛之人—台灣女性防衛訓練

看著烏俄戰爭爆發,對岸不斷軍演,加上持續有假消息滲透、駭客攻擊,許多人感到戰事彷彿山雨欲來。
有一群女性跟媽媽將焦慮轉化為行動,積極去了解軍事知識、學習急救跟求生技能,並組織起來定期訓練。透過生理的鍛鍊,她們的心智也變強。不管未來戰爭劇本怎麼走,她們知道可以做一些事,而覺得自己是有用之人。

將焦慮感 轉化為行動
安妮是訓練心肺復甦術的專用模特兒,胸腔內的感應器連著手機APP,監控CPR按壓的頻率跟深度是否足夠。林克蘭和夥伴在安妮胸腔上反覆按壓練習,之前她們自費6千元上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課程,之後考試得在12分鐘內精準完成所有急救步驟才能拿到執照。林克蘭說:「我們越熟練,越有可能在災難或戰爭發生時救人。」
林克蘭有點緊張,當初跟同事郭湘薇基於共同想法一起去上課,為避免自己出錯,她除了來大安森林公園練習,2人連午休都在複習急救口訣。

舞台下,另一群上班族在健身教練帶領下,雙臂舉起2顆24至32公斤的壺鈴練肌力。瘦瘦的甘蔗今年30歲,平常固定每週3天在健身房重訓,可以負重4、50公斤,但真要搬動傷患,她覺得力氣還是不夠,在此加強訓練。
為什麼這群人工作、家務繁忙,卻還來這裡做救援跟避難訓練?「因為焦慮感!」林克蘭說,最近台海緊張,瀰漫著各類假消息與恐怖氣氛,基於理解台灣位處地緣政治的局勢,她不願意用鴕鳥方式面對。她先是報名黑熊學院基礎軍事跟民防課,上課過程中,了解台灣並沒有脆弱到可以讓解放軍輕易攻陷,心情才穩定許多。
組自訓團 以女性居多
「我積極備戰,因為知道萬一發生戰爭,自己可以是有用的。但我之後的工夫跟要學習的課程才開始。」林克蘭今年快50歲,跟先生沒有孩子,家裡只有3隻貓,當初會去上民防課,也是為了這幾隻寵物,她想知道怎麼帶牠們避難。
像林克蘭這樣的學員不在少數。中共二十大之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藉由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以及政治局常委清一色「習家軍」的人事安排,建立絕對的權威。獨攬大權後,不斷軍演擾台,激化了台灣的民族意識,也讓許多人開始想要接觸軍事相關知識。

黑熊學院基於兩岸局勢,開設營隊與基礎課程,包括學習現代戰爭知識、避難規劃準備、衛生與基礎救護等內容,每月推出的課程都秒殺。台灣民團協會的課程也幾乎每一場都額滿。
根據美國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於2020年跟2022年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民調顯示,願意從軍跟正面抵抗中國侵略的人,已從32.6%,提高到43.7%。
特別是2022年的調查,收集到過往從未收集到的答案「參與民防地方組織」「提供醫護支援服務」,這群民眾如果加上表明願意「後勤補給」的人,比例從2年的0.4%,增加到2022年的2%。王宏恩曾為文認為,這些全新的答案,顯然跟近年來民防組織訓練課程有關。
為了將學到的技能可以熟練到突發狀況時,立刻用出來,許多人在上完課後,組織起來繼續訓練。1年內,全台自發組織的「自主訓練團」(簡稱自訓團)從2團快速增加到10幾團,而且參與者為女性居多,年齡介於27歲到56歲。
黑熊學院創辦人沈伯洋認為,多數男性會上戰場,女性本來就是民防主力。尤其過去軍事教育只提供給男性,其實女性也很想了解。黑熊學院目標放在啟蒙,將課程設計得很容易入門,還有各種進階課,吸引快六成女性前來。「其中參與第一的是家長,因為很在意小孩;第二是女性做決定明快,感到危險,立刻會行動。」目前參與黑熊學院的年齡層大約也是在25至55歲間,跟這群人受太陽花學運、香港反送中等事件影響有關。
學習動機 想保衛家人

33歲的郭湘薇自嘲危機感過重,去年她看到香港反送中的紀錄片裡,年輕人被打、入獄,想像如果家人在裡面,她會有多難受。如果台海戰事發生,相同狀況可能在台灣重演,屆時若身邊親密好友或家人受傷,只能無助等待救援,她恐怕無法忍受,「我想保衛家人,所以想學會怎麼救人。」
除了解決自己的危機感,這些課程的趣味性跟好玩,也是郭湘薇願意自費去上課的原因。她坦承自己不會為了好身材去健身,也對舒適的戶外露營不感興趣,但是如果今天是為了讓自己更強壯,有能力來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她就更有動力去學習,所以她還去上以色列格鬥、城市農夫跟野外求生等。「也許有人是因為害怕被推著去做,但我還蠻樂在其中的。我把這些當成求生,我喜歡自己很萬能的感覺。」
甘蔗則在大四那年受太陽花學運影響,開始關心政治跟社會議題,看到參加社會運動的人在街頭被拖、被打,她開始練身體。催促她積極參與民防跟救難訓練的是烏俄戰爭爆發。烏俄開戰前一晚,她還在instagram上看到烏克蘭人認為他們國家很安全,不相信俄國真的會打來,結果隔天俄軍就攻打烏克蘭,「我非常震撼。台灣就像烏克蘭一樣,到底中國何時打來,不是我們決定的,我們就是把自己準備好。」
發起並且支援各地成立「自主組織訓練團」的台灣民團協會,原先只是幾個人自組的讀書會。6年前,他們看到台灣在地緣政治衝突下處於關鍵點,發生戰爭似乎在所難免,於是在2020年成立民團協會,組織民防課程,並協助學員深入社區,將人組織起來持續複訓,學習新技能。
民團協會理事陳榮彬認為,當戰爭發生,孤立的個人無法自保,只有群體才能存活下來。「我們鼓勵大家自發地去做自己可以做的,承平時期,大家練身體,互相連結,建立互信,慢慢形成在地化的共同體後,到戰時才能互相幫忙,形成自我防衛。」陳榮彬目前是板橋一個自訓團的團長,很忙碌,除了帶自訓團外,還學武術「菲律賓魔杖」,週六學無線電,以備戰時在通訊全斷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無線電聯絡。
求生救人 依計畫進修
陳榮彬觀察這些參與自訓團的女性想要保護家人的動機高過男性,「這可能跟男性從小被教育只要去賺錢,加上在軍中的負面經驗,覺得做這些事很無聊。而女性從小就覺得要保護家,所以散發一種強大的母性力量。」目前民團協會主要行政幹部也是由女性主掌,協會理事長麗伊積極投入策劃,就是想試試,當團結很多個人來從事台灣民間防衛,可以做到怎樣的地步。
住在新竹的阿圓是2個小學生的媽媽,去年底找民團協會到竹北開課,就是憂心台海一旦開戰,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35歲的阿圓,出身深藍軍公教家庭,單身時從未想過中華民國是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有孩子後,她跟著孩子一起讀歷史認識台灣,才發現中華民國是怎麼來的。「當我層層剝開過去被灌輸的想法,有種被騙的感覺,開始認同台灣優先價值。」
為了吸引更多爸媽有誘因來上課,阿圓一開始請民團上基本救命術BLS,上完課就能取得證照。課程第一天教大家怎麼因應戰爭,保護自己。第二天戶外課模擬發生戰爭或地震了,家毀了,一群人逃出來怎麼求生。阿圓說:「天啊,我不會搭棚,也沒想過怎麼找安全水源,我在溫室裡待太久了。」

她不斷到民團協會進修,也在社區找幾個媽媽組成自訓團。跟阿圓組自訓團的葉醫師是3個孩子的媽媽,孩子都上大學了,看診外,很積極地幫忙製作練習止血的教具,因為要救人,得訓練到能快速幫人止血。
以一個成年人為例,約有5公升血液,當失血超過20%,血壓就會下降,呼吸急促,超過30%就會致命。當大出血發生在四肢,如果能在30秒內用止血帶止血,然後在人體四肢能承受缺氧或缺血的4到6小時極限內送醫,就有機會挽回生命。
如果傷口不在四肢,就要用充填加壓方式。為了製作充填傷口、加壓的教具,葉醫師反覆看影片了解原理,後來去買了6片巧拼貼黏起來,接著在裡面開洞,再連上管子跟寶特瓶,模擬出血,便於學員練習。
週六這天早上,下著雨,新竹親子自訓團仍來了16個爸媽,在體育館屋簷下訓練。今天前1個小時上防身術。接著葉醫師要再帶大家複習心肺復甦術,了解何謂生命徵象。只見葉醫師像個高中生,穿著短褲球鞋,背著成人安妮跟安妮寶寶來。葉醫師說,這裡出生率很高,他們還要練習嬰幼兒的急救。
作為自訓團的幹部,葉醫師也去上射擊課,計畫日後帶自訓團到山上森林玩生存遊戲,模擬如果解放軍來,怎麼避難求生。在阿圓跟葉醫師的影響下,目前自訓團每次至少有15人參與,阿圓感覺越來越安心踏實。
相較於阿圓的投入,她的先生初期對其行為很不以為然。阿圓的丈夫是工程師,看數據決定事情,看阿圓憑直覺一頭熱在外面忙著,有時也會笑她是否吃飽太閒。他覺得戰爭若發生,就是投降。但阿圓不理他,她覺得大家都是自由人,可以自由做自己決定要做的事。

阿圓覺得,台灣男人愛面子的文化妨礙他們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比如在戶外操演搬運傷患,女性會設目標要搬幾公斤的人,思考怎麼搬才不會受傷。可是男人會先觀望,像她先生一開始曾很遲疑地問:「你們確定要在公園做這件事?」直到看到有其他爸爸認真在做,他才加入,如今已越來越投入自訓團。
訊息滲透 消極性投降
對許多關心資訊戰的人來說,台海戰爭早已開打。葉醫師就認為,現代戰爭並非從按一顆按鈕開始,而是戰前就會有許多測試、傳播假消息跟駭客攻擊,「台灣現在就是如此,我感覺戰爭在醞釀之中。對方在測試我們是不是軟柿子,如果是,就可能打,這測試可能要花很長時間。」在葉醫師一旁的爸爸Winson甚至認為,早在2000年,台海輿論戰跟經濟戰就開打了。
對這群人來說,或許他們真正憂慮的是一大堆錯誤訊息對台灣的滲透,許多台灣人真假難辨,不僅認同混亂,甚至瀰漫著一股投降主義。
看著台灣的日常仍充滿安逸,阿圓認為,大家不一定是真安逸,而是在中國認知戰的影響下,覺得中國太強大了。阿圓公婆是金門人,這種影響更深,他們對習近平既崇拜又害怕,覺得中共可怕,卻又常說:「大家乖乖不要講話就沒事。」阿圓說:「他讓你覺得你完全沒有能力,當你覺得無能無助,就會癱瘓,覺得什麼也不能做,所以很多人會想投降。」

40歲的廖小姐,2年前看到香港反送中的年輕人在抗爭過程中,從熱烈參與到被完全壓制,非常悲傷失落,甚至後悔自己為什麼要生小孩。她說:「這如果發生在台灣,台灣人民只會被更慘地對待,因為台灣人更自由不羈。」
廖小姐將中共武力犯台比喻成小孩遇到霸凌,家長應做的是教小孩保護自己,而不是默默被欺負。可是當她在比較傾中,認為台灣不該挑釁中共的社團分享這種想法時,大家卻嘲笑她太單純,「只能說不在同頻率,很難互相影響。台灣多數人也許都不認為自己隸屬中國,只是因為懦弱,不願勇敢反抗。對我來說,我只要不害怕,我就會抵抗。」
溫和理性 重認知戰爭
這些課程跟訓練改變了這群人面對戰爭的認知。
林克蘭在拿到基礎救護員執照後,又去上了2堂黑熊的進階課,其中一堂是避難急救,她發現,因為受過基礎救護員的訓練,不僅提高她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也更能掌握老師說的概念。
另一堂兵棋推演,兵推烏俄戰爭實際怎麼打。林克蘭因名字2字跟烏克蘭相同,被推選為總統。因為不熟烏俄戰爭,兵推前那個週末她還自己惡補了一整天,「我覺得很有挑戰性。那種感覺是,生命中進來一些新的事物,稍微挪動了一點點舊有秩序。」當林克蘭將憂慮轉化為行動,她感到有個世界向她開啟。現在再看烏俄戰爭或台海的新聞報導,她更能理解哪些是焦慮、謊言,哪些是真的。
若非受訪,這群女性彼此其實很少談論政治,自訓團的群組討論也都圍繞著還有什麼課可以上、以色列繃帶怎麼用、急救包應該準備什麼、什麼防寒衣好穿、濾水器材跟止血帶哪裡買,哪種乾糧比較好吃、上射擊課的感想…乍看很像登山或是生存遊戲的愛好者,彼此不一定清楚對方的政黨傾向。

就像葉醫師娘家其實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她卻極少跟旁人提起。她祖父原本在台北做小生意,在228後的鹿窟清鄉事件中遭牽連密報,被蔣介石槍決。祖父被槍斃沒多久,她的曾祖父就因失去兒子上吊自殺,曾祖母也因腦溢血離世,同時失去3個家人,當時葉醫師的父親才17歲,從此成為家族難癒之殤。
從小父親並不常跟葉醫師提起這些事,直到他70歲有次吃飯,才跟她說,當年他親眼看到阿公自殺後,雙腳晃動著的場景,仍記憶清晰。看父親一生承受的苦難,讓葉醫師始終是堅定的台派,如今站出來參與各類民防、急救跟射擊課,組織帶領自訓團,也是因為娘家經歷的這樁悲劇。她說:「台灣絕對不能再被獨裁政權統治,不管哪一種獨裁都是悲劇。」
不管是葉醫師、林克蘭或是阿圓,她們不是好戰分子,也非政治激進派,事實上他們非常溫和理性。葉醫師說:「台灣女性沒有義務役,不瞭解就會慌跟恐懼。但是面對這樣的危機,與其緊張,不如去了解,學習怎麼因應,這是我們這世代要面對的課題。」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