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點鐘,距離演講還有半小時,孫石熙提著深棕色的公事包,準時從計程車下來。假日的校園,輕鬆愜意,他卻像穿過無數麥克風,神情凝重,筆直走進會場。很難不讓人想到,過去40年,他也是這樣走進攝影棚,等燈亮:「各位觀眾好,我是孫石熙。」
【一鏡到底】在時代的鐘擺下 孫石熙

離開螢光幕3年,孫石熙依然是韓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人,他訪問過6任總統,揭發世越號沉船、朴槿惠閨密干政案真相,也掀起韓國MeToo巨浪,他像無數韓劇中被財閥政權打壓的主角,歷經工會抗爭、拘捕與封殺,但時代的鐘擺不曾停下,從保守到進步,從進步到保守…2020年,他離開晚間新聞的主播台。當天節目尾聲,他選了巴布狄倫的〈時代在變〉作為離別曲。
上個月,孫石熙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之邀來台,接受本刊獨家專訪,聊60代下半的海外特派員生活,及堅守議題的新聞信念。說到爭議處,他總是略斜傾身,銀色鏡框一亮,招牌聲音冷犀又平靜:「來,請聽清楚囉。」

孫石熙小檔案
- 出生:1956年生於首爾
- 學歷:韓國國民大學國語國文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 經歷: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媒體交流學科教授;韓國《MBC》電視台社會記者、主播、《孫石熙的視線集中》《100分鐘辯論》主持人;韓國《JTBC》電視台新聞部長、《新聞室》主播、代表理事社長、海外特派員等
王牌主播 歷經時代洪流挑戰
這日他沒要播報新聞,也不是要揭發弊案,他要談的是「台海緊張將實現修昔底德陷阱」。前2年,他轉任海外特派員,飛了11個國家,拍攝的新聞紀錄片觸及台海議題,因而受邀來台。只是週日早上,嚴肅的外交,又隔著翻譯,台下難免昏沉。突然他停頓,幾秒後耳機的口譯傳來:「我剛剛說了一個笑話。」大家笑了。
67歲的孫石熙是韓國王牌主播。近年韓國影視大爆發,重大新聞事件如世越號沉船、朴槿惠閨密干政與下台、三星工會事件,台灣也略知一二。我們跟著製播這些新聞的孫石熙到永康街吃芒果冰,周圍不斷傳來韓文私語:「那是孫主播嗎?」「是吧?是吧!」「哦莫哦莫,是孫石熙!」年輕韓國觀光客興奮拿出手機;有男生甚至雙手緊貼褲線,九十度敬禮。原以為只有韓國人認識他,但從講座、餐廳移動到電視台,一路有年輕女生冒出,嬌怯探問:「請問可以跟孫主播合照嗎?」
「《JTBC》的記者往後仍會竭盡全力。我要在這裡做最後道別,各位,再會。」2020年1月2日,孫石熙在晚間新聞播報最後向觀眾告別,震驚韓國,雖然社方與本人強調下台是時任共同理事的他為編業分離、世代交棒,外界仍揣測不斷。當天節目尾聲,他選巴布狄倫的〈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作為離別曲。
「時代氛圍的轉變,首先是政權交替,我在報導三星工會或朴槿惠時,是一個從保守到進步的過程,我離開主播台的時候,又是一個從進步到保守的過程。」像是鐘擺?「對。」
求學過程 目睹極權獨裁荒謬
孫石熙不是第一次歷經時代鐘擺的擺盪。他在李承晚時代出生,在首爾明洞聖堂的鐘聲下長大。1960年,當時大韓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統、國父李承晚,四度連任且選舉作票舞弊,引發大規模的學生抗議,通稱419運動。4歲的孫石熙不甘被大人限制出門,爬上醬缸,目睹醫大生扛著參加示威中槍身亡的學生從坡道跑下,白袍流淌著紅色的鮮血。1年後,同一地點,他又撞見朴正熙的軍事政變。
整個求學過程,孫石熙在極權與獨裁的荒謬中渡過。他在個人散文集《蟋蟀之歌》寫到,國小三年級的女老師,在午餐時間用玻璃瓶搜刮全班同學的泡菜,最後甚至挑選班上便當菜色豐富的學生到台前和她吃飯,小學生從此認識權力:「我們一方面憎惡著覬覦學生便當的老師,另一方面又很想被老師叫到前面共進午餐。」
書中也憶及朴正熙宣布戒嚴後,高一社會科老師每次上課前,總會望向青瓦台高呼:「閣下!祝您萬壽無疆!」並浮上一抹冷笑。高中生理解老師的諷刺,也萌生社會意識,廣播社的他,大學考上國文系,畢業後進入電視台,「當時的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土湯匙』,能找到工作已是萬幸,對新聞的問題意識很朦朧,是進入媒體後才逐漸培養的。」

《蟋蟀之歌》出版時,孫石熙37歲,已是《MBC》工會抗議電視台經營層不當干預的有名人物。但他沒有記者出書常見的熱血理想,更像是感性的抒臆。他本人也是,斯文瘦削,厚厚的側分、銀框眼鏡,四十年如一日,不像韓劇主角總是不修邊幅,動不動暴衝大吼。比起泡菜、湯鍋,他更喜歡清淡、簡單的食物,也不吃辣。他的英文和韓文一樣流利、清晰,招牌聲音冷犀又平靜。他很自豪,身為播報員,曾經包得密實,搭上計程車,「司機一聽我說要去哪,就笑問:『請問是孫主播嗎?』」演員河正宇準備《恐怖直播》的角色時,也大量參考孫石熙播報三豐百貨倒塌等新聞片段。
錐子採訪 追問能力掐到痛點
聲音有特別訓練嗎?坐在我們向《鏡電視》借來的攝影棚,孫石熙笑了,他說自己個性其實遲鈍,剛入行,一次報新聞,攝影棚燈管爆裂,玻璃隨熱光掉到他的衣服、頭髮,他渾然不覺,「控制室的主管嚇死了,以為這個新人很堅定,很有報新聞的素質,往後有災難或突發事件,都找我報導。」主播停頓:「其實,不是這樣。」
因為經常要報導災難事件,孫石熙養成低迴、慎重的播報方式。「新人時,一位前輩告訴我,播新聞語氣不能太興奮,興奮一定出錯,但太低落,又很難傳達新聞內容,所以語調維持在中間,再稍稍憂鬱一點,整個人就會很平靜,我瞬間就理解了。」具體是什麼樣的憂鬱呢?他轉達前輩的說明:「大概是遠房不是很常往來的叔叔去世…那種感覺?」

《MBC》工會罷工結束後,孫石熙經過幾個月的冷凍,重回觀眾視野。90年代末,他赴美攻讀新聞研究所,時代的鐘擺從保守擺向進步。他回來開設《孫石熙的視線集中》的廣播訪談節目,也擔任《MBC》《一百分鐘辯論》電視辯論主持人,不再是唸稿機。台灣駐韓獨立記者楊虔豪觀察,韓國老三台,新聞節目經常是預錄,主持人就照腳本來,但孫石熙要求現場直播,「他不會像沈春華還跟你話家常、暖場,他就公共議題單刀直入,原汁原味呈現,那需要非常高超的問答技巧,還有掐到痛點的追問能力。」
被韓國觀眾稱「錐子式」的採訪風格,奠定孫石熙的知性形象與國民地位。2004年,時任大國家黨黨代表的朴槿惠,被他逼問到難掩怒氣說:「你現在是要跟我吵架嗎?」8年後的總統競選,她主動接受採訪,又因問答之間,不願對父親朴正熙冤殺的人民革命黨事件明確道歉,支持度下滑。
孫石熙直言,李明博上台後,管理層介入節目的情況到執政後期愈來愈嚴重。2009年,電視台以主持費過高為由,將他從《一百分鐘辯論》辭退。事實上,李明博當選前,某位資深製作人就告訴他:「很多人都說,MB(李明博)當選的話,孫石熙就死定了。」
報導船難 罕見哽咽情緒失控
2013年,孫石熙離開待了30年的《MBC》,在中央傳媒集團會長洪錫炫力邀之下,進入有線電視《JTBC》新聞台,相當於從收視率動輒10%起跳的三大台,跳槽到收視率僅1%的有線電視台,雖然孫石熙終於能擺脫公營電視台親政府的宿命,而且他不只播報晚間新聞,也擔任新聞局社長,但洪錫炫的姊姊又是時任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的太太,可能受到保守財閥箝制,孫石熙的異動,起初大家並不看好。扭轉一切的是世越號。
2014年4月16日,自仁川港駛往濟州島的客船世越號,在途中發生事故,304名的乘客和船員在這場事故喪生,其中多為檀園高中的學生。事故發生,政府搞不清楚狀況,救援不力,主流媒體的監督也完全失靈,當時憤怒的民眾,只能倚賴《JTBC》電視台,孫石熙不但將晚間新聞攝影棚直接拉到打撈的彭木港直播,並派記者長期駐守,船上學生最後的手機影像,也才有機會公開。

孫石熙將當時的情況還原在他前年在韓國出版的新書《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台灣暫定10月底出版)。社會二部部長江周安打電話給他,聲音急切:「社長,找到一個孩子的手機,裡面有出事時船內的情況。」「啊⋯怎麼找到的?」「找到孩子的家長給我們送來的。」「可以播嗎?」「家長希望播,說這樣才能真相大白。」「照片還是影片?」「影片。」「內容是?」「孩子們很不安,但互相照顧,還能聽到原地不要動的廣播。」孫石熙陷入心痛和苦惱。「怎麼辦?」「我們播。我覺得應該播,但不要原封不動地播,剪成靜止畫面再播。」「靜止畫面?」「把重要的部分剪成連接的靜止畫面,也要做一下變聲處理。現在還有沒找到的孩子,他們父母看到,會很痛苦的。」
這支手機影片,後來以〈大海來信〉為題播出。影片幾個高二男生不願相信遇到最糟的情況,互遞救生衣,但聲音越來越能感受到恐懼,「手機沒訊號?」「嗯,打不出去。」「錄音,快錄音。」「錄了。現在在拍影片。」「媽媽,呃,爸爸,爸,啊,我弟可怎麼辦啊?」
影片16分鐘結束,那是還可能活著逃出的時間。但船內的廣播卻是這樣:「再次通知檀園高中的學生及老師。安靜,你們都安靜點。絕對不要離開當前的位置,請在原地等候。」
影片播出後,全民公憤,當局終於啟動調查。〈大海來信〉陸續播出7、8封,家屬強忍悲憤,希望得到真相。孫石熙說,職業生涯,他很少激動失控,但世越號報導,他幾度在鏡頭前哽咽,「可能年紀大了,也比較感性,想到那些都是孩子,三百多個,一下沉下去…一次直播採訪,受訪者1分鐘前才知道他的女兒遺體上岸…作為一個人,情緒很難不失控。」
駐守世越號二百多天的經驗,讓孫石熙確立「堅守議題」(Agenda keeping)與新聞學熟悉的「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一樣重要,也為他和《JTBC》累積大量社會信任。
若選他路 夢想或許是當DJ
2016年,朴槿惠親信崔順實備受爭議的基金會搬家,辦公室大樓管理員只讓《JTBC》記者入內探看。接下來發生的事,說是韓劇也不為過:剛入社的新人記者在人去樓空的辦公室抽屜找到一台平板電腦,平板電腦的圖形鎖解鎖方式,剛好是記者手機常用的「L」,滑開密碼鎖,他看到一張張崔順實自拍照與數十份青瓦台的機密講稿。

那年冬天,200萬人走上街頭。孫石熙的《新聞室》收視率從1%到突破10%。隔年,朴槿惠被彈劾下台。這一次,他成為推動時代鐘擺的人。
如果沒當主播,孫石熙的夢想或許是DJ。國中時,學校離住家約6、7個公車站,要翻越一座山頭才能到,他每天走路,把車資放進存錢筒,3年後,買了一台廉價的組裝式留聲機,還有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唱片。高中加入廣播社的他,瘋迷聽各種音樂,流行樂與古典樂各半,他最愛齊柏林飛船、詹姆斯泰勒。他的廣播社同學後來創辦了音樂劇《亂打秀》。時代讓他走上另一條路。
但他對音樂的喜愛展現在《新聞室》的「主播簡評」。這個最受觀眾歡迎的單元,由孫石熙決定主題,以歷史、文學為時事下註腳,話題結尾曲也由他親自選定,累積八百六十多首,那是新聞追求真相與感性的結合。倒朴運動最熱烈時,他用韓國已故傳奇歌手申海徹〈淡水鰻魚的夢〉作結:「為了通過那扇窄窄的門,我只能不斷讓自己變小,割捨自己很多部分,現在當我想到,我已所剩無幾,驀然看了鏡子,我明瞭還沒丟棄的是自尊…」他離開《新聞室》那天所選巴布狄倫的〈時代在變〉,也是他在《新聞室》第一天選的曲子:「車輪還在轉動,不要輕率地下結論,現在的失敗者以後會成爲勝者,時代在變…政治家們,傾聽人們的召喚,即將動搖你的窗戶,敲擊牆壁。」
事實上,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成立之前,孫石熙就在節目開闢「事實查核」的單元,查核假新聞。他也延長晚間新聞的時間,大幅減少跑馬燈式的條列新聞,加強重大議題多角度報導及直播訪問,記者也要進棚,接受「社長」考驗。

《JTBC》社會部記者李相燁用足球比喻前老闆:「比起教練,孫主播更像是運動場上11名球員中的一員,不只負責傳達我們記者的採訪,更將現場生動場面,完整呈現給觀衆…孫主播退下來時,我確實很傷心,我認為他是韓國社會需要的媒體人。但韓國社會總是面臨各種事件,如果不時時思考與學習『我們為什麼做記者』,就好像我們還無法接受他離開一樣。」
保持中立 慎重緊張筋疲力盡
堅守議題很理想,最難的卻是記者與觀眾疲乏。2018年的MeToo風暴如此,孫石熙在《JTBC》後期亦如是,「韓國社會左右陣營的分歧非常嚴重,極端更極端,6年的時間,為了保持中立,我慎重、緊張,到最後也有筋疲力盡的感覺。」
洪錫炫後來向媒體坦言,青瓦台很早對他施壓,要他「處理」孫石熙。孫石熙到任《JTBC》沒多久就收到三星高層的包裹,「大韓民國的主播,用iPhone不太適合吧。」韓國電視台長年赤字,多靠三星集團廣告支撐,孫石熙在《JTBC》的一天,三星就不會下廣告。倒朴聲浪最大時,他的太太被保守派支持者跟蹤。報導MeToo事件,他先前擔任教授的誠信女子大學學生,遭小報打聽騷擾。關於他撲朔迷離的負面新聞,多了起來。但私事他一概不回應,交由法院判決。
擔任海外特派員,讓孫石熙有機會遠離首爾,在日本安定下來。67歲了,前2年他依然上山下海、入極圈,進出俄羅斯與烏克蘭。對新聞人來說,奔波體力事小,難的永遠是政治紛擾。訪問沒多久,他向我們坦言9月底要從《JTBC》退休。估計消息公開,在韓國又是大新聞。
截稿前,在尹錫悅政府強勢主導人事下,韓國新聞圈風雨欲來。問孫石熙,是否感覺進步的時代氛圍不再?他倒不悲觀:「雖然現在是保守勢力執政,仍有超過半數的人反對現在的政權。」至於一首代表他此刻心情的歌?他再次選擇詹姆斯泰勒的〈被冰凍的人〉(The Frozen Man)—那也是他2009年離開《一百分鐘辯論》、2013年離開《MBC》與《視線集中》的退場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