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碗粿番外篇】「以前覺得很丟臉」 老店二代轉念回鄉傳承古早味 鈴蘭碗粿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蔡鈴蘭(左)因為丈夫經商失敗,24年前在家鄉嘉義中埔開碗粿店賺錢還債,這幾年女兒呂意如(中)與媳婦程如蔚(右)都回家幫忙。
蔡鈴蘭(左)因為丈夫經商失敗,24年前在家鄉嘉義中埔開碗粿店賺錢還債,這幾年女兒呂意如(中)與媳婦程如蔚(右)都回家幫忙。
相較於位在嘉義縣中埔鄉的創始店,位在前往阿里山必經路段上的鈴蘭碗粿二店明亮、寬廣許多,甚至帶有點文青感,門口處的展示櫃上,是在地小農或文創業者寄賣的產品如蜂蜜、手染布、肥皂、香料等,其實二代老闆呂意如最初的理念,是希望讓二店成為小市集、店中店,當領頭羊活絡在地,讓更多留在家鄉的年輕人有地方推廣自己的理念、賣自己的東西,也吸引更多像過去不願回鄉的她一樣的年輕人,願意回來努力。
「我回來店裡沒多久,有一次去台南吃碗粿,考察別家口味,隔壁有一對小情侶男生問女生說『妳有沒有看過這個啊?』女生竟然搖頭,我想說天哪!碗粿是我從小到大的存在,她怎麼會沒看過?」那時候呂意如才真正下定決心,要好好傳承媽媽的手藝與口味,讓更多人認識碗粿。
鈴蘭碗粿二店隆興店店址選在前往阿里山必經之路,吸引許多觀光客、自駕遊的家庭客。
1999年,呂意如的媽媽蔡鈴蘭為了養家、償還丈夫經商失敗欠下的逾500萬元債務,開始賣起碗粿,每天凌晨2點就要摸黑到店裡備料,初期口袋裡一天能留幾百元就算多了。那時呂意如才國小,從小在店裡長大,她卻也是最想逃離的人,「以前覺得家裡賣碗粿很丟臉,認識的人來就跑去躲。」
大學念休閒產業管理,曾去澳洲實習1年,「回來媽媽問我要不要接,做不到3個月我跟她說,這不會有人做,太累了。」她後來到台北、香港、中國,待過飯店業、服務業,繞了一圈,27歲那年終於回家。「有次媽媽開車載我去火車站,說自己年紀大了,做這個對她來說也是滿辛苦的,我掙扎了1個月才下定決心。」
呂意如(左一)27歲前很排斥回家幫忙,曾至澳洲、中國、香港等地工作。(呂意如提供)
做了決定就卯起來做,呂意如努力經營粉專,有活動或市集可以擺攤就去,增加曝光度。她將在地與特殊食材,比如阿里山烏龍茶、櫻花融入碗粿,「我在香港看見缽仔糕,那根本就是碗粿啊!回來後就開始研發。」
呂意如研發設計鈴蘭和粿子禮盒,內含鐵觀音、櫻花、阿里山烏龍與紅豆黑糖4種口味的碗粿,不少人特意買來當伴手禮。
只是位處偏鄉,生意始終不見起色,直到媽媽參加農糧署舉辦「台灣第一碗—最強碗粿爭霸賽」獲得初賽亞軍、全國優勝,知名度與來客數才有大幅增長,今年7月副總統賴清德還曾前往品嘗這傳統滋味。
今年7月副總統賴清德因公前往嘉義,沒公開的私人行程特別前往鈴蘭碗粿吃碗粿。(呂意如提供)
哥哥是職業軍人、姊姊高職畢業後就當起新娘秘書,2人少時都因為家裡負債,選擇可以幫助媽媽減輕壓力的職業,呂意如則在母親年紀漸長後,接下傳承老店的責任。其實當年生活不平順,母親並沒有想要第3個孩子,「本來沒有要生我,阿嬤說多子多孫多福氣、男生女生沒關係,結果生出來是女的,阿嬤不喜歡。」兄姊的名字有老師算過,呂意如則是爸媽自己取,幼嬰時期嚎哭,阿嬤也不管,「後來媽媽出門,都一定都帶著我。」
鈴蘭碗粿除了碗粿,也販售米糕、肉骨酥湯等能吃飽的菜色,二店還搭配小菜、甜湯推出套餐。
幾十年過去,老店變名店,經濟狀況穩定,蔡鈴蘭跟呂意如已經都能笑著聊過去。「鈴蘭」的花語是幸福回歸,蔡鈴蘭熬了半輩子終於等到兒孫滿堂、日子平順的幸福;而呂意如不只翻轉老店,也將「意如」的人生翻轉成「如意」。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