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北市北門、延平南路上灰灰舊舊的巴洛克樓房店面一隅,發美皮鞋店第二代老闆高清源被歷史感極濃的縫鞋機、釘鞋鐵腳、粗磨機包圍著,見他拿著一隻鞋底厚度特別不同的鞋專注地琢磨、修整,原來,這雙不對稱的特殊鞋款,是一位因小兒麻痺造成長短腳的死忠客訂製。
【台灣老店】手工皮鞋被運動鞋打垮 老師傅靠手藝留住死忠客 發美皮鞋店專訪

店面近半世紀未曾改變的發美皮鞋店,是台北市少數僅存的手工製修皮鞋老店,連明星任賢齊都是客人,還吸引不少懷舊電影、戲劇前來取景。
18歲出師、手藝青出於藍的第二代高清源,早被第一代高松碧視作傳人,經濟起飛的70年代,發美皮鞋店更於木柵、吳興街展店,怎奈80年代運動鞋興起,又一家一家收掉,只剩北門創始店。由於出道早,高清源甚至比徒弟還年輕,如今老徒弟一一退休、兒女也不會接班,他盤算著做一天算一天,一旦舊樓都更,老店也將成為絕響。

手工製鞋 任賢齊也穿
高清源語帶感性地講道:「當初這位客人一跛一跛地走進店裡,說小兒麻痺長短腳的專用鞋實在太貴,希望我幫他量身打造,沒想到一做就是2、30年,做到都有感情了。我老了,先前幾度不想再做,卻又不忍心拒絕,這是我目前唯一還有進行客製化的手工鞋。」
一聊起形形色色的鐵桿客人,近日高清源最有印象的是名媛李晶晶叔輩的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買鞋。而藝人任賢齊曾在台北演唱會穿的一雙顯眼白色皮靴,亦是高清源的得意作品之一。

從小把製鞋、修鞋工具當玩具的高清源,儘管已屆領敬老卡的年紀,仍不失童心,指著父親、發美創辦人高松碧留下的鐵腳工具說:「這木頭基座上釘了好多根鐵釘,那是我7、8歲時,拿槌子學著爸爸做鞋模樣亂釘的,留到現在都快一甲子。」
他撫摸鐵腳上的釘子,若有所思地說起了父親過往:「爸爸曾被日本徵調到南洋當軍伕,倖存回台後,從福州師傅那學得一手製鞋、修鞋功夫,在台北市衡陽路巷子擺起路修店『城中皮鞋鋪』。」當年的鞋鋪,其實就是占用大樓跟大樓之間巷弄的攤子,在那個經濟快速飛增的年代,手工皮鞋是光鮮衣著的門面之一,肯做的高松碧靠這門手藝拉拔4兒3女。
賺到錢後,高松碧1975年將店鋪搬到北門商圈附近,改名為發美皮鞋店,高清源記憶猶新地透露:「爸爸特別請算命仙算過,以哥哥名字上的『發』、姊姊名字上的『美』作為店名。」3年後,再搬至今日的三角窗店面。

全家聯手 大賺時機財
以現今角度來看,藍底描著黑邊白字的店名招牌有些老土,但在四十多年前可是新潮設計,高清源說:「爸爸找了畫電影海報很出名的美工,書寫上『發美皮鞋店』。」高松碧讓女兒們在店內幫忙招呼生意,而四個兒子的鞋底基本功由他親授。
憶起那段手工皮鞋業的美好時光,高清源說:「我們以前是買歐美的流行雜誌回來參考,再依照東方人較寬的腳型進行調整。」他與兄弟間的手藝也在各自努力下起了變化,「手工鞋需要分工,除了鞋的骨架楦頭外,鞋面與鞋底由不同師傅分工,這樣做鞋才會快。」天分高的高清源吸髓了父親的鞋底功,還不時請鞋面師傅指點,比起其他兄弟多涉略了鞋面技術,因而成了店內最厲害的師傅,「我會選擇質料、車縫工好的鞋面,再進行搭底、組合,搭底配重很重要,這會影響行走時雙腳的負擔程度,我特別重視。」

發美皮鞋店位於車水馬龍的台北車站附近,又鄰近當時台北最繁榮商業區,除了車站、商圈往來客,周邊的台北郵局、鐵路局、市刑大等公職人員也都是客群,生意好到一天可以賣出二十來雙皮鞋。
年輕氣盛的高清源還曾因太忙、工作量大,火大用槌子把釘鞋用的鐵腳打斷。此刻,他溫柔地輕拍這根父親時期就在的老戰友,「那時爸爸沒多說什麼就把它焊好,而這麼多年下來,這根鐵腳我也是修了又修。我手上並非沒有其他新品可用,但用來用去都沒有舊的這根稱手好用。」






隨著兒子們學藝完成、各自成家立業,高松碧先後在木柵住家附近、吳興街,出資協助兒子開分店,汐止則由小兒子另起一家獨立店。而技藝細緻的高清源,被父親留在北門創始店。
未料,80年代運動鞋興起,高家的手工皮鞋店不敵,只能一家一家收掉。高清源直言:「我們家的手工皮鞋店就是被NIKE運動鞋打垮的,當時手工皮鞋的需求一直往下掉,爸爸雖然很會招呼來店的客人,卻沒有應對趨勢潮流的方法,而我又屬於職人性格,只能守住本店。」

守成未變 劇組來取景
隨著休閒服盛行,西裝襯衫的正式著裝得看場合才派得上場,手工皮鞋榮景不再,老頭家此時也因年紀大無心再拚,看到兒子高清源就能應付修鞋、製鞋,原本愛喝兩杯的他,酗酒日趨嚴重,後來連店都顧不好,高清源被迫完全接手,他說:「那時一邊要管理店務、跑銀行,一邊要兼顧製作、修理皮鞋,我整個焦頭爛額,還好原本在電器行當銷售員的妻子辭職回家幫忙,才鬆了一口氣。」
而他與妻子相識相戀,也是發美皮鞋店牽的紅線,高清源靦腆地說:「她是來修理皮鞋的客人,修鞋時,兩人很有話聊,之後就開始約會。」發美皮鞋店不只賞了口飯給高清源吃,還靠它娶了個能幫忙招呼客人的美嬌娘。
父親過世後,夫妻倆曾想把店容重新整理一番,高清源搖著頭說:「太多了,這店裡有太多回憶湧上心頭了。」於是放緩了改店計畫,就這樣守著、守著,在近來吹起的懷舊風下,這近半世紀不曾改變的店面竟成了特色,不只文史工作者頻來,《阿罩霧風雲Ⅱ》、《阿英的成長日記》等影劇也在此取景,為老店帶進新客源。

不同於同行有各式各樣鞋款推陳出新,外觀不花俏的發美皮鞋仍有一群死忠客,「我們的鞋是全真皮製作,穿起來舒適,需要久站的銷售員、飯店工作者會固定來買,疫情前也有觀光客慕名而來,生意可勉強維持。」
兼修皮包 與店同進退
只是隨著新冠疫情發生,沒活可接的許多鞋匠老師傅紛紛選擇退休,加上主力客群的飯店業爆發熄燈潮,讓手工皮鞋的需求再往下探,高清源感嘆說:「鞋面老師傅凋零得差不多了,以鞋底工為主的我,如今組手工皮鞋的產量也少了。」所幸個性質樸的他,沒有一般製鞋師看輕修鞋師的陋習,反而在修鞋、修包上另闢一片天。因為擁有手工皮鞋匠人背景的他修起皮鞋、皮靴來,處理疑難雜症的能力比一般修鞋師更厲害,但職人也有自己的堅持,「我修包包也很行,修名牌包我的心態是:你要相信我,不然我不接單。」

已屆退休年紀、做一天算一天的高清源,聊到老店傳承說:「這輩子收了5個徒弟,由於我出師早,有3個徒弟比我還老,現在都退休了,另一個覺得做這個沒前途、轉行,而最看中的那個徒弟,功夫很好、作工比我還細緻,卻早早得了肝癌去世。」
不指望兒子來學,打定主意邊做邊收的他,已是發美手工皮鞋最後的一抹餘暉,一槌用力敲下放在鐵腳上的皮鞋釘子,忽然迸出一句:「管他的,等到這棟舊大樓正式拆掉都更,我和這家半百老店也就正式退休了。」
顧客這麼說:修鞋功夫好
臉書看到這家老鞋店修鞋功夫很好,就把我結婚時那雙墊高過、如今已陷底的皮鞋拿來修,修好後,回春後的皮鞋踩起來很踏實、不再陷底,也不怕鞋底開口笑了,真開心。
陳光達,新北

發美皮鞋店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36號
- 電話:(02)2371-2883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