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四代人拚百年 「蒸」手藝不斷層 富山蒸籠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富山蒸籠第三代老闆蕭文清(左)與兒子蕭大為(右)繼承祖輩手藝,在萬華固守百年老店。
富山蒸籠第三代老闆蕭文清(左)與兒子蕭大為(右)繼承祖輩手藝,在萬華固守百年老店。
茶樓、餐館、早餐店不時可看見大小蒸籠,但台灣手工製造的業者寥寥可數。位在萬華的富山蒸籠已傳承4代,圓山飯店、京星港式飲茶均為其客戶。最輝煌時全家族投入,曾包辦北台灣近9成市場,卻在時代更迭下漸漸式微。
第三代蕭文清為家族長子,從懂事就開始做蒸籠,即使手傷不留完膚,依舊沒出走。兒子蕭大為不捨長輩苦撐,8年前回家幫忙。蕭家人想留住的不只是傳統,還有幾代人共同編織出的情感與記憶。
20240109bus001
富山蒸籠曾在中國設廠,製造外銷日本的產品如壽司飯桶、涼麵竹盤等。
飄著微微冬雨的桂林路,距離萬華龍山寺不過五百公尺遠,人潮卻寂寥許多。已傳承四代、擁有百年歷史的富山蒸籠63年前落腳於此,建物低矮陳舊,招牌斑駁,處處看見時間鑿刻的痕跡。店內唯一的新,是堆疊到頂的蒸籠、飯桶與浴桶。
偶爾也是有舊物回歸,要勞煩蕭家人修繕,「蒸籠被火燒到、飯桶蒸久了收縮,我們賣出去的,只要可以換、可以修都免費處理。」例如這日客人拿著已散成片的蒸飯桶上門,蕭家第三代蕭文清慢慢拼湊,拿著槌子細心敲打鐵箍,終於讓木片重新圍成桶。

叫賣到開店 四代傳承

「我們一般都是賣給餐廳,他們使用時間長,修個1、2次就直接換新的了,像這樣的家庭客比較少。」創立於日治時代的富山蒸籠,客戶包括圓山飯店、京星港式飲茶、天仁喫茶趣等知名店家,還曾西進設廠,外銷日本。富山確切開始的時間已不可考。只知初時蕭文清的外祖父,從福建莆田越過黑水溝來台灣,靠著祖傳做蒸籠的手藝維生。
20240109bus001
富山蒸籠一甲子前在萬華開設店面,老店外觀充滿歷史感。
蕭文清的父親蕭生育原是富裕人家的孩子,1945年來台後結識妻子,跟著岳父擔起扁擔在台灣各地沿街叫賣。北部以兜售成品為主,最遠從艋舺走到現在的三峽、基隆、士林、桃園;南部就得擔著原料,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去喊:「有人要做蒸籠嗎?」之後在客戶家裡住上幾天現做。
從走路進階到用推車、腳踏車,1949年終於有了店面,蕭生育特別找算命師取店名為富山,意喻富貴如山、藏富於山,之後蕭生育也的確掙了不少錢,靠著一雙手,養活妻子與6個孩子。
「以前我們這一行要娶太太,那是要千辛萬苦。女孩子寧願嫁給踩三輪車的,也不嫁給做蒸籠的,說賺不到錢,只有過年那2、3個月生意比較好,其實是誤解,我爸就做得滿不錯的。」今年69歲的蕭文清,國小時曾有過別人沒鞋穿、他穿皮鞋的風光日子,「不是好賺,手工的東西不可能多好賺。是因為量多所以賺多。」

精編滿手傷 全台接單

早期做蒸籠沒有機器輔助,都是純手工。蕭家人選用中南部的雲杉、福杉與南投竹山的竹子製作。剖成板材後水煮,去除雜質,也破壞、軟化纖維,箍圓塑形時保有彈性,不至於斷裂。之後烘乾、刨鋸、磨平、拋光,才能拿來製作。因為會接觸到食材,過程不能使用漂白劑、黏著劑。
蒸籠外框由木片和竹片交替堆疊加厚,鑽孔後以藤條綑綁定型,「看不到的地方最可怕。很多品質不好的就是偷這裡,中空的,一樣可以蒸,但很快就會壞。」原料、作工都實在,富山蒸籠一步一腳印慢慢打響名號。
60年代末,台灣景氣復甦,馬來亞餐廳、紅寶石酒樓…一家接著一家開,訂單湧入,家裡生意忙不過來,無論是誰,眼睛一睜開就是要幫忙。身為長子的蕭文清從小就在蒸籠堆裡長大,中國海專畢業、退伍後,自動自發成為家族事業的正式員工,「這麼苦的工作誰會心甘情願,是沒有辦法。年輕人都反抗、跑出去,誰做?」
20240109bus001
蕭文清從小跟著父親一起製作蒸籠、飯桶等,是現在少有的木竹編製老師傅。
之後幾十年,他陪著父親一起打天下,姊姊與弟、妹也會搭把手,「巔峰時期,台中以北,90%都是用我們家的蒸籠。」除了聘請師傅當前手,負責需要技術的前期作業,親友鄰居則做後手,做組裝等簡單工作。冬日旺季一天做17小時,蕭文清的雙手無完膚,「手被割到都快爛掉,血流很多,還有刺,電火布拿來捆,忙到過年休息那幾天慢慢把刺挑出來,哪有時間痛。」
20240109bus001
蕭生育(左)1945年從福建來台,後與岳父一起做蒸籠,靠手藝養活一家子人。(富山蒸籠提供)
雖已有基本客源,還是要開拓新市場,每到夏天,蕭文清就固定開一部9人座廂型車全台跑透透,「早餐店有賣小籠包、蒸餃,每天晚上開去推銷。」他也跟政府單位一起跑江湖、巡迴推廣。

中製品衝擊 拓展外銷

話說到一半,蕭文清突然抬起直徑逾一公尺的大蒸籠,重重往下摔,發出巨大聲響,「我們就是真材實料,對產品有信心才敢這樣子。你想買東西要摔一下,沒壞掉可以買得安心,壞掉就是買到爛貨。」語氣與動作竟有幾分購物專家的架勢。「我都會講到讓客人有一股非買不可的衝動。」像是後來為因應時代改變研發的電鍋蒸籠,蕭文清口沫橫飛地介紹:「我會告訴他們利用同樣的電、水,底下煮飯、上面蒸菜,可以做兩樣以上的東西。很多人覺得實用就買回去,但他其實不常煮飯。」
20240109bus001
蕭大為8年前因為父親生病從中國回台,不捨年邁長輩苦撐,決定接手老店。
蒸蒸日上的業績,卻因為中國製產品與金屬製蒸籠搶攻市場,斷層式掉落。1987年台灣開放民眾前往中國探親,不少人帶回對岸蒸籠,漸漸衝擊產業,「很多餐具行、五金行都沒來拿貨,去問了才知道因為成本考量,都改買中國的東西。」連合作的日本廠商也到對岸採購,蕭文清沒有因此受挫,和父親討論後,決定到莆田設廠,專供外銷,台灣就由老店撐著。
20240109bus001
以竹籤串竹片的鳥籠底架,比起最初綁藤固定的方式更平整、堅固,也不易軟爛。
「為了生存,裝壽司飯的、涼麵的,什麼都做啊!」沒料到迎來日本經濟失落的30,餓不死卻也吃不飽。只是已經投入上千萬元,蕭文清不願就此放棄,中國廠就這樣不好也不壞地維持運作。當時他的心裡還想著,工廠有機器幫忙,取代部分人工,下一代想要接,就不用像他們一樣,一天到晚遇血光。或許也受父親影響,蕭文清雖不強求孩子接班,但若他們有興趣,總還是希望能留在身邊工作,「在家裡做,不用風吹日曬,而且不用看老闆臉色。」
蕭文清的兒子蕭大為,今年不過39歲,他也是長子、長孫,比起父親,童年日子好過很多,頂多幫忙組裝、理貨,15年前五專畢業、服完兵役後就前往對岸。
20240109bus001
富山蒸籠因應現代烹調習慣改變,研發電鍋專用蒸籠,受家庭客喜愛。(1,800元/1組3層)
「國中時爸爸就有說希望我過去,有心理準備。那時三叔管工廠,我去做成本核算。」富山蒸籠當時嘗試要打進中國市場,蕭大為負責評估與市場觀察,「知道怎麼做才能算成本,所以當時也下產線去看,都在打底。」

回台守家業 上網推廣

在中國待了7年多,後來他因為收到父親住院開刀的消息,急忙攜家帶眷回來。那一次蕭文清熱心幫熟客免費刨砧板,未料吸入粉塵,肺部長膿,入院一個多月,嚇壞蕭大為。「讓我去中國的是我爸,我回來他又改變心意,不想我進老店。」但看著病床上的父親,與當時高齡88歲的爺爺,他怎樣也拋不開,堅持接下業績僅剩全盛時期1/10、別人眼中日漸西山的家業。
幸運的是,那段時間不少舊客戶回流,「滿多餐廳用中國蒸籠覺得很快壞,又回頭找我們。」大型餐飲業者一季到半年的汰換週期,加上烹飪教室盛行,零售客戶找上門,「後來我堂弟進來幫忙,經營臉書、設Google地標,很多是看網路找到我們。」甚至還接到日本與歐洲訂單,這8年,生意雖受疫情、大環境影響,不是完全順遂,倒也不至於斷炊。
20240109bus001
蒸籠外框需穿孔後用藤條綑綁定型,固定竹片的大夾子都是蕭家人研發手作。
去年初,富山蒸籠第二代大家長蕭生育離世,但留下來的手藝沒有斷層,「我爸就是想要把全家箍在一起。」從小做到老,第三代蕭文清很知足,「做這一行讓我的小孩都好好長大。終生無大事,只求平安。」接手的第四代蕭大為未來或許還有不少考驗,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強大的後盾。
20240109bus001

店家資訊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桂林路224巷1號
  • 電話:02-2306-0066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