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掌握,一群青壯世代綠營黨公職、幕僚、地方民代,選後跨縣市私下串聯,除想替民進黨如何與年輕世代溝通找解方,更搶先黨政高層啟動自救計畫,避免2年後地方選舉、甚至4年後總統大選,因失去青年支持而崩盤,他們有意跨縣市自辦閉門檢討會,另有人醞釀在全代會提案增設青年中常委,盼將青年納入黨的最高決策機制。
焦慮青年支持度流失,曾參與多場學運的基隆市議員張之豪號召綠粉自辦「1450檢討會」。(翻攝張之豪臉書)1月20日晚間,一場「1450檢討會」在台北登場,這場不公開的閉門座談,由綠營青壯世代、基隆市議員張之豪發起,現場2、30人全都是投給賴的支持者,到場的還有代表黨參選立委落馬的吳崢、賴品妤,以無黨籍身分與綠營合作參選苗栗立委敗北的曾玟學,以及政治受難者二代的黨籍桃園市議員魏筠。
張之豪曾參與野草莓、反媒體壟斷運動及太陽花學運,蔡英文當選總統後還曾擔任總統府文稿小組成員,42歲的他接受本刊採訪直言:「再不做些什麼,這些投給柯的年輕人,可能就回不來了!」
「1450」出自於農委會2019年遭控編列1,450萬元招募網軍,儘管該會解釋是為了即時澄清謠言,但自此1450成為在野攻擊、嘲諷綠營支持者的代名詞,這次大選許多綠營支持者更在網路自嘲是1450。
黨內觀察,賴清德這次競選造勢場合,與過去民進黨活動多充斥青年面孔的樣貌有所不同。張之豪說,面對柯的網路優勢,這群高度挺綠且積極在網路幫忙闢謠的1450,這次腹背受敵、使出渾身解術跟別人筆戰,辦檢討會除聆聽他們的建議,「跟他們說聲謝謝也是應該的!」
「要去跟柯搶中間、年輕選民,不可以把自己關起來!」對社群經營,張之豪建議,如果DPP這個品牌在青年間已經不行了,可多開發幾個副品牌,彈性比較大,不用背著黨的包袱,也可讓年輕支持者有個願意對話、甚至取暖的平台或頻道。
這場檢討會聚焦在宣傳平台不夠多元,及8年政策不夠有感。張之豪說,最多人反映闢謠不夠即時,先不論要不要經營抖音,「就像選舉要掛看板讓大家認識你一樣,現代人走到哪都在滑手機,難道不該在他們會出現的地方去找他們?」
「不能停留在當年的宣傳思維,只回去找自己的斷背山!」他認為,短影音的內容只要有吸引力,自然會擴散到不同平台,但民進黨執政後漸漸建制化,講話無趣、缺幽默感,選舉期間的排字活動效益也很有限;開檢討會不是要針對哪個人或派系,而是黨內要共同面對,選後連他都開始自學剪影音、甚至開直播與選民面對面,就是希望突破同溫層。
柯文哲造勢場多半都是年輕世代參與,更有獨特的「大退場」現象,支持者宛如追星。(柯文哲團隊提供)政策不夠有感也是問題。張之豪說,有醫護人員反映,防疫期間的補助,政府審核標準太嚴,甚至健保點數等政策也讓他們最後含淚投票,這些人很可能下次就跑掉了,賴未來四年必須思考如何調整。
綠營這股自發檢討年輕選民流失的力量,不少都有學運背景。前太陽花學運幹部、台中市議員黃守達接受本刊採訪建議,有別於選舉時被動受邀校園座談,賴應趁520就職前,主動去大專院校走一遍,直球面對這群對他質疑最強烈的人,也能真正了解政府推動私校學費補貼、租屋補貼等政策到底有沒有幫到年輕人。
曾任太陽花學運幹部的台中市議員黃守達(圖)建議,賴清德應趁就職前赴校園聆聽學生意見。(翻攝張之豪臉書)他認為年輕選票流失關鍵有二,一是選舉戰略太保守,立委候選人期待母雞帶小雞,但因總統局三腳督,最後選擇先保總統局,戰略內縮變成鞏固基本盤,這不能說是競選團隊的問題,誰來做可能都會這樣;此外,賴其實願意傾聽青年聲音,但選戰過程中賴與校園的互動僅曇花一現,後期重點也沒放在這部分,相對可惜。
其次,白營選民願投給藍的立委候選人,不能簡單歸因部分選區基本盤藍大於綠,而是代表討厭民進黨的情緒普遍存在,這是結構性的,要如何讓社會感受到民進黨聽見這股聲音且願意檢討反省,必須想辦法傳遞給選民。
選後綠營有聲音應經營抖音,黃認為,通路不是重點,內容夠好就會擴散到不同平台,若還是用圖卡、政令方式宣導,自然很難向外擴散,這次選舉雖有推出短影音,卻沒發揮足夠影響力,「顯然還沒找到那個語言。」
挺柯支持者自稱小草,柯文哲總統落敗後舉辦謝票活動,小草們高舉不放棄的標語。此外,也有參與選戰的綠營幹部認為,賴這次競選幾乎只有「民主與威權」這個議題,但20歲出頭的年輕人,一出生就是民進黨執政,政黨輪替對他們早已是常態,打中國恐嚇牌根本無感。
一名黨公職觀察,柯開票隔天馬上召集新科立委談國會改革,接著辦小草感恩會,反觀綠營在議題或活動都慢半拍,讓一些支持者出現「我沒被在意」的情緒。
本刊掌握,黨內另有人醞釀向全代會提案增設青年中常委,盼決策機制納入青年代表,不過黨內意見仍分歧,支持者認為這能讓青年系統性地參與黨決策,否則寫萬言書提建議也只是狗吠火車,但反對者認為僅流於形式,且這席如何產生恐爆派系角力。
一名綠營要角直言,賴流失年輕選票不是假議題,學者王宏恩以回歸模型等方式分析發現,賴柯彼此競爭、搶票,柯所獲300多萬票,絕大多數來自小英上次多出民進黨政黨票的票;觀察賴得票相較蔡減少的選區,則是人口密度較高、年輕人比例較多、大學學歷較多的選區,這些也是民眾黨及柯得票較多的地方,甚至愈多人租屋、當初愈多人幫忙連署同婚公投的選區,總統票都大幅流向柯。
本刊選前觀察柯多場造勢也發現,參與者多屬年輕世代,除大學生,更有不少明星高中學生結伴,另有許多父母手抱嬰兒或帶著孩子到場,有別於多數政治人物造勢有大進場,柯有獨特的大退場現象,散場仍有大批支持者等著與柯握手、拍照,堪比追星;選前之夜凱道造勢,為數眾多的年輕人自製標語、自發喊口號,所戴小草頭飾更多數是自費購買,有綠營黨公職形容,上次看到這種場面已是當年洪仲丘「白潮」、反核運動或太陽花學運。
蔡英文當選總統前,在2014年也曾推出民主小草計畫,號召青年投入里長及基層選舉。(翻攝蔡英文臉書)一名綠營的資深操盤幕僚感嘆,挺柯者自稱小草,但小英當選總統前,2014年曾推出民主小草計畫,號召54名青年登記參選里長及基層代表,這次選後部分綠營側翼或名嘴大肆嘲諷小草,此行為簡直是豬隊友,「我們應思考的是,為何過了十年後,這些年輕小草不是站在我們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