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4世界大選年最矚目的第一場大選,台灣締造民主陣營第一場勝利!」13日晚間8點半,在賴蕭配得票突破500萬票後,賴清德偕同蕭美琴現身競選總部外,一同舉行勝選國際記者會。賴清德謹慎地看著讀稿機上的講稿,向在場超過一百家全球外媒宣示,他會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自信地與中國展開交流合作,面對中國文攻武嚇,他也有守護台灣的決心。
【全文】慰留陳建仁穩政局 賴蕭配延續小英路線勝出

2024總統大選,民進黨賴蕭配以558萬票當選,民眾肯定其延續蔡英文路線的主要訴求,讓民進黨創下我國民主化後單一政黨執政突破第3任期的歷史紀錄,不過,國會再度面臨朝小野大的情勢,未來政局複雜、青年票流失,在黨內都引發深刻憂慮。黨務人士指出,賴清德選後很快將面臨兩大考驗,包括2月1日國會議長選舉,及520新內閣布局;行政院長陳建仁更傳出已有1月底總辭走人的決心,英賴政權交替前面臨國會新民意挑戰,如何穩住政局,慰留陳內閣及重要成員,成為剛勝選的賴清德首要課題。

記者會後,賴清德與蕭美琴來到前台,接受北平東路上超過5千名熱情支持者的歡呼。在勝選的喜悅中,賴清德坦言,國會選舉不如預期,要檢討改進,把原因找出來繼續深耕,他向支持者許諾,民進黨要做「最能回應民意的政黨」。

得票縮減 國會未過半

賴蕭配以91萬票的差距贏過第二名對手侯友宜,但40%得票率,幾乎退回2000年陳(水扁)呂(秀蓮)配當選的39.3%低標,國會選舉結果,也未達成原先設定的過半戰略目標。本刊掌握,勝選當晚,民進黨祕書長許立明在競選團隊群組以「不完美的勝利」形容大選結果,這個註解引起黨內非新系成員一片嘩然,認為這暗示國會選舉未能達標,是選戰結果美中不足之處,競選團隊光沉浸在總統勝選喜悅中,未意識到國會面臨朝小野大難題,也輕忽隨之而來的執政震撼教育。
第十一屆立法院選舉結果出爐,去年1月底接任閣揆的陳建仁,依慣例會在選後提出總辭,向新民意負責。不過,有別於2020年選後蘇貞昌內閣總辭,立刻被蔡英文慰留,黨政人士透露,當初陳建仁是在總統蔡英文極力勸說下臨危受命接任閣揆,「因應國會重組,大仁哥早就做好總辭準備,政院團隊核心成員都知道,他心情上已做好交棒準備,私下也透出口風,1月底恐非形式上的總辭。」
黨政人士指出,大選結束、朝野劍拔弩張氣氛下,陳建仁溫暖低調的個人特質,無疑仍是蔡賴交接政權前,穩定政局的最佳人選,賴清德在就職前,必先思考的問題即是否要讓全新政院團隊提早上場,或讓既有陳內閣團隊續任,度過4個月的看守期。


交接空窗 考驗新總統
「能否留住大仁哥,已經不是小英願不願再開一次口的問題,端看賴清德從什麼角度思考執政隊形。」黨政高層表示,520新內閣由賴任命,但蔡總統基於尊重新總統當選人、尊重2月1日就職的新國會,520前新內閣的人事任命,也會考量同樣取得新民意的賴清德意見,這是基於憲政尊重的原則。不過,黨政高層也表示,基於政權交接並未政黨輪替,最後人選由誰接任,還是需要蔡賴2人充分討論後才會拍板。
該人士指出,這次大選傳遞的訊息是,台灣人民希望民進黨繼續執政,但希望監督的力量更加強,因此才會更願意在國會給在野黨更大的空間。
面對民怨 恐無蜜月期

因應國會席次優勢的易位,民進黨政府也需要重新編組,新國會2月1日就職後,新的政治戰場就會立刻開打,「立院烽火連三月,若沒調整出戰鬥隊形,等到520總統就職,新總統起手式也會很吃力。」「戰鬥藍那群靠揭弊聲量選上的新科立委,就職後會給民進黨蜜月期嗎?」一名政院團隊成員告訴本刊,陳建仁不只一次說過,自己最適合的位置,還是回到中研院擔任學術研究工作,若要繼續留任,勢必得面對在野黨更高張力的政治口水及砲火,這也是陳建仁主觀希望去職的原因之一,且若無法取得議事、法案上的主導權,政院團隊恐需藉由改組,來找到跟在野2大黨溝通的新人選,才能迅速面對新民意。
不只在野黨兵臨城下,黨內也暗潮洶湧,在競選過程中,黨內就傳出耳語,認為選舉後期大盤拉不開,不只是因賴清德老家被炒作,民生內政方面,行政團隊加強計程車違規記點引發民怨、健保點值縮水讓醫護抗議等事,都讓基層怒火中燒,影響層面很廣,第一線綠委急向黨內反映,政院解決速度卻不夠快。這種「找政策戰犯」的耳語,也讓行政院核心認為,應及時表達辭意,給賴清德更大的彈性思考空間。
閣揆人選 主看重經驗

本刊掌握,一旦陳建仁去職,被點名可望接任閣揆的人選,多是黨內認為仇恨值較低者,包括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前黨主席卓榮泰、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
這4人之中以鄭麗君呼聲較高,她所主導的青平台基金會,在這次大選過程中幾乎取代民進黨智庫新境界基金會,成為協助賴清德整合政策建議、擬定國政藍圖走向的核心角色,更一度被傳是副總統熱門人選,未來新政府上任,鄭麗君不可能缺席。
另一方面,小英任內頗受重用的顧立雄,在歷經內閣及國安體系歷練後,也可望成為小英團隊交接給賴清德的重要成員;顧立雄曾是賴清德內閣團隊成員,2人又同在2020年520後進入總統府,累績不少互動,尤其2022年後,賴在蔡英文安排下,深度參與更多國安相關會議,已與顧立雄建立一定的互信基礎。

卓榮泰有國會、府院黨的完整歷練,他過去在行政院祕書長任內,就和時任院長的賴清德建立互信,這次卓在賴團隊掌後援會兵符,是賴清德團隊中,極少數非新系但控有組織者。信賴後援會是賴清德私兵,不屬黨機器或新潮流系,卓與賴的關係深厚可見一斑。
林佳龍同樣有國會、地方執政、內閣的完整歷練,又是黨內第二大派系正國會的掌門人,惟林與立法院長游錫堃同屬正國會,若民進黨能突破逆勢、在2月1日搶下國會龍頭,基於派系平衡考量,林佳龍出任行政院長機率降低。
改組挑戰 立院變因多
不過,撇除陳建仁、賴清德的主觀意志,黨內多認為,因總統勝選、政黨票得票成長,代表社會上還沒有要求即刻進行內閣改組的氛圍。2016年大選,執政的國民黨大敗,民進黨取得單獨過半,當時的行政院長毛治國堅辭,呼籲時任總統的馬英九改組,讓憲政史上從未有過的「多數黨組閣」得以落實;不過這次立委選舉,沒有任何政黨跨越57席過半門檻,國民黨加上無黨的高金素梅、陳超明,有54席為最多,但民進黨51席居次,兩者差距不大,主張「多數黨組閣」議題的正當性恐怕不足。
黨內認為,相較內閣改組,2月1日馬上到來的國會龍頭之戰,才是民進黨在大選後需要即刻面對的第一道難關。待立法院長選舉情勢更明朗,探得藍白兩在野黨如何選邊站後,再來考慮內閣隊形是否調整也不遲。
「即便這次贏得總統大選,2024選舉是民進黨要非常深切、沉痛檢討的再一次機會。」新系立委吳思瑤在13日勝選感言中,沉重對黨內喊話。三足鼎立的局勢從總統大選延伸進接下來的國會新局,讓民進黨從勝選之夜開始,就籠罩在沉悶氣氛中。
國際關係 賴領導危機

一名綠營公職表示,黨內高層在開票最終結果出爐前,就對媒體稱這次選舉是「延續賴清德從政不敗紀錄」,對總統選局過關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讓許多選戰打得辛苦、甚至慘烈陣亡的綠委齒冷,「這場選戰讓黨內很多人對黨中央頗感不滿,但賴清德不會面臨立即的挑戰,這其實才是民進黨最大的潛在危機。」
依民進黨章規定,現任總統為黨員時,自其就任日起為黨主席,至其卸任為止。賴清德在2022年地方選舉後,經由補選接下蔡英文請辭而懸缺的黨主席職位,520賴就任總統後,將依黨章規定續任主席,黨政重新合而為一,有新民意光環加持,加上內閣、黨部人事任免大權在握,黨內不會有人立刻直接挑戰賴清德的領導權威。

但脆弱執政的總統,未來施政能推動到何種程度?黨內人士說,接下來內政議題只能「看事辦事」,但國內外各種情勢都可能發生,中國國台辦在第一時間對台灣選舉結果表示,「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中國媒體人也開始預示,中國將對台採取更嚴厲的經貿制裁;其他民主同盟國的回應,以及美國、印度等國家今年的選舉,也都牽動世界局勢。
黨內人士說,任何一個非內閣制的民主國家,都很難達成同一政黨第三任期的成績,這既是難能可貴的歷史定位,也是異常沉重的包袱,人民會期待新政府無縫接軌上路,也難免會拿賴清德跟蔡英文的成績比較,如施政百日滿意民調、政黨支持度的走勢等,但蔡賴2人執政的起點不同,賴清德有蔡英文留下來的收益也有負債,並非從零開始,拿2人來相比較並不公平。
派系洗牌 新潮流劣勢

選後黨內接班梯隊重新洗牌,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重回國內政局、高雄市長陳其邁護盤有功奠定南霸天地位,蕭、陳2人一個是未來的政壇二把手,一個是最大地方諸侯;一個是「小英姊妹淘」、一個是「小英男孩」,他們未來會如何與卸任的蔡英文,乃至於英系人馬互動,備受黨內關注。正國會透過這次國會選舉,躋身國會黨團內第二大政治團體,掌門人林佳龍動向也是指標。
反而賴清德所屬的新潮流,在競選過程中遭藍白陣營聯合猛攻,多名新系成員更直接成為箭靶。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負責輔選的桃園立委盡墨,鄭文燦本人更多次成為在野黨爆料攻擊對象;賴清德競選總幹事潘孟安在選舉過程中,做盡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更被捲入學歷、綠能等爭議。從來低調謹守老二哲學的新潮流,如今正式出了個總統,開始要當家作主,自然成為在野黨心中「高仇恨值」的攻擊標的,也為其他新系成員政治前路埋下隱患。

黨內分析,若考量鄭文燦、潘孟安等新潮流大咖入閣可能成為攻擊標的,另一出路就是離開中央、回到地方選舉打天下,在桃園有過執政佳績的鄭文燦,可挑戰北二都,潘孟安或能跨越國境之南,到高雄打拚,都會是民進黨布局2026年六都選戰的活棋。
連任失利 黨團缺口大

民進黨這次國會選舉,現任立委足足掉了10席,加上在提名階段就未進榜的現任綠委,黨團立委總體戰力一時下降不少。一位資深國會幕僚指出,多次擔任黨團幹事長的劉世芳這次交棒李柏毅、有最強幹事長之稱的鄭運鵬落選,連黨內悉心栽培、多次擔任副幹事長的黃世杰也以微幅差距落敗,曾有書記長歷練的羅致政、陳歐珀、蔡適應也未連任,黨團幹部人才庫簡直清空,總召柯建銘雖在不分區安全名單內順利連任,但未來國會3黨不過半,協調溝通工作勢必比上屆吃重,能分擔幹部工作的中壯世代立委銜接不上,出現人力斷層。
「這次選舉結果顯示,在民眾眼中的民進黨雖然穩健,但已開始陳舊。」一名民進黨中壯世代立委指出,國民黨在台中推出年輕F4戰將,一口氣贏了3席,打敗民進黨尋求連任的中壯世代如張廖萬堅、莊競程;代表國民黨只要能推出年輕人選,包括非綠及第三勢力的民眾黨支持者就「投得下去」,藍白合作的方程式已推演成功。民進黨這些落敗的立委都專業優秀、也並不老,但民進黨已執政8年,民心思變,對這些要尋求連任、3連霸的立委不再寬容,未來對賴清德政府同樣會嚴格以對。

青年轉向 成執政障礙

民進黨這次大選大幅流失年輕選票是黨內公認的事實,一名任職綠營執政團隊要角直言,民進黨執政8年以來,第一任曾大力推動進步改革政策,如婚姻平權、年金改革等,雖面臨2018地方選舉亂流,但改革成果漸在小英競選連任後期獲肯定,惟到了第二任,黨內幾乎無重大進步法案,加上遇到3年新冠疫情,青年世代普遍無法從民進黨政府獲得改革共鳴。
其次,青年世代普遍有反體制的性格,過去民進黨在野時,以街頭起家,且與社運團體合縱連橫,透過街頭動員、議題論述,讓青年站在民進黨這一邊,但執政8年來,社運幾近熄火,年輕世代對於改革的想像找不到依附的出口,也讓民進黨在青年眼中,不再是當年「與我們站同邊」的代言者。

綠營青年支持度的流失,最大獲利者無疑是柯文哲,民進黨資深幕僚說,4年後,民進黨已連續執政12年,執政包袱勢必更重,柯文哲幾乎確定會捲土重來積蓄第二次選總統的能量,賴必須在第一任期重新取回改革、進步的代言權,凸顯居住正義、清廉執政、打破派系等價值,藉以取得青年信賴,否則青年板塊的移動將成民進黨下一個4年的執政夢魘。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