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土庫是個純樸小鎮,旅遊風氣不比斗六、虎尾,平日街上幾乎沒有觀光人潮,但光明路上的「順成油廠」來客不斷,第3代王偉盛熱情招呼客人試吃芝麻糖,「都是我們做的,苦茶油也歡迎試喝。」母親湯素娥一邊倒一口試喝杯,一邊如電視購物員介紹:「先喝一口苦茶油,有沒有回甘,因為我們的苦茶籽很新鮮,油色金黃帶微綠。」客人聽完,無不人手2瓶以上買單。
【台灣老店】為他低調賣麻油卻被同行攻擊 兒這樣做一舉成名
順成油廠專訪

冬天是薑母鴨、麻油雞熱銷季節,也是雲林順成油廠的旺季。順成能屹立雲林土庫73年,源於兄弟溫馨和樂分家,第2代王德煙為感恩長兄照顧,讓他傳承父親的老店且另開油廠,早期他不搶大哥穩固的中部市場,主賣給南部油行中盤商,一般消費者幾乎不認識順成。
製油辛勞,他原不想讓患氣喘的兒子王偉盛接班,但王偉盛不捨父親畢生打拚的事業落寞結束,返家改革,父子時常爭執,直到研發2年推出能蘸麵包、拌麵的風味油系列,讓越吵越進步的老油廠一舉成名,暖胃也暖心。
傳承三代 屹立73年
順成門市的商品陳列分為兩邊,右邊為主力商品純黑麻油、白麻油、苦茶油與花生油,傳統大容量的塑膠瓶身壓著密密麻麻的超大品名,另一邊則是包裝精緻的風味油系列,隔著透明玻璃瓶可見迷迭香、蒜頭或朝天椒搖曳苦茶油中。王偉盛直率說:「精品類都是我做的,我們年輕人都想把東西改得漂漂亮亮的,但傳統那邊不能動,我爸說老客人會認包裝。」總是笑嘻嘻的他一臉陽光,傳統與創新並行,讓順成在土庫屹立73年。

過去雲林盛產芝麻,土庫麻油油車間多達40多家,現只剩寥寥3、4家,王偉盛直言最大問題,在於製油繁複耗時費力,年輕人不想做也留不住,土庫連電影院都沒有,逛百貨要到台中,「我12年前回來才28歲,孤單寂寞覺得冷,是鎮上少數回鄉的年輕人。」
許多老店的劇本通常是父母要求子女接班,王偉盛的爸媽反而不想他傳承,受訪時也把舞台盡量留給他,而光亮的台後藏著父愛的擔憂,父親王德煙說:「他有氣喘,所以一直讓他念書,後來他說要做油,早知如此何必讀到研究所。」但王偉盛想的是,「放棄這個事業實在可惜,我也希望以後能留下些什麼。」他知順成創立不易,同樣無法輕易放下。
溫馨分家 區隔市場共好
順成始於王偉盛的爺爺王金常,他原住台中清泉崗,因當地建機場被迫搬離,先後到高雄、雲林投靠親戚當總鋪師,1951年跟著親戚學做麻油、花生油,平衡沒辦桌的淡季,當時沒有店名,生計勉強餬口。

王金常育有7個小孩,4個先後因病逝世,剩下的3兄弟感情特別緊密。排行第3的王德煙聊起往事,總會感謝順成的最大功臣—長兄王松沛,「最早是我爸跟大哥在做,後來我退伍,大哥讓給我接。沒有他提攜,二哥沒辦法當醫生,我也沒這間店。分家後,兄弟還這麼好的,找不到了。」
王松沛的油廠「振泰農產加工廠」距順成車程不到5分鐘,王德煙與兒子王偉盛特別帶記者前去探望,75歲的王松沛大了王德煙9歲,2人見面便親密勾肩。面對弟弟的感謝,王松沛很不好意思,「兄弟誰做都一樣啦!本來我有念高一夜間部,媽媽過世,就不念了。」

長兄如母扛起照顧責任,彼時父親製油,王松沛常騎著鐵馬,後座載2卡油桶挨家挨戶吆喝賣油,「以前一勺一勺賣,客人拿瓶子裝油。」很會做生意的他想到在雜貨店寄賣油,漸漸增加銷量,也因與王德煙兒時就幫扛原料,一袋芝麻80多公斤,壓得2人個子長不高,王德煙回憶:「以前做油是人力壓,有多少力氣提多少油,不像現在有機器。我兩隻手都網球肘,開過刀,還是要做啊!以前很窮,看人家吃東西會流口水,我二哥會讀書,家裡要集中火力支撐他讀醫。」
一桶油裡有望子成龍的期待與守護家人的成全,分裝不減濃度。1981年,王松沛創振泰,王德煙將老店取名順成,開發南部業務,只為不搶大哥已穩固的中部生意。除了客戶不同,2兄弟賣的油品都一樣,王德煙堅守原則:「我丈人的親戚在雲林大埤有雜貨店,想跟我拿油,我說不行,那邊是我大哥的範圍。」王松沛如今退休,廠房仍借順成存放芝麻等原料,兩家感情甚篤。
三代返家 改設備護食安
順成初成立時,王德煙沒錢請人、買設備,許多步驟仍依賴人力,他在廠房看顧炒焙芝麻的火候,「這火有分前、中、後,溫度都不一樣,會影響香氣厚度,以前炒完沒有冷卻設備,是直接耙出來攤平散熱。」急速冷卻能將風味迅速鎖進芝麻,卻苦了王偉盛,「整間都是煙,非常恐怖,朋友都說我們在雲裡工作,那也會刺激氣管,容易讓氣喘發作,所以我回來後,將設備改到完全沒煙,我要活下來啊!」他幽默看待體弱,不想成為被遷就的特例。

冷卻後的芝麻需碾碎再次釋放香氣,經蒸煮增加出油率,才能壓成圓餅,進入壓榨機器,緩緩加壓出油,過程高溫難耐,亟需耐心。為了保留濃厚味道,王德煙不以濾布過濾,而是等待沉澱再裝瓶,「夏天要等14天,冬天會到21天。」因此廠房、店面,總是放滿大小油桶、油槽。早期他會一早騎機車到高雄找油行販售,「當時已經有人賣1桶300斤,我30斤在賣,沒有本錢做那麼大量啊,乾脆做人家不做的市場,翻電話簿找中盤去拜訪。」
順成全年無休,王偉盛兒時幫到怕,「以前同學來找我玩,我媽都會拉同學一起幫忙裝油,當時整間店都是夜店黑,地板也是黏的,長大只想逃離雲林。」但命運總會巧妙安排,義守電機所畢業的他應徵上雲林的食品機械廠,「我第一個工作就是做設備給愛之味生產燕麥奶,同樣是流體食品。」

工作3年後,他返家接班,放不下的也有記憶裡父親開車送油並帶他四處求醫的心急身影。只是二代觀念相差甚大,2012年他進順成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儲油桶的塑膠管線改為耐用好清潔的不鏽鋼,「我以前公司就做這個,當然先改,然後就吵架啦!我爸認為我回來什麼都沒做,就先花20萬元。」
隔年許多大油廠被爆出黑心油事件,強調真材實料慢工細做的小油廠反而迎來春天,當時食品界越來越重視是否含塑化劑,王偉盛的改變跟上潮流,「那時供不應求,但都是老主顧,沒有新客人。」新聞變淡,消費也驟減,「我有更大的壓力,不能讓廠毀在我手上。」
原是理工宅男的王偉盛,強逼自己外出擺市集,主動介紹商品,「但被我爸嫌效益太低,整天擺攤有時只賣一瓶油,他找的客戶都是批發商,一次出貨就是幾十桶,但我想做品牌。」
創風味油 1年勇奪3獎
最大衝擊是有一次已談好合作,對方卻聽信同業攻擊順成沒自製油而不簽約,「土庫有3間油廠,源順、順發和我們,都有『順』字,我們家最易被忽略,他們一間請司馬玉嬌代言,一間做五金賣場通路,我們早期客戶集中在南部,也有土庫人不知道我們有做油,因此我決定開工廠給大家看。」為此他考取導覽證照,客人報團參觀時,他能從土庫歷史介紹帶去消費麻油。

苦思多年想不到新商品的王偉盛,2017年在馬來西亞當地超市看到一整排風味油,靈感迸發,「風味油可以淋在披薩上或沙拉裡,我們要克服的是保存問題。」他找食品工業研究所合作,申請政府補助,研發2年推出以苦茶油為基底的蒜香、薑香、椒香與葉香四款風味油,可常溫保存2年。
他臉上閃耀著爆棚自信:「風味油沒出來前,我要做什麼改變都被否定,所以我用阿公的名字成立品牌,取名『金常』,這系列油1年得了3個獎,兩個中央一個地方,終於打出能見度。」風味油銷量雖不及黑麻油等傳統油品,卻讓人看見順成的創新力,媒體採訪介紹、百貨上架邀約陸續出現。

不愛誇獎兒子的王德煙小聲告訴記者,「可以幫他打100分了,他很認真。」他瞭解兒子個性過於樂觀,一直用指教代替稱讚,推動他持續進步,此刻又擔憂著,「你看他,駝背了。他體質不好,不能太勞累啦。」儘管沒聽到稱讚,王偉盛仍樂在工作,他已經留下了父親的引以為傲。

顧客這樣說
客人白先生:香濃不燥熱
我買十幾年了,還會介紹朋友來買。麻油特別香濃,溫潤不燥熱。老老闆娘很熱心,知道我女兒要到日本,建議她帶一瓶香油去,煮菜淋在上面很加分。
順成油廠
電話:(05)662-1189
地址:雲林縣土庫鎮光明路166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