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有底氣番外篇】藍領家庭出身 年薪破百萬元也捨不得買6萬元底片相機

谷口写真企画室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葉仁傑出身藍領家庭,養家壓力大,過去即使年薪百萬元也捨不得買自己心中的底片相機夢幻機種「徠卡M6」,開店後終於圓夢。
葉仁傑出身藍領家庭,養家壓力大,過去即使年薪百萬元也捨不得買自己心中的底片相機夢幻機種「徠卡M6」,開店後終於圓夢。
當數位相機、手機成為拍照主流工具,有一群人就是喜歡拍出來充滿驚喜、富有復古懷舊氛圍的底片相機。位在台北信義區、風格日式的谷口写真企画室是台北首家堅持只賣底片相機與周邊的小店,老闆葉仁傑原是報社攝影記者,在紙媒沒落時與日籍妻子一起創業,除了希望讓更多人喜歡上攝影,也想找回自己當初對攝影工作的熱情。
「其實底片時期我也不是玩器材的人,我比較實際,覺得相機就是買來工作,我的任何花費就是要為了工作而花。」雖然經營專賣店,葉仁傑卻誠實地告知自己喜愛拍照,但並非玩家。
葉仁傑畢業於高職夜校設計組,早早出社會工作,「父母親是油漆工,我國中畢業沒考上公立學校,我媽叫我去學手藝,做印喜帖那種燙金。後來朋友建議我考復興美工,才半工半讀。」當時一堂攝影課,讓他對拍照產生興趣。
退伍後他進入廣告攝影公司,後來待過財經雜誌、自行接案。2003年台灣《蘋果日報》創刊,28歲的他被挖角到副刊,拍旅遊、時尚、美妝等,那時相機也開始了數位時代。
擔任攝影記者十餘年,葉仁傑嘗試過很多拍攝方式,「數位可以讓攝影玩一些以前不敢玩的方式。以前有想像過如果這樣拍會變成怎樣?但要殺很多底片才能抓到一張想要的畫面。數位可以馬上看、調整。但底片比較能夠讓我覺得就是很純粹地在拍照。」他說的純粹,是拍照時要留住的是當下的畫面,「完全不想後製要怎麼做。當你動得到圖檔、可以去修它的時候,你就會一直想,現在辦不到的事情我回去修。」
20240626bus002
Rollei 35是Rollei破產前最後推出的相機,小型化路線外觀卻更加精緻,平常鏡頭收納在機身內,滑開前方擋板後將擋板呈45度一壓,鏡頭就會伸出。(17,900元/台)
在副刊待了近13年,曾以為會待到退休,「以前《蘋果日報》是第一大報,沒想到會倒。」在報社尾聲,資深文字記者離開,新進同事對拍攝內容安排相對保守、固定,加上當時工作的不確定性增高,葉仁傑的熱血也隨著紙媒式微而降溫,「覺得沒衝勁。我這個人就是怕沒方向,有方向我就衝,再累都沒關係。當時我扁桃腺發炎住院1週,醫生說很少成年人會這麼嚴重,然後開始掉頭髮,蔓延性圓形禿,大片、大片掉。」
一次陪日籍妻子「谷口小姐」回到名古屋的娘家,2人去逛市集,「就看到有人在賣底片相機,覺得真的有人在玩,就跟老婆說:『我們來開一間底片相機店。』」他坦言也是對職涯感到茫然,累積二十餘年的專業技能要賺錢養家不難,卻找不回最初單純愛拍照的感覺,萌生離去念頭。
20240626bus002
創業初期葉仁傑為打出名號,到處參加北中南市集活動。(葉仁傑提供)
開店後,夫妻2人在日本到處找尋、蒐集底片相機,葉仁傑也終於買下了自己年輕時的夢幻機種「徠卡M6」。「25、6歲的時候去博愛路買底片,看著一機一鏡大約6萬元的M6,想說下次領錢一定要來買,但領完錢之後又捨不得。」葉仁傑的描述有點像哈利波特看著櫥窗裡最新款飛天掃帚的畫面,這些年也不是買不起,擔任攝影記者時年薪最高曾有百萬元,但終究因為太理智下不了手,「它只能讓我玩樂不能幫我生產、工作啊!」
開店後葉仁傑終於買了一台M6紀念機。「我離職的時候,人資跟我說:『看你沒幾歲,為什麼勞保資歷這麼高?』我領退休金的資歷到了,但我年紀還沒到。那時候回來就一直想,我辛苦那麼久,為什麼想買什麼不能買什麼?後來就買了人生的第一台徠卡。」
20240626bus002
葉仁傑(右)很感謝妻子谷口小姐(左)從日本遠嫁台灣,一路陪自己轉型、創業。
現在,底片相機對他來說除了嗜好,也是職業。非工作時間,葉仁傑拿底片相機拍攝,或許是妻子帶著無奈笑容看向坐在地上耍賴的兒子,或許是日本一群青少年在球場上奮力揮棒,他把想珍藏的畫面一幀一幀定格留存。那個曾經失去攝影熱情的攝影記者,在離開媒體後,重新找回初心與拍照的意義。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