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美國的業務發展及策略需要,將在美國德州斥資7千2百萬美元(約新台幣23億元)購置土地廠房。」上週一(8月12日),電子五哥之一,去年靠著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帶起的AI旋風,股價一路大漲的緯創資通在公開資訊觀測站公告東進美國擴產投資計畫。
【財經時事】地緣政治改變供應鏈版圖 科技廠大舉東進美國擴產

台灣科技業吹起東進風潮,繼台積電之後,包括環球晶、廣達、日月光以及緯創等科技大咖相繼宣布美國擴產計畫。本刊調查,累計今年以來,台灣科技業赴美投資金額已經超過5千億元,「只要規模夠大的業者,都已被美方找去設廠,未來只會有更多台商東進美國。」資深業者直言,但美國製造挑戰仍非常艱鉅,不僅台美工作文化大不同,成本差距更是巨大,究竟需花多少時間克服,仍須觀察。

時隔兩天,護國神山台積電也在上週三(14日)董事會上,再度通過增資美國亞歷桑那廠75億美元(約新台幣2422億元)。
地緣政治 硬著頭皮去
本刊調查,今年以來,台灣科技業前仆後繼地宣布赴美擴產,金額早就超過新台幣5千億元,就連早在北美有生產基地的鴻海、和碩也都紛紛加碼,光過去3個月,包括台積電、緯創、廣達、日月光與環球晶在內的5家科技大咖,宣布的投資總額就超過4383億元。
「台灣電子業正掀起東進美國擴產巨浪,從最上游的晶圓代工、半導體材料、設備、封裝測試,到下游的組裝業,只要規模夠大的廠商,幾乎都被美國政府或是大客戶找去設廠,所以除了已經公告的5家科技廠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台商宣布赴美,關鍵就是美方認為科技業過度集中在台灣生產,地緣政治風險太高。」資深科技業者對本刊直言。

過去幾十年,台灣科技業幾乎都是為了追求成本降低,逐水草而居的大舉西進與南進,為何會選擇成本遠高於台灣的美國呢?長期觀察台灣科技業變化的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透露,「一位台灣半導體產業董字輩的人告訴我,以前最常跑的是矽谷,現在最常跑的是華府(華盛頓美國聯邦政府)。他們都很希望能回到以前只需要專心搞研發、製造和銷售的時代,現在卻被逼得不得不面對地緣政治的問題。因為影響超過大家的想像,不得不做調整。」
另一家已被美國招攬東進的高科技業者更吐苦水的表示,「台積電賺那麼多錢,繳些保護費不是負擔不起。但說難聽一點,我們的地位怎能與護國神山相提並論呢?」因為很多科技廠的毛利率不高,也沒有辦法拿到補助,去美國擴產根本不知道獲利的模式在哪裡,「不少台商並非自願去,現在只能硬著頭皮跟著去賭一把。」他搖著頭說。
但從實際面來看,美國接下來不管哪一黨執政,未來的戰略目標都要讓製造業重回美國。「像是川普喊出要讓美國再次偉大,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逼製造業去帶動就業人口。因為訂單在那裡,組裝廠如果想接美國政府標案,或是軍方的訂單,就一定要去美國設廠。」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子業高層直言。
威逼利誘 調整供應鏈
更何況還有大客戶的壓力,他舉廣達為例,以前廣達做筆電組裝的毛利率約是2到3%,但切入AI伺服器後,現在的毛利率已提高8到9%,自然會被逼著去美國。「推動台商東進的幕後黑手,就是美國政府。美中對抗升溫,美國政府的大戰略就是調整供應鏈,不要讓中國超過美國,他們一手拿胡蘿蔔、一手拿棍子的兩手策略,用AI訂單引誘業者,同時祭出高關稅,逼著供應鏈離開中國,台商只能乖乖就範,避免成為箭靶。」該電子業高層說。

「美國的目標是希望在2030年的時候,有2成的晶片可以在美國製造,因為1970年代,晶片有高達三到四成的比重是在美國製造,現在晶片卻集中在亞洲生產,如果美國政府再不採取行動,2030年時,美國製造的晶片會掉到只剩下10%,風險更高。」曹世綸說。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日前指控台灣偷走晶片業的不友善談話,進一步加重台商赴美擴產的壓力。
全日輪班 文化難克服
經常在台灣和矽谷之間往返的電子業董事長說:「雖然川普的指控不是事實,但是我認為台商的確應該要趕快想辦法保護自己,避免川普上台以後受到政策上的傷害。」
但從台商過去追求成本,逐水草而居策略來看,美國製造似乎問題重重。畢竟,連台積電都難以解決24小時輪班和兩地工作文化格格不入等管理問題,自動化程度遠不如台積電的廣達、日月光以及緯創等業者要如何克服?

「這是非常困難的挑戰!」電子業高層坦言,「4年來,台積電在美國投資650億美元(新台幣2.1兆元)都還沒辦法量產,就宣布要蓋第3座廠,業界多數認為美國廠就是個錢坑,而且,還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剛開始要台積電赴美設廠,只為了滿足美方軍工需求,因為他們擔心萬一台海爆發戰爭,美國拿不到晶片。現在不但要台積電去蓋3座廠,就連先進封裝也要去;廣達去年赴美投資金額是新台幣25.5億元,今年一舉擴大10倍成為300多億元,台商究竟要搬多大比重的生產線到美國,美方才會滿意?」該高層搖著頭說。

參考範例 日本熊本廠
「台灣企業是應該審慎因應。」曹世綸指出,「美國製造的挑戰很大,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曲線,但以台灣企業家的智慧,赴美擴產的問題應該是可以管理的,畢竟,台灣半導體業者在美國或全球的生產比重不到2成,美國政府也不是要台商賠錢,或是把供應鏈弄垮,這樣大家都不能做事。」

但是東進美國,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夠成功?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台積電日本熊本廠或許是可以參考的範例,曾派駐海外的電子業資深主管建議:「台積電熊本廠是與當地企業—索尼和豐田合資,當熊本廠出現問題的時候,索尼和豐田可以出面幫忙,或許,台商在美國的擴產規劃,也可用合資的模式進行。」東進美國究竟對台灣科技業是福還是禍?仍須時間證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