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屏東老埤農場結合太陽能大轉型 寶晶農林打造永續農場、推動地方創生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農林與寶晶合作攜手改造老埤農場,創造農民、光電產業和政府三贏局面。老埤農場占地717公頃,相當於1千個足球場的規模。(翻攝台灣農林臉書)
農林與寶晶合作攜手改造老埤農場,創造農民、光電產業和政府三贏局面。老埤農場占地717公頃,相當於1千個足球場的規模。(翻攝台灣農林臉書)
一場台灣農業轉型的寧靜革命正醞釀中!農村人口老化、日薄西山的沒落景象,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占地717公頃的屏東老埤農場正企圖打造台灣地方創生的永續農場。
台灣農林和寶晶能源攜手改造老埤農場,近日將向農業部提出申請,一旦審核通過,一座結合智慧農業、地方創生、太陽能發電、生態保育和觀光休閒飯店的永續農村,除保留原有的茶園農作外,可望華麗轉身,成為全台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還規劃一家具特色的自然農宿設施,創造農民、光電產業和政府三贏局面。
「我們計畫以日本千葉縣的Kurkku Fields永續農場為範本,要打造台灣第一座兼具生態保育、智慧農業、資源循環,及綠能發電的永續農場,將光與農結合,為農村引進低碳經濟,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注入新綠能,為社區帶來地方創生,活絡農村發展。」
20240902fin010
為改造老埤農場,蔡佳晉特別前往日本千葉縣取經,圖為千葉縣Kurkku Fields永續農場。
今年3月,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帶著九典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等相關人士,到日本Kurkku Fields永續農場參觀,見識到Kurkku Fields「不造成環境負擔」的宗旨,還實現光電與農業結合的農場,這正是他心中的夢想農場,他決心要複製一座類似的永續農場,並且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屏東老埤農場,就是實現他心中理想的場域。
同時,他不僅要在永續農場內,打造全台最大太陽能光電廠,也打算蓋一座永續飯店,他委託希爾頓、君悅或萬豪酒店評估,要在老埤規畫興建一座農場旅宿設施,內部提供食療、芳療、瑜珈、文化以及藝術等多樣性課程,園區不只有茶園,還有溫室種植高單價農作物,讓老埤農場賺錢,年輕人可以留下來就業。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茶園,蔡佳晋擘劃老埤農場的遠景。

活化農村 改建茶園

事實上,老埤現況與蔡佳晋的描述天差地遠,這個占地約1千個足球場、位於屏東縣內埔鄉的農場,和其他台灣農村景象無異,人口老化外移、產業凋零,但蔡佳晋堅定地說:「園區內的太陽能板底下,我們會請動植物專家進行生態復育,推動農地再野化,結合綠能設施使土地恢復地力。」這不僅是蔡佳晋的理想、台灣光電業者的目標,同時也是老埤人的新希望。
20240902fin010
老埤農場改造後,將結合飯店、茶園和太陽能發電扭轉虧損。圖為模擬圖。(寶晶提供)
「以前年輕人假日會回到教會打球,現在只剩70%的人回教會了。」屏東縣內埔鄉中林教會師丈李明仁感慨地說:「中林村沒有大企業進駐,一直沒落,年輕人不斷外流,缺乏經濟活水、經濟收入很低,連一家便利商店也沒有。」成立於清治末年、歷史悠久的中林教會距離老埤農場只有不到10分鐘車程,老埤農場興衰牽動中林村的發展。
「鄉民希望農林跟寶晶合作,結合屏科大的力量開發老埤,因為這樣對地方、農林跟寶晶都有好處,也能夠翻轉中林年輕人口外流的命運。」李明仁說:「希望看到中林新氣象。」
20240902fin010
農林投資逾20億元製茶,6年來每年仍虧損上億元。(翻攝台灣農林臉書)
老埤人心聲,其實也是農林公司董事長吳清源內心所想。這座717公頃的茶園,每年產量從高峰的470公噸到去年只剩331公噸。吳清源感慨地說:「老埤的茶葉生產成本1公斤要300元,跟越南茶1公斤不到100元相比,根本沒辦法競爭,而且種越多、賠越多,很多茶葉只能倒在低窪處,非常可惜!這幾年,老埤每年都要虧損上億元。」
20240902fin010
吳清源說,老埤農場的茶葉生產成本比越南茶貴3倍,做越多賠越多。

光電轉型 永續計畫

「過去6年,農林很努力投資二十幾億元,採購無人機、滴灌系統和製茶設備,希望提升競爭力,但儘管擴大規模和使用現代化技術生產,成本還是比越南茶高好幾倍,這樣的模式顯然沒有辦法長期硬撐下去。」吳清源無奈地說。
「所以我們希望老埤農場可以轉型,把三分之一不到的土地拿來發展光電,再蓋一座自然農宿設施發展觀光休閒農業,讓農林可以從虧損變成小賺。」吳清源說:「這樣可以保留一部分的茶園繼續種植茶葉,還可以發展休閒觀光,對農場、當地就業以及綠電供應都有幫助,創造三贏局面。如果可以用光電助農,讓農業永續發展下去,還可以增加地方的就業機會,為什麼不做呢?」
20240902fin010
寶晶規劃利用太陽能光電的收益,協助屏東北部地區的農業發展。(寶晶提供)
因此,農林去年決定改造老埤,並進行招標作業,結果由寶晶能源取得標案,轉型計畫若能順利推動,老埤農場將成為台灣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廠,5.76億度的發電量,預估可滿足屏東三分之一的民生用電,並為缺乏觀光資源的屏東北部帶來一間國際級觀光飯店。
「去年老埤農場招標不是價高者得,而是永續農場的計畫比其他廠商更完善。」寶晶董事長蔡佳晋興奮地說:「其他十多家投標的廠商都是單純把老埤茶廠拿來種電,寶晶的規劃除了光電以外,還要用光電來幫助農業發展。」
「像是規劃蓋溫室和網室,發展智慧農業示範專區,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卡蜜拉哈密瓜和迷你小西瓜。」蔡佳晋投注龐大心力籌畫這塊地,除了找來農業、建築與觀光專家加入外,也請來第三方公正單位環境規劃協會進行「環境社會檢核」,並不斷地進行地方溝通,以期能取得地方認同、居民參與,打造一座地方創生標竿的永續農村。
「我們會跟當地農民討論農業示範專區種什麼蔬果比較好,如果當地已經有種的,老埤就不再種同樣農作,避免跟當地農民競爭,老埤種出來的蔬果,我們會技轉給當地農民,把這座農場當小型的農業試驗所,或找來當地農青,一起試驗種出經濟價值高的農產品,提升屏東農業產值。」農業專家、擁有數十公頃美生菜園的寶農企業總經理廖振義說,未來該區的智慧農業都會以當地農民所需為主。
20240902fin010

在地結合 發展觀光

地方創生是這座永續農場的重點,老埤農場轉型計畫在去年4月得標,花了16個月的規劃,請來屏科大水資源管理教授丁澈士、野生動物保育專家裴家騏、低碳植米專家王裕民及永續發展教授簡赫琳等人擔任專案執行團隊。
並由著名的永續建築大師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農業旅宿設施、寶農企業廖振義負責智慧農業、水保專家森山工程負責水土保持、獲得「歐洲永續綠建築能源屋十項全能大賽」綠建築獎的陽明交大建築團隊負責循環專區等,由這群重視永續與保育的專業人士,來規劃老埤專案,預計近期將送請農業部審核。
「我們的規畫是讓老埤農場朝永續農村的方向發展,現在屏東北部沒有飯店,所以老埤規劃興建120到150個房間的農業住宿設施和20億元的投資,可以結合原本沒有對外開放的茶園變成一個屏北的休閒好去處,發展農村經濟,讓內埔變成一個綠能小鎮。」
並且還要推展內埔文化特色,將當地六堆客家文化與三地門原住民文化結合,推展觀光活動,以低碳經濟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7月赴歐洲取經的蔡佳晋說:「歐洲的永續飯店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像義大利飯店,他們就發了一個跟附近社區結合的卡,結合商店和可可的加工廠做品牌行銷,未來老埤飯店也可以做這些對地方發展有益的事。」
在農林與寶晶規劃的藍圖下,陷入困境的老埤農場將脫胎換骨,不僅結合觀光飯店以及太陽能發電,由動植物專家規劃光電廠周圍保留生態系統,例如植被、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增加蜂類、蝶類多樣性和密度,轉型成為永續農村,並創造300個就業機會,扭轉農村人口不斷外流的問題。
20240902fin010
內埔鄉長鍾慶鎮(中)和中林教會師丈李明仁(右),都認同寶晶董事長蔡佳晋(左)在老埤農場興建飯店和太陽能板的規劃。
除了智慧農業、地方創生外,生態保育與水土保持是這座永續農場的另一項特點。「就因寶晶承諾不會砍樹種電,所以我們才決定要交這個案子。」國內著名的水土保持技術公司森山工程說,「很多人來找過我們評估光電案場的水土保持,但因為多數案件都要砍樹,我們都拒接,但我們評估老埤茶園過去的水土保持後,加上蔡董的在生態保育與護樹的規劃相當友善,所以決定加入他們。」
老埤農場將向農業部申請轉型太陽能光電廠,若獲得通過,對於台灣缺綠電的困境,將有解燃眉之急的效果,內埔鄉長鍾慶鎮對飯店規劃和光電轉型也持正面看法,「我個人認為是好事!發展觀光產業可以帶動地方的經濟。」

國際趨勢 綠能需求

事實上,農電共生是全球的潮流趨勢。日本2014年實施「農山漁村再生能源法」,就鼓勵農山漁村地區制定再生能源發展計畫,「日本有很多農電共生的成功案例,他們的地面型太陽能發電量已經達到70GW(億瓦),台灣地面型的案場很少,發電量只有5GW。因為未來是缺農人而非缺農地,台灣現在同樣面臨人口老化、農村人口外流嚴重的問題,台灣可以借鏡日本經驗。」蔡佳晋說。
20240902fin010
日本大力推動農村光電,台灣的台達電也前往協助。(翻攝台達電官網)
不只日本,歐洲同樣也有農電共生的風潮,根據經濟部的資料,德國去年8月通過「太陽能一號套案」,鼓勵在農業用地設置太陽能電廠,同時提高太陽能的最低保證報酬。
本刊調查發現,台積電在日本、美國以及德國設立的最新晶圓廠,未來百分之百都將使用再生能源—綠電,完全沒有綠電供應不足的問題,關鍵就是德國、日本和美國都很積極發展綠電。
相較之下,台灣的綠電發展進度落後,綠電的電力僅占不到1成,遠遠無法滿足企業所需,根據審計部的調查報告顯示,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綠電不但裝置容量沒有達到目標,缺口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最新台積電永續報告書資料顯示,去年台積電使用的綠電,也只有11.2%。
20240902fin010
蘋果公司要求供應商必須百分之百使用綠電。(蘋果提供)

不利耕作 價值再生

台灣的能源政策能否趕上科技業需求?老埤農場轉型案將是關鍵的指標大案。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日前表示,目前未收到任何農地變更申請案,但他說:「農業部會謹守三大原則:不能影響農漁民的權利、不能影響農漁業生產以及不能影響生態環境。」
20240902fin010
蔡佳晋(左)到歐洲參加太陽能展,吸取當地發展太陽能產業的成功經驗。(寶晶提供)
對此,蔡佳晋表示:「老埤農場土地酸鹼值不適合做糧用地,因為經過地質鑽探調查後得知土壤呈現酸性(PH4.4),不足以生產農糧產品,證明是不利耕作的土地,根據屏科大簡士濠教授的研究,這種紅壤土肥力不佳,幾乎是一種沒有作用的土壤。轉型做光電既不影響糧食安全,不會影響既有農業價值,也沒有農民承租戶權益問題。」
「這種紅壤只適合種鳳梨和茶葉,早期老埤是台鳳的土地,當時台鳳把土地租給佃農種植鳳梨,由於鳳梨罐頭不再具有外銷競爭力,2003年台鳳爆發財務危機後,農場法拍落入農林的手中。」蔡佳晋說:「農林很努力種了茶葉後,發現生產成本太高,根本沒辦法跟越南進口的茶葉競爭。」
20240902fin010
針對農地轉型太陽能發電,農業部提出三大原則,包含不影響糧食安全、農漁民權利和環境生態。
40年前老埤農場種植鳳梨,曾經繁華一時,爾後隨著利基不再逐漸凋零,農林和寶晶的老埤農場轉型案,將讓這片717公頃的茶園迎來新氣象,除了種植茶葉外,還有台灣最大太陽能發電廠和觀光飯店,將為這個沒落的農村注入新活水獲得重生。
20240902fin010

借鏡歐日他山之石 蔡佳晋:太陽能是公認最便宜最安全的綠能

20240902fin010
蔡佳晋赴歐考察,驚呼歐洲人上下一條心,全面發展太陽光電。
走進德國慕尼黑,全球觀光客必訪的觀光勝地—擁有金碧輝煌天頂,超過800年歷史的聖彼得大教堂,登上多達300階的旋轉樓梯,一般參訪者最愛俯瞰老城區街景,或是遠眺鄰近絕美的阿爾卑斯山,但卻有一位觀光客,跟身旁朋友對著教堂屋頂指指點點,他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晋。

歐洲取經 古蹟鋪光電板

「不只大教堂屋頂上鋪滿光電板,歐洲更有上百間教堂都加裝成光電屋頂了。」為了讓台灣能源大步朝向綠能化,6月中旬蔡佳晋飛往歐洲能源展,順便前往當地取經,不僅看到知名古蹟聖彼得大教堂鋪滿光電板,更佩服歐盟各國推動太陽能光電猶如全民運動,讓家家戶戶的屋頂、圍牆、陽台紛紛架設光電板,「還有打開就能立刻發電的可攜式折疊光電板,讓歐洲人出門露營、烤肉、手機充電都沒問題。」他佩服地說。
20240902fin010
歐盟將太陽光電視為主要再生能源,歐洲上百間古老教堂屋頂改裝光電板。(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這次出訪取經,讓蔡佳晋感嘆的還有,今年4月歐盟頒布「太陽能憲章」,已將太陽能光電列為主要再生能源,並獲歐盟23個會員國支持,藉此創造後代子孫永續生存環境,反觀台灣發展太陽能卻出現處處卡關情事,「我們(台灣)現在很像古時清代,把光電視為嫌惡設施,就像看見火車(光電)嚇得直呼是破壞風水的怪物。」
為消除外界種種疑慮,這次遠赴歐洲能源展,蔡佳晋先把目標放在光電板矽晶片新解方。「台灣案場都採用傳統黑色矽晶片很醜,歐洲已開發出仿古蹟磚瓦,就算放在龐貝古城屋頂上,遊客也根本不會察覺到變化。」他讚嘆地說。
20240902fin010
歐洲能源展大走儲能風,蔡佳晋預告未來儲能產業朝上下游整合並一體化發展。(蔡佳晋提供)
同時間,攸關發電效率的光電建材,更吸引了蔡佳晋的目光。「矽晶片的發電效率與耐用年限,攸關太陽能發展的成敗,目前台灣以傳統P型為主,以前發電效率僅近20%,接下來我看好N型與異質結兩技術會成為主流。」
他對本刊分析,前者發電效率超過20%,耐用年限從原來的20年延長為30年;後者成本雖高,但發電效率近24%,至於現在討論度很高的鈣鈦礦技術,則還有待技術突破,但他誓言,會把發電效率更好的光電建材引進台灣。
20240902fin010
歐洲能源展動用18座展館,堪稱全球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光電展之一。(蔡佳晋提供)
讓蔡佳晋吃驚的是,今年能源展的18座展館,竟有三分之一展示儲能技術,規模是去年的1倍,包含安全性更好的灌水防火機制、光電裝置容量上看6MW(百萬瓦)的儲能系統、以及氫儲能等新技術。「歐盟會吹起儲能風,全與當地自由電價的政策有關,由於晚間用電昂貴,歐洲人習慣在白天為晚上儲電。」蔡佳晋觀察。

歐洲太陽能憲章小辭典

歐盟為實現2030年再生能源占總能源的42.5%,強調太陽光電產業是達成能源、氣候與競爭力目標的關鍵,呼籲以政策、金融等措施扶持該產業,並以「淨零產業法」和「歐洲太陽光電產業聯盟」加速部署再生能源,獲德國、法國、義大利等23個歐盟會員國支持。

儲能整合 加快普及速度

談起台灣光電儲能的發展路線,蔡佳晋坦言:「未來絕對會朝all in one(一體化)發展。」過去國內儲能系統都採上下游分工模式,但今年各業者紛紛將變壓器、PCB(電路板)、微電網管理系統等零組件整合。「最大好處是大型儲能站的建置時間,將從半年,縮短到2、3個月。」
20240902fin010
蔡佳晋參訪歐洲能源展,驚嘆太陽能板的飛速創新(圖中為可收納太陽能板)。(蔡佳晋提供)
他更樂觀預期,未來儲能系統會變得更便宜且便利,「因為鋰電池應用普及,讓歐洲鋰電池儲能系統成本大降4成,加上Apple和Google等科技大咖,支持推動智慧家居設備協定Matter,計畫在10月新版本加入能源管理功能,已吸引眾多儲能廠加入,未來業者只要用一個App,就能搞定所有能源管理的問題。」蔡佳晋對本刊解釋。 
其實,歐盟會吹起太陽能光電熱潮,除了避免地球暖化危機外,更大的原因,是源自於烏俄戰爭後,歐洲天然氣價格一度飆高7倍,「歐洲人警覺能源短缺,必須多角化發展低碳能源,不僅讓住家光電板遍地開花,去年5月德國更推出『太陽能綜合計畫』,擴大補助發展農村光電,讓能源更均衡發展。」蔡佳晋說。
20240902fin010
日本熊本從農業大縣拚轉型,台積電熊本廠與隔一條街的高麗菜田形成強烈對比。

農田轉型 熊本廠綠電足

除歐盟大力推動農業光電外,早在11年前,鄰近的日本也率先推動農業光電,並制定了「農山漁村再生能源法」,主管機關為農林水產省,針對生產規模小、都市農地可棄農改電,若可耕地想投入光電,必須申請農田臨時轉換許可證。
本刊好奇,如果日本的糧食農地拿來種電,難道不會衝擊糧食自給率?「(日本)這項政策以農為主、光電為輔,光電設施不得影響農作發展,若年產量低於該區平均產量的8成,會被拆除光電設施,必須恢復可耕地的農村原貌。」熟稔日本農電共生計畫的業者解釋。
20240902fin010
台積電熊本廠周圍有密密麻麻光電廠,光電裝置容量超越台灣第3大光電廠。(台灣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今年2月,全球關注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在日本首座量產的熊本廠啟用典禮,就被發現廠區旁隔一條馬路就是高麗菜田,政府在周圍大建光電廠,讓當地綠能供應無虞,「熊本廠附近的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約達112MW,超越台灣第三大光電廠(彰濱光電廠)的100MW,當地光電過剩,不怕台積電對綠電的需求。」與當地光電業者日本大和集團熟稔的蔡佳晋,取得一份熊本廠方圓3公里的空拍圖對本刊說。

追求共好 補上能源缺口

日本農業大縣熊本成功讓台積電落腳,除了想一舉轉型為半導體大城外,同時也暗藏日本能源轉型的決心。蔡佳晋提及,「熊本縣府以2050年成為日本第一個再生能源城市為目標,除了先下鄉辦說明會,鼓勵企業投入再生能源外,又成立『熊本縣民發電所』,協助民間發展光電、水力、地熱等再生能源,在在看見官方發展綠能的決心。」
反觀台灣,因為過去大舉發展魚電共生,出現犧牲農業與生態的「暴力種電」罵名,讓外界響起重新檢討,才能使能源、農村與土地共好的呼聲,導致光電發展出現逆風。審計部更示警台灣的光電裝置容量,連5年缺口不斷擴大,去年甚至比經濟部原規劃短缺1582MW。
20240902fin010
德國政府祭補助,鼓勵各州將不利農作用地投入太陽光電。(達志影像)
對於究竟該如何兼顧能源與環境?蔡佳晋對本刊表示,歐洲有一個名詞叫做「農業光伏」(agricultural-voltaic),就是設法讓光電和農業共好。「像是西班牙已成功在光電廠裡養蜂,難道台灣做不到?」不過他坦言,現階段官方應先思考如何有效再造休耕地的價值,讓其加入發電行列,才能加速提升再生能源比例。
「2030年太陽能光電會成為全球主要的電力來源,當各國走在前面為我們解決問題時,台灣應該在後學習別人怎麼做,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才能迎頭趕上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的腳步。」一邊翻開《經濟學人》雜誌,指著斗大標題「太陽能時代的黎明」,擔心台灣落入全球碳排末端班的蔡佳晋憂心忡忡地說。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