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活得像一個黃標 黃明志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黃明志去年發行的新專輯《Weenomenon》,直譯即為「黃明志現象」。這現象自17年前出道至今沒有消減,流量、爭議、獎項時刻證明著他。截稿當週,他又入圍了第6屆走鐘獎。
黃明志去年發行的新專輯《Weenomenon》,直譯即為「黃明志現象」。這現象自17年前出道至今沒有消減,流量、爭議、獎項時刻證明著他。截稿當週,他又入圍了第6屆走鐘獎。
作為一個創作者,黃明志是成功的;作為一個流量明星,他更成功。他出唱片入圍金曲獎,拍電影入圍金馬獎,做YouTube入圍走鐘獎,從未辜負自己的才華。出道17年,他活得像一場真人實境秀,流量高,但爭議也多,大概就像他的YT影片經常被黃標一樣。
禁播、下架、黃標,像無所不在的緊箍咒,但他拒絕妥協。我們從源頭探究這叛逆從何而來,發現那是一個時代下,無數被壓抑才華的人,沒敢夢想過的路。而黃明志趁著時代轉彎,就走了上去。

黃明志

  • 出生:1983年5月6日生於馬來西亞
  • 學歷:銘傳大學國際學院大眾傳播系
  • 代表作:以《亞洲通殺》《亞洲通車》《亞洲通話》三度入圍金曲獎最佳華語男歌手獎;〈鬼島〉〈玻璃心〉二度入圍金曲獎年度歌曲獎;〈Happy Family〉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10年了,我被開案6次,逮捕2次,拘禁2次,提控2次,判刑1次,起訴1次,舉報加抗議超過10次,在機場被扣留8次…」這是黃明志在2018年5月10日,發表在臉書的一篇貼文。
洋洋灑灑相關爭議沒有停過。截稿前,黃明志又上了新聞,起因是8月24日他發文表示,15場全球巡迴演唱會全數取消,主因是中國四處警告,甚至要求將〈玻璃心〉和〈龍的傳人〉兩首「辱華」歌曲下架,若不照做,恐有生命危險。黃明志又發文了:「我當時害怕極了,怕到陰莖都在瑟瑟發抖…」

屢傳爭議 登上政治頭條

真的有在怕嗎?當然沒有。在他的維基百科中,無論其生平、作品、獎項等,都可以直接列表納入,唯有「黃明志爭議」因為條目過多,需要另起網頁說明。今年4月,他就出過一次包,起因是愚人節當天,他在社群一連貼出3張「訃告」,其中甚至包括一張告別式現場的照片。生死大事,可以這樣開玩笑?無人敢斷言真假。晚上8點半,儀式開始,黃明志家人輪流上台致詞,父親情緒低落,母親更是淚灑現場。
隔日他終於發文釋疑,證實是愚人節玩笑。網路瞬間就炸鍋了,維基百科也立即新增一則「愚人節詐死風波」,而他關於此事的兩支影片,雙雙入圍第6屆走鐘獎。樂評人馬世芳曾這樣介紹黃明志:「在百無禁忌的網路平台,玩了許多葷腥不忌重鹹重辣的哏,讓他人氣一飛衝天,也樹敵不少,其中涉及宗教和政治的主題,甚至讓他不只上了馬來西亞社會版新聞,還成為政治版的頭條。」
20240909pol001
黃明志(右)和陳芳語合作的〈玻璃心〉對準「小粉紅」而唱,暗諷中國網友無法接受任何批評的心態。(亞洲通文創提供)
除了這些事件,他最重要的身分當然還是創作人,出唱片、拍電影,經營的YouTube頻道足有360多萬訂閱,高達30支影片破千萬點閱數,亦有〈玻璃心〉這類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之所以發文自曝和馬來西亞政府的交鋒史,因為對黃明志來說,那天馬來西亞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我只是一個電影人,音樂人。今天,馬來西亞終於變天了。我睡不著,有一股很深刻的感受,或許沒人想知道,只有我的血淚知道…」
外界常貼他「我行我素」「蠻不在乎」的標籤,只因入行已17年的他,太懂得如何興風作浪,總有話不吐不快,嘲諷能力值滿到破錶,而這些事件,有時幾乎讓人忘了他的作品曾9度入圍金曲獎、演唱的電影主題曲也曾入圍金馬獎的事實。
見面這日,他抵達第一件事是雙手奉上專輯,非常客氣,感覺是一心一意要來聊音樂。但我們更想知道的,是究竟什麼樣的環境,能生養出黃明志這樣的藝人?又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形容「只有我的血淚知道」?

挑戰社會 群眾怒燒照片

初訪前兩天,我們跟他跑行程,聽他提起在馬來西亞有過一次演講,講到需要鎮暴部隊來維持秩序。正式採訪時我追問怎麼回事?他一邊滑手機,一邊說明原委:2014年,他受邀到某華人會堂演講,主題是人畜無害的音樂與創作,但「講不到1/3,手機一直震一直震,打開訊息,叫我快逃。」
他把手機遞給我看,是一群民眾聚集在門口,憤怒燒著黃明志照片的影像。不是去談創作嗎?原來是因為他創作過的歌曲和電影,往往觸動當地敏感神經,被冠上「種族歧視」的罪名。手機裡影片還在播,除了燒他照片,也有人把照片中他的鼻子改成豬鼻,「豬在穆斯林看來是不潔的嘛,他們說我是不潔的。」
20240909pol001
黃明志出生在偏鄉小鎮的普通家庭,但他自稱:「小時候得罪父母,大一點得罪師長,再更大就得罪社會、得罪政府了。」圖為5歲時和父親合照。(亞洲通文創提供)
在很多人的眼裡,黃明志大概從出道起就不是乾淨的。41歲的他,出生在馬來西亞麻坡「幾條街組成的鄉下小鎮,很無聊的一個地方,選舉拉票都不願意看你一眼的地方。」後來我們知道,那即是一切的起點,一個小小的華人小鎮。
他向我們解釋:「在馬來西亞,華人占了大概二十幾趴。」政治與種族的議題需要回溯歷史,黃明志幫我們上起歷史課,談及當地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族的匯聚史,以及行政制度的種種歧視。他舉例說明:「台灣的原住民不是也有(加分)嗎?」我簡單解釋那是基於保護少數,同時承認剝削的考量,他完全理解,說:「這個就是我常罵的東西。我從來沒看過一個國家用制度保護的民族,竟然是多數的民族。」
20240909pol001
出道以來,黃明志多次因創作、發言觸動馬來西亞的政治、種族等敏感神經,也曾多次被捕和通緝。(東方IC)
在馬來西亞,馬來人加原住民總數超過6成,是絕對多數,「但華人如果放棄母語進入官方馬來語的升學制度,也不會有保障名額,就算華人繳的稅可能占全國8成,但念的中文高中,學歷卻不被承認,久了心理一定會不平衡。」父親是移民第3代、母親是第4代,但無論幾第代,黃明志回憶:「我們的教育是不要講政治,不要去批判,政府叫我們做,我們就做,因為華人是被打壓的。(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乖乖念書,工作賺錢,養家就好。」他談及爸媽,有點驕傲地說:「他們都喜歡唱歌,喜歡寫作。我爸是全縣的書法冠軍,也是作文冠軍。」藝術天分是刻在基因裡的能力,但現實把這些能力都壓抑了,黃爸最後成為一個商人,黃媽則是家管。

寫歌自薦 打工尋找機會

現實也促成了黃明志來到台灣。他說起那時的選擇,只要繼續念中文,無論留下或來台灣,學歷都不會被承認。那為什麼還是來了?因為要賣歌。黃明志從國三開始寫歌,3年累積創作2、300首,心想,是不是可以賣了?
他坦承,念大學只是需要一個留在台灣的理由。那時台灣是華語流行音樂中心,2002年,18歲的他來到台灣,考上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系,半工半讀,賺夠了錢就到光華商場去買錄音設備。那時他規定自己每半年要將滿意的創作燒成光碟,「好像郵差,拿個地圖在台北跑,半年跑一輪,送去各大唱片公司櫃台,說:『欸…這個是我的作品,想問問看你們老闆有沒有興趣?』」
20240909pol001
黃明志商演時擅於帶動氣氛,主打歌、High歌和搞怪歌輪番登場,演出近半小時沒有中斷。
全部石沉大海。時不我與?懷才不遇?他客氣地否認:「我是對自己失望,我想肯定是我水準不到嘛。」他延畢再延畢,6年下來,創作千餘首歌,後期甚至到《超級星光大道》打工,拍VCR,「就是你們每次看到後台,參賽者練歌、拉肚子,今天晚上表現不好很難過跑去哭…都是我拍的。」他在自己的辛酸之中,拍攝別人的辛酸,只為了可以在上廁所時,跟當時節目中的評審袁惟仁或張宇毛遂自薦幾句話。
那兩年,他住在台北車站附近,一個木頭與鐵皮蓋成的危樓裡,「月租7,000元。國光客運經過時,整棟樓會搖,還一直停電,很危險,感覺我會死掉。」他帶我們舊地重遊,危樓當然已經不在了,一如他也不是當年的黃明志了。問他受誰的影響最多?他說:「地下的Rapper和搖滾樂隊,寫的內容都很自由,什麼題材都能唱。我人在台灣,看到馬來西亞的新聞,就覺得也可以拿來寫…」
我問黃明志,學導演和戲劇的弟弟和妹妹,也像他一樣生猛嗎?他說也會批判,但沒有自己大膽,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來過台灣一遭。那幾年,他聽了很多熱狗和閃靈的歌,啟蒙即新生。2007年,他想,歌沒有人要,那就自己唱,「那時YouTube出來了,門檻不高,就亂拍,什麼屎都可以放上去,什麼髒話都有…」

網路出道 點破大馬禁忌

那是個YouTube還沒有黃標機制的美好年代,他拿兩首賣不出去的歌拍成MV上傳,現在還找得到當時的影片。畫面裡不同於如今的他總是蓄鬍、戴墨鏡加毛帽,嚴實地將自己裝作酷酷的模樣,不作表情時甚至感覺生人勿近;那時的他一臉生稚圓潤,毫無梳化可言,拍攝的運鏡和剪輯也是肉眼可見的缺乏預算,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歌跳了出來。
那兩首歌,分別是描寫馬來西亞社會亂象的〈麻坡的華語〉,以及改編馬來西亞國歌的〈我愛我的國家〉,紛紛在當地掀起巨浪。馬華作家楊邦尼是當年第一個投書媒體描寫「黃明志現象」的人,他形容那兩首歌:「口語、煽腥、低俗…散播他對地方、家國的個人觀點,直抒胸臆…初聽時會心一笑,隨之而來是莫名的感動。」楊邦尼回憶當時的黃明志:「一個素人,初登場就踩上各種禁區與紅線,馬來西亞禁忌的三R(宗教、皇家、種族)全部掃到,刺穿國家機器的偽善。你可以說他是擾亂天宮的孫行者。」而後果是,國家機器動了起來,各部門都想將他起訴判刑,彷彿全馬來西亞都在等著他出招。
20240909pol001
黃明志因自創曲〈麻坡的華語〉引起熱議和關注,獲得出道機會。(翻攝黃明志YT)
黃明志順勢而起,在2007年獲得出版EP的機會。他直言:「我是從YouTube生出來的。那時候YouTube沒有錢賺,可是我只是要一個發聲的平台而已。」彷彿已沉默了太久,他從此以一年一專輯的方式出現在公眾視野,此後再沒淡出過。出唱片入圍金曲,拍電影入圍金馬,做YT入圍走鐘。2018年,他以一首〈漂向北方〉斬獲近兩億點閱數,2019年和2021年,又分別以〈鬼島〉和〈玻璃心〉入圍金曲獎年度歌曲獎,後者甚至被評為十大辱華歌曲第一名。今年7月,他在社群上重提此事:「看來再寫多兩首乳滑情歌就要被做成雕像了…」語氣還是一貫的玩世不恭、吊兒郎當。
回看他的歌詞,簡直是遺傳了作文冠軍的風采,明嘲、暗諷、直言、反串,花招百出。在〈鬼島〉中他寫:「每個週末都有抗議遊行那叫沒紀律/網路上言論都沒監控根本精神有問題/同性戀都能結婚變性人都能出專輯…」講的是在台發展多年,看見的「寶島被說成鬼島」怪現象,其實是在歌頌自由與人權;在〈玻璃心〉中他寫:「說的話你從來都不想聽/卻又滔滔不絕出征反擊/說個話還要自帶消音/怕被送進去種哈密瓜再教育/要我跪下去/Sorry我不可以…」舉重若輕地描繪小粉紅狀態,也抒發了自己無法為人民幣跪舔的心志。
若要用一段話總結黃明志的創作觀,大概是:人民幣可貴,綠標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他舉例:「(馬來西亞)唱片審核審了3個月不給我過,3個月後專輯都印好了,叫我卡掉裡面兩首歌。」或是,「電影要求剪70刀,請問怎麼上?誰看得懂?」一個馬來西亞人,在故鄉因言論無法自由,選擇在台灣撒野,把在馬來西亞很難大聲說的話一口氣全說了,創作透過網路傳回大馬,又讓他收獲了流量和支持。

創作核心 熟悉抗爭語言

歷來以歌抒志的人不少,為什麼只有黃明志把演藝路走得像一場高流量又高爭議的黃標真人實境秀?或許是因為他從最開始就在其中拿到了名氣紅利。在台灣念大傳系時,他曾拍過一則新聞作業,專題名叫《抗爭的代價》,第一顆鏡頭就是上街的民眾拿著麥克風怒喊口號,什麼事件有著力點、怎樣拍有人看,他都知道,可以說他吸眼球的能力是科班出身的。
所以拍黃標影片、踩紅線、踏禁區,也是經過設計的嗎?我問他:會不會遺憾,黃明志做的事情,已經超過了黃明志的音樂本身?他以自己回應〈玻璃心〉爭議時的回答說:「這首歌叫玻璃心,最後被(中國)禁掉,也是歌曲的一部分。」彷彿歌只是半成品,是後續的政治命運完整了它。
20240909pol001
新專輯主題概念為革命、戰爭、反叛等,黃明志和西門町塗鴉藝術家合作,在牆上畫上專輯主視覺。
他回想那兩首放在今日肯定被黃標的歌走紅後,唱片公司對他說,你何不出一張正式的專輯,讓大家覺得你是一個歌手,不然你一天到晚上社會新聞,電台不會播你的歌,也不會有人找你寫歌,人家只覺得你是一個新聞,不是一個音樂人。「我就被說服了。」怎麼知道這會是一把雙面刃,在市場殺出血路的同時,也回頭稀釋了他創作人的身分。訪問進行到尾聲,我趁他在拍照時問助理,是否都沒人要和他正經聊音樂?很受干擾吧?會希望他謹慎發言嗎?助理無奈地說:「那就不像他了…」
所以怎樣才像他?譬如去年以「白紙運動」為起點完成的專輯《Weenomenon》?名稱直譯就是「黃明志現象」。我說,你專輯中不乏真摯的情歌,卻總很邊緣,有可能乾脆出一張全情歌專輯?他回:「整件事情會變得很好笑。」上一張專輯《高清無碼》好像就不談政治了?他說:「理念有一點像,無碼就是沒有sensor(審查)嘛。」我又問,你們找AV女優合作拍片被黃標,你在乎嗎?「我不care,可是出錢的人care啊…」他感嘆,用了整場採訪裡最沉重的一次口吻說:「YouTube也不自由了,一天到晚黃標…我最近才又出了一首黃標歌。」
竟然直接用「黃標歌」為作品下定義,那大概也是一個從YT生出來的黃明志才能懂的,「只有我的血淚知道」的故事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