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莊建福路巷弄住宅區的登義參藥行,雖不在鬧區,平日白天仍陸續有客人上門抓藥,初次消費或不懂中藥的人,踏入登義也不陌生,商品櫃上擺放著各式漢方茶包、藥膳湯包,皆能試聞氣味,參雞湯等中藥配方則整齊排列包入透明真空袋內,冰置於冷藏櫃中,如伴手禮店的商品與陳列方式有別於傳統中藥行,熟客蕭小姐見記者採訪忍不住推薦:「我最喜歡麻辣鍋配方,加水和食材就可以煮麻辣鍋很方便,而且包裝一眼看得見所有中藥,很安心。」
【台灣老店】老中藥行到產地挑藥材、首推體驗課 擺脫夕陽產業開進誠品
登義參藥行專訪

台灣中藥行逐年減少,客群老化,少有年輕人願意傳承,但登義參藥行二代吳孟龍兄弟不甘父母的藥行被時代埋沒,推出方便料理的藥膳包、漢方茶包和DIY體驗課,吸引年輕族群。
登義原本只是位於新莊的小藥行,創始人吳瀛洲30年前便跑產地挑藥材,把關品質,加上太太曾麗玲擅於客情維繫,在巷弄內做出口碑。
但社區客源始終有限,吳孟龍兄弟大膽到宜蘭傳藝中心、誠品等百貨公司開分店,打開知名度,他們想推廣生活處處是中藥,只要爭氣,沒有夕陽。

成功轉型 全家投入
坐鎮藥櫃30多年的第一代老闆娘曾麗玲聞言笑得爽朗,深感欣慰,她說過去客人買藥材多數能直接點名中藥,「現在客人常講不出來,只說要吃那個黑黑、黃黃的,我們就要猜他講什麼,後來轉型也是針對這個問題,改透明包裝,藥材全部展示出來,可以認識中藥,也能看見品質。」
中藥行曾被視為夕陽產業,客群老化、二代不接班及《藥事法》修訂後中藥行業者執照難取得,店數從30多年前全盛時期1.5萬多家,至今僅存一半,轉型談何容易?但登義能成功進化,從巷弄小藥行開進宜蘭傳藝中心、誠品等百貨公司,如今6間店,關鍵在於全家人皆熱情投入。

不同於一般老店二代通常幫到怕,想逃離,登義第二代吳孟龍高中就想接班,「我國小校外教學,我媽會滷滷味讓我帶去分享給同學,但長大發現很多人不瞭解中藥行在做什麼,這麼貼近生活的行業,滷滷味、喝四神湯、零嘴仙楂餅都和中藥有關係,我想爭一口氣,不覺得中藥是夕陽產業。」在中藥行含人參長大的小孩自帶補氣特質,吳孟龍與弟弟吳孟宸為家業補的,是骨氣。
登義由第一代吳瀛洲於1985年創立,67歲的他仍滿頭烏黑,自小在舅舅、姨丈的中藥行裡當藥童,幫忙切、炒藥材當學徒10年以上,28歲在出生地新莊以50萬元開業,向盤商進藥材,他記得:「因為沒錢,當時中藥行開在四面都是田的下新莊。」太太曾麗玲馬上補充,「我們店在這行給人很勵志的例子,因為在巷弄裡都可以活下來。」

親赴產地 把關品質

曾麗玲婚前以為顧中藥行很簡單,回想和先生初識不久去藥行探班,才發現中了計,「我一去,他就拿黃連請我幫忙裝膠囊,超苦喔,後來我才知道,他要先給我吃苦。」吳瀛洲也甜蜜地回應:「先苦,後甘。」
在沒有健保的1980年代,中藥行是保健顧問,又是雜貨店,客人有任何疑難雜症都會上門求解。吳瀛洲為掌握挑選藥材的要領,30年前便開始出國跑產地,「越知道藥材的生產、採收過程,越能瞭解品質。」例如他發現新疆紅棗必須燻硫磺才好保存,便於出口,賣之前再曬太陽揮發,20年前便要求不燻硫磺,冷藏進口,「成本貴3成,但吃了安心,所以我們也在店裡放冰箱保存藥材。」後來他陸續去過美國、韓國、加拿大挑人參,也到內蒙古找甘草,在山東親自盯黑棗採收包裝,擔心被掉包。
吳瀛洲出國期間,藥行由曾麗玲坐鎮,她才從只會帶小孩的頭家娘,不得不當起當家掌櫃,「剛開始老闆出國,我都直說他不在,把客人送出去,因為我連用四方紙包藥都不會,但後來發現糟糕,快吃土了,才卯起來翻中藥書了解藥材,小孩就帶來藥行顧。」她笑說,小孩從小內服外用中藥,長牙時愛亂咬,學步車上就綁著人參讓孩子啃,不乖時,比藤條粗的黃耆唾手可得。

30年前曾麗玲的中藥功力還不深厚,但最大優點是老實,「專業知識講不出來的時候,我把中藥書拿出來跟客人一起翻,也去上課,就慢慢建立信任感。」許多長者身體不適只想抓藥,不願去醫院,她也堅守不替客人看病的原則,「我常幫客人叫他們爸媽去看醫生,也會介紹適合的醫院,還有客人因此發現癌症,我都建議他們不要亂吃藥,先治療,最後身體需要修復再來找我們。」
也因曾麗玲具親切感,經營社區客的中藥行簡直是客人的家庭顧問,甚至曾有熟客向曾麗玲交代後事,她露出連自己都不可置信的眼神,「客人將一筆錢交給我,說她走之後,會有廟方人員來拿,隔年她去世,真的有人聯絡我,大概好幾百(萬元)。」
二代接班 攬年輕客
登義以誠信和人情味做穩生意,不少客人冬令進補、術後修養、日常保健都來報到,四物、八珍、十全皆為熱賣配方,曾麗玲回憶:「以前附近有工業區,工人工作因為耗體力,常常會買去進補,那時真的是全盛期。」常客也有排隊牛肉麵、全國連鎖火鍋品牌、滷味店等餐廳業者,但吳瀛洲答應客人不漏口風,「如果被同行知道他們到哪裡拿中藥,會被跟風,都會交代不能講。」
但隨著市售保健品日漸多元瓜分市場,及1993年《藥事法》修訂後超過20年未發出中藥行執照,傳統中藥行一度看不見未來,吳瀛洲夫妻感受到生意下滑,營收不如以往,其實不希望小孩接班。但吳孟龍11年前自淡江運輸管理系畢業後立刻返家,「我們做得很認真,但都閉門自己做,我想把產品的好讓大家知道。」他進店第一件事,便想引進POS系統(銷售點情報管理系統),方便管理進銷存,「但爸媽要我手記2年,我們共有300到500種中藥,2年後我才拿厚厚一疊資料跟他們說,真的很難算。二代接班不要想馬上改變,循序漸進,長輩的接受度會比較高。」

彼時20歲出頭的吳孟龍會思考,年輕人若進中藥行,可以買什麼?如何增加顧客料理的便利性?他整理過去客人常買的藥燉配方,推出肉骨茶、藥燉排骨、燒酒雞等藥膳燉包,「只要你會煮泡麵就會煮,丟到電鍋也可以。」也貼心地幫客人放入湯頭提鮮食材,例如黃金蟲草湯包裡有鹹橄欖、干貝和腰果,老菜脯雞湯包連香菇都備好。
晚吳孟龍2年進登義的弟弟吳孟宸負責門市銷售,很強調商品一定要讓客人看得懂,好理解,「我們連茶包袋都是透明,藥材不打碎,味道比較有層次,也因此藥材要個別炮製,香氣才出得來,例如紅棗要去籽,再低溫烤,黃耆要先脫水,超級費工。」為了方便連煮都沒時間的客人,也推出濃縮版桂花烏梅湯,加水稀釋即可飲用。

傳藝中心 一舉成名
但登義真正被更多人看見的轉折,是9年前首推中藥行DIY體驗。當年麥當勞體驗營正流行,客人建議吳孟宸辦中藥行版本,加上吳孟宸曾任旅行社導遊,參觀過全台觀光工廠,擅於引導介紹的他規劃小小藥行師傅體驗營,先帶小孩導覽藥行,再製作茶包或藥浴泡澡包,大受歡迎,「那時電話被打爆,現場報名還有家長凌晨5點就拿板凳排隊,後來陸續有商場找我們進駐。」

2017年,他們首次跨出新莊巷弄,大膽開分店到有近百坪店面的宜蘭傳藝中心,僅販售商品不提供抓藥服務。曾麗玲到處向藥行前輩求教,沒人看好,「因為當時中藥行沒人這樣做,他們會很委婉地勸你,進去傳藝中心還要先買票才能買你的商品,我也很緊張。」但她不想給小孩壓力,只偷偷到廟裡求籤,一紙「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驗證了兒子們的決定,她不吝惜大方稱讚兒子,「那間店讓全台灣甚至外國客都去,名氣慢慢打開,他們怎麼想得到,比我們厲害,就要認輸啊。」目前登義在傳藝中心內開有兩間店,一間販售,一間專做體驗。
吳孟龍兄弟想打破中藥行經營者與消費者多是長者的傳統印象,如今管理團隊平均年齡為30歲,走進登義如逛漢方百貨,產品多元從蚊香、泡湯浴包到零嘴都有,展示生活處處是中藥,夕陽過後,旭日總會再升,他們已為老藥行補足了氣。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