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大咖】成為海綿去感受吧 楊一展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楊一展有性格的長相,以前曾在偶像劇走紅的他,現在對演戲的視角更開闊了。
楊一展有性格的長相,以前曾在偶像劇走紅的他,現在對演戲的視角更開闊了。
楊一展這幾年演出作品較少,
但那只是他在幕前淡了些。
他開始當監製,
也持續進行三鐵運動,身形與打扮,
是隨時就可以跳上單車快速前進的模樣。
以前執著很多事。
如今,自己是不是男主角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每一個角色背後都可以找出強大的能量。
楊一展放任自己去感性,
他笑著說,就盡情當塊海綿,
好的不好的都吸收。
而且他也更允許自己感性外溢了。
20250306star001 (1)_2025-03-06.jpg
當楊一展綻開大大的笑容時,你可以感覺到,他正在拋掉心所執著,心態更輕盈了。

卸下沒用的偶包 楊一展

1980年9月11生。曾主演《光陰的故事》《16個夏天》等台灣經典劇作,並以《16個夏天》的方韋德一角入圍金鐘獎最佳男主角。因姐姐癌逝及新冠疫情曾淡出表演,新作為醫療劇《化外之醫》,《化外之醫》自3月8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在公視連播兩集。同日晚上10點,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公視+、愛奇藝國際版上線。

有時,沉潛才能幫助另一個境去展開。這個境,可以是心境,也可以是觀看自己所處之境的視野。楊一展的姐姐,疫情之前因癌症過世,接著疫情所起的恐慌與停滯隨後而來。幾年下來,楊一展坦承,自己變了很多。

一路下來 執著的東西拋掉了

是否曾有一種經驗,有時到某個地區,你模糊想起這裡似乎有間想去試試的餐廳,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店名,直到經過餐廳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它。人間很多道理,執著或是放下,說得再簡單再明白,可能都是模糊的印子,直到你真的站在面前了,原來是它。要執著呢,還是要放下呢。人生能有所得的體悟,往往是被經驗與現實所推擠,而不是憑空被想像出來的。
楊一展拍過寫真,曾以精壯身材入列男神隊伍。我覺得過去的他自帶侵略眼神,說到這裡,他連忙大笑說:「那是保護色。」「我是I人(內向型人格),這幾年才真的接受自己就是I人,不要怕被別人知道這件事。」
20250306star001 (3)_2025-03-06.jpg
看到不公不義的事很有感覺,不管是演戲或是監製,楊一展都很在乎為比較弱勢的人發聲。
眉毛深深濃濃的他,思緒並沒有少過。他一路在感覺自己心境的變化,「就是,執著的東西拋掉了,」以前執著什麼?「執著就是我一定要這個啊,我要男主角,我想要拿金鐘獎,設定目標,想辦法要得到它⋯」楊一展說,十年前的自己真的是如此。而十幾年前,他所演的《16個夏天》及《一把青》,都是當時口碑之劇。
而今,楊一展的新作是與張鈞甯、越南演員連炳發合作的《化外之醫》。他演一個大叔型的移工仲介,黑不黑、白不白,跨足於灰色地帶,眼裡看的是錢,心裡卻有一把善良的尺,與他對戲最多的是越南影帝演員連炳發。楊一展說到,自己接到劇本看完整個故事,就很想演,「這個角色可以替底層的人發聲。裡面每一個角色,我說真心的,我都把他們當成是主要角色。」
20250306star001
楊一展新作為《化外之醫》,他與連炳發(右)的對戲使用流利但不怎麼標準的英語。(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
楊一展成名的年代,戰場是在偶像劇,角色的多樣性有限,他再怎麼想試不同的角色,也得要顧忌收入問題。現在職人劇多了,不一定非得要演男主角才有發揮空間,念及此,楊一展的快樂由心至臉,大大綻開了微笑。

姐姐生病 全家人因此被改變

他從田調就參與其中,遇到仲介角色的原型,楊一展頗有感受:「我覺得他是在灰色地帶生存下來的人。」並以田調觀察塑造了一個愛錢的仲介角色。而他也被要求要吃胖5、6公斤,對有在運動的他不難,「吃碳水,再運動,再吃碳水。」楊一展因為姐姐生病而許願吃素,至今他仍一直吃素,他承認,自己因為姐姐過世,開始有了減法的人生觀,「要感謝我姐姐,她生病成就了我們全家。」
從身體到心理的需求,他都以減法檢視,「物質的東西我淡到不行了,」說完,楊一展就有點不好意思自白,「現在唯一還有物欲的就是腳踏車⋯」
20250306star001
楊一展愛運動,他每年給自己一個目標,去審視自己的健康。 (翻攝自楊一展臉書)
當年姐姐生病,他每天來回騎車70公里到醫院,那是讓他紓解壓力的出口。「我逃避不了,尤其最怕醫生講出什麼話,我覺得那很可怕耶,好像他在對你下什麼令,對人的靈魂層次是很大的打擊。」楊一展是個感性的人,「我其實就像是一塊海綿,尤其年輕時更是這樣,好的、不好的都容易吸收,但看多了,事情經歷多了,自己就知道好與不好了吧。」
通常這時也該話鋒一轉了,我心想,接著楊一展要說的,應該不脫如下概念,就是人隨著年紀,心靈所有的孔隙,也該停止那麼費勁地去吸收生活中的種種吧。但楊一展出乎意料,他竟說,「但我還是選擇盡量做塊海綿。」這真的顯示了他多麼在意感性。他執行減法人生,但是不想對感受斷捨離。
如何處理每個時候的心緒與感受,也是人生規避不得的功課吧。楊一展說到一個小故事,他曾遇到要錢的街友,但他打量了對方的穿著,最後沒有給。那事卡在他心裡,他跟自己的父親說到這件事。「我爸說,你給他錢,他不做好是他的事,要給就要給了,不要去想那麼多。我就像被打開了一樣,欸對啊,我就當下做我該做的。」
20250306star001 (6)_2025-03-06.jpg
不管如何,都想盡情當塊海綿吸收各種感受,楊一展的修行,應該就在這些體悟之中。
「享受我該享受的,如果要當一塊海綿,我還是去吸收,受傷了,也不要怨人,因為自己選擇了善良,那他要傷害我的話,那是他的事啊。」感性當然是雙面刃,它能挖出演員內心深藏的礦脈,44歲的楊一展爽朗說,「但我們應該也該有智慧,不要被騙到傾家蕩產。」

監製電影 想為社會做點什麼

心裡的這一道窗到另一道門,人的所行、所渴望,其實也都是自己內心所想像最深刻的產物。楊一展說,夠自己修一輩子了,關於貪嗔痴,這是一條不斷檢視自我的覺知之路,「我爸說這是好現象,會檢視自己,就代表是有進步了吧。」
姐姐在疫情前過世,疫情的幾年間,楊一展幾乎沒有拍戲。「正好遇到疫情,我是獨子,再來我爸媽年紀大了,我就想說,我的支氣管天生就不好,要是我在拍戲過程中,有什麼感染的話⋯所以就還是再忍一下。」幸好楊一展的經紀人早就提醒他理財、買房子,在沒拍戲的時候,他以過去的積蓄過活。
「也是會緊張呀,只是當時是以爸爸媽媽他們為第一,」他說:「就把物欲降得很低。而且我在疫情時學會很多,以前我有很嚴重的人群恐懼症,一定要自己開車。但我發現大家疫情都戴口罩,又都是低頭族之後,我搭捷運、公車,慢慢轉成大眾交通工具。」
20250306star001 (2)_2025-03-06.jpg
以前的楊一展有酷酷的硬派感,現在故事寫在臉上與心裡,圓融了他的線條。
一直覺得自己運氣很好的楊一展,就算沒拍戲時,也認識了出資的出品人,開始成為電影監製,小小實踐了自己的夢想,明年第一季將有一部探討台灣混血兒處境的電影問世。「我現在比較想為社會多做點什麼,但是同時又要讓自己不會餓死。」
其實他早就給自己一種心態:「楊一展你不是明星,你是演員,不要跩個二五八萬,」也有感而發:「調適自己好重要,如果你是一個偶包很重的人的話,因為時代的變遷,你沒有跟著去做一些小調整的話,你會失去好多機會。」我不知道現在的隨和暢快,是不是楊一展另一種濾鏡較淡的保護色。但至少,是一種舒服的保護色。

場邊側記

畢竟有幾年的淡出,剛開始在攝影棚拍照時,楊一展是有些不習慣的。運動咖慢慢熱身,找回了拍照的感覺與笑容。即使身材依舊精壯結實,減法人生之中,楊一展的眉眼已然抖落了過去的肌肉男神氣息,而他應該也沒有要執著於此。

妝髮:徐語歆 Rachel Hsu 造型:葉又慈 服裝提供:SPFLOE(黑色細節西裝、打褶襯衫、寬鬆工作褲)、be homme(丹寧解構兩穿外套、直紋襯衫、打褶褲)、homas sabo(戒指、項鍊、手環)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