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靜當年只有7歲,一家7口,只有她活了下來。她清楚記得,整排房子都倒了,從巷口倒到巷尾,她被活埋在瓦礫中、卡在床鋪的小空間裡,12個小時後被救出。我們回頭翻找921地震資料,確實是這條巷,資料上清楚寫著:「豐原市〇〇路〇〇巷,救出1人」。
【921地震18週年番外篇】找不到的全家福

採訪當天,我們陪小靜回老家。看著眼前近300坪的荒地,樹木與雜草叢生,看不出此處曾有人煙。沿著小路行走,地面還殘留著低矮的水泥砌磚,我們忍不住發問:「家門口在哪邊?」小靜沒有猶疑、張開雙手比劃:「大門在這,大概從這裡到這裡。」
家庭崩毀的那一夜,所有的東西都被帶走了。生活的用品、喜歡的玩具、全家的照片……都成了廢墟瓦礫中的垃圾,什麼都沒有留下。
採訪前,我們請3位受訪者帶來全家福照片或爸媽的遺物。後來才發現,其實並不容易。再見面時,當年17歲、現年35歲的小怡笑得無奈:「欸,你們很為難我耶!我家全倒了,什麼都沒揀回來。到目前還留在身邊的就是我弟,不然我把他打包來!」
當年8歲的王黛儀26歲了,她謹慎地把媽媽的首飾收藏在小包包裡,「這是地震後挖出來的,我讀國中時,阿嬤把它們交給我,那時覺得好驚喜。」但她手邊沒有半張全家福,只有自己分別與爸媽的合照,小時候一感覺媽媽的臉開始模糊,她就趕緊拿出照片「複習」。

25歲的小靜帶來媽媽的學生證、一整疊相簿與爸媽年輕時的書信,都是小時候從外婆家挖出的寶貝。「這是媽媽的學生證,我覺得我跟媽媽好像!而且,還意外發現媽媽竟然改過名字耶~」「這是爸爸媽媽的信,還有媽媽的日記,我偷看了,好像有比較了解他們一點。」
失去得以想念父母的物件,幾乎是所有921地震失依兒的狀態。兒童福利聯盟中區重建組組長黃雅祺指出,「震後約2年,有孩子對社工說,他好害怕忘記爸爸媽媽的臉。他以前想起爸媽,臉都好清楚,但隨著時間愈來愈久,印象卻漸漸開始模糊。」

因著如此悲傷的對話,因著許多來不及搶救出來的紀念物件,兒盟著手為失依兒製作「家庭生命史」,除了跟孩子一起收集記憶,也邀請親友提供照片、口述故事,還有扶養人偷偷為孩子製作,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好好且溫柔地對孩子說明他從哪裡來的往事。

黃雅祺曾親手為孩子送上「家庭生命史」,孩子非常開心地對她說:「我終於有一本屬於自己的相本。」那孩子是個獨生子,父母雙亡時,年僅3、4歲,事發後跟伯父一家人同住,相本長駐在他的床頭,想念爸媽時就翻相本、回憶共同走過的時間,翻到書側都起了毛邊。
教授馮燕曾坦言,救災當下、人命關天,許多照片或紀念物品來不及搶救,有的孩子則是年紀小、難以表達,社工透過頻繁拜訪孩子的親戚、老師等,想辦法找到家庭照片,甚至找來畫家幫忙,畫出記憶中的家人,大約有1∕3的孩子才擁有自己的「家庭生命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