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忽忽過去,幾乎所有失依兒都長大成人了,僅有8名孩子未滿20歲。根據兒盟追蹤,目前有40位失依兒已結婚成家,34名孩子已孕育下一代,共計生下50名寶寶。直到今年,兒盟持續舉辦921失依兒聚會,有的孩子會帶著另一半或寶寶來參加,溫暖氛圍就像是回娘家。
【921地震18週年番外篇】面對眼淚的工作

1999年9月21日,對台灣人來說,是難以抹滅的記憶。芮氏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帶走超過2,400條人命,134名未滿18歲的孩子也因此失去父母。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統計,當年有超過6成失依兒位於台中,年紀最小的失依兒當時僅出生10天,最近才剛滿18歲。
26歲的王黛儀今年6月剛生寶寶,我們請她寫一封信給爸媽,她在信中娓娓道來,「種種畫面在我腦海裡,就像昨日般清晰。現在的我,心不會那樣痛了,勇氣使我更加堅強。」她也提及初生的兒子,「生產當天,我好希望你們能來抓著我的守,陪著我,告訴我不要緊張……」
8歲失去父母,成長過程中,王黛儀沒有爸媽可以商量,課業升學、人際關係多半是找朋友討論,除了阿公阿嬤和叔叔,兒盟也像她第二個家。小怡也是如此,二次見面訪談,小怡都帶著女兒同行,女兒與兒盟社工非常熟悉,3、4個小時都能開心玩在一起。
兒福聯盟中區重建組組長黃雅祺笑說,中區重建組也跟著孩子們一起長大,社工們看著孩子成長,孩子們也看著稚嫩社工逐漸變得老練。921大地震發生後,兒盟當月即成立「家庭重建中心」投入災區服務,每月固定輔導訪視扶養家庭,持續陪伴失依孩子至20歲成年結案。

房子倒了可以重蓋,但災後的心靈重建並不容易。
地震發生後,許多孩子出現創傷後症候群,夜裡總是做惡夢、夜哭、淺眠且易受驚嚇,有些孩子則是可重複清晰敘述地震當下的所有細節,還有許多孩子恐懼黑暗、害怕獨處。曾有孩子完全無法獨處,一個人上廁所就會尖叫,是全家親戚一起陪她練習渡過。
透過定期家庭訪視,舉辦親子活動,讓社工建立與孩子間的互信,以及增加扶養家庭與孩子的親密程度。兒盟也透過課輔、團體輔導與遊戲治療,陪著孩子渡過悲傷情緒,並試著去描繪自己的感受。兒盟也出版《貝貝的希望日記》《我的畫冊》《想念,再見》等會本,關照兒童災後心靈照顧。

黃雅祺喟嘆,「這是一份面對眼淚的工作」。「面對失親這件事,我覺得需要去學習面對眼淚。接受失親的事實,會產生很多情緒,但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陪伴者要能理解,失親的人才是主角,你要接起對方的眼淚時,要能試著先理解他的立場。」
黃雅祺舉例,常會聽見「不要哭」「不要再想了」或「很快就會過去」,但對於當事人,要對方「不要哭」,等於要他隱藏情緒。一般人覺得「很快就會過去」,但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時間再久,都還是會想念。「試著傾聽,用他們的腳步與速度,陪伴他們渡過。」
18年,不只讓失依兒長大成人,對社工亦如是。
地震發生那年,黃雅祺才剛上大學,9月21日正是新生入學典禮。畢業後,她投入中區重建工作,也曾受到極大衝擊。「那時常看到一個阿嬤戴著墨鏡,後來才知道,她在地震中失去子女,接手照顧孫子,但她每天哭,哭到眼睛很不好,因此戴著墨鏡。但墨鏡後的雙眼,可能還是在哭。」

如今,921地震已屆滿18年,悲傷真的過去了嗎?「其實我前陣子才在想,這些週年,對孩子來說,會不會又是陷入悲傷幽谷的啟始點?會不會有一天,週年才不會有意義?對他們來說,失親就是一輩子的想念,一輩子都得面對這件事,1年、3年、5年、10年、20年,或許都是如此……。」
2012年開始,兒盟走進中部國小校園進行生命教育課程,推廣失落悲傷輔導理念,「我們希望帶著孩子進行『失去練習』,從失去一支心愛的筆開始,到失去一個喜歡的人,該如何面對當下的心情。」練習失去,或許不見得會失去,但如果有那一天,讓我們試著好好說再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