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琇愉與張心瑜的創業基金來自多年工作存款,兩人進入職場時,正逢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掀起全球性金融風暴,當時不少台灣大學畢業生薪水只有22K,張心瑜即使頂著英國碩士學歷,收入也不到35K,她笑說:「想要強迫自己存錢,最好的辦法就是拚命工作,讓自己忙到根本沒時間亂花錢。」
【勇闖上海灘番外篇】餐酒館8個月回本 賺錢心法靠這3招

人均消費約300元台幣上下的餐酒館,1個月竟能滾出百萬元商機?小資女孩吳琇愉與張心瑜,各自拿出150萬元積蓄,勇闖上海灘開設「Chill Out!」餐酒館,8個月就回本,雙姝不藏私分享3招開店賺錢心法,證明7年級生絕非禁不起考驗的草莓族。
工作4年,兩人雙雙存到人生第1桶金150萬元,已在上海工作的吳琇愉,嗅到當地餐飲業商機,「上海常駐人口超過2,400萬元,常常下班後想吃飯,每間餐廳都爆滿,台灣的咖啡廳已經很氾濫,但上海這樣類型的個性小店比較少,我覺得這是我們的機會。」進而邀同樣有西進念頭的閨蜜張心瑜,攜手創業。
開店心法1 親自計算人流
有了創業構思後,吳琇愉先委託商仲代尋合適店面,包括靜安寺膠舟路、石門南京路都是人流量較高的地點,她不假他人之手,分別在用餐尖峰與離峰時段到附近計算人流,花半年時間做功課,最後選上徐匯區淮海中路上30坪的1樓店面。
該區過去是上海法租界,如今聚集不少駐外領事館,隔條馬路就是10號線地鐵出口,後方是小區(社區),旁邊有辦公大樓。
「這裡以往並非餐飲區塊,我們是整排商鋪第一間做餐飲的店。」吳琇愉之所以敢大膽押寶,正是因為她曾連續1星期在對街口的便利超商,發現中午11點至下午1點,3個結帳櫃檯從未間斷,不少外國人購買微波食物、麵包牛奶,顯示確實有餐飲需求。
一旁的張心瑜笑稱:「我們的選擇,很像一個非洲賣鞋的故事,A、B兩個鞋店業務分別到了非洲市場,A哭喪臉跟老闆抱怨『非洲人都不穿鞋,根本不可能有市場』,B卻摩拳擦掌地說『那裡的人還沒有穿鞋的習慣,我們很有機會』,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我們屬於後者,但當時也是一種賭注。」
開店心法2 比員工更勤快
為了更了解淮海中路周邊生態,開店第1年,雙姝一刻也不敢鬆懈,全年無休輪班駐守,吳琇愉笑說:「以前覺得下班就不用回E-MAIL,創業後,不在現場反而更擔心。」「這邊很多創業當老闆,自己並沒有跳下去做的,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是真的自己投入去做,會用行動表現出我們想要的內容。」
餐飲業或多或少得接觸油湯水,不少年輕人為之卻步,吳琇愉不諱言:「媽媽聽到我要開餐酒館,第一個反映也是『我栽培你讀到大學,妳竟然跑去給人家端盤子?』」同理也發生在一胎化的大陸,願意當服務生的員工,可能是舉一反三能力不是那麼好的專科生,兩人在培訓員工上也花費一番苦心。

張心瑜舉例,像是服務生的上菜位置,一般得隨著客人的狀態做機動調整,既要避免打斷正在談話客人,又要防止客人一激動,不小心打翻餐點、水杯。但員工的反應常讓張心瑜舉白旗投降,一向說話快人快語、邏輯清楚的她,忍不住嘆口氣說:「員工對細節的要求很不敏銳,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反觀,天生較感性的吳琇愉,則比較能同理員工的立場,扮演溝通橋樑,「我在台灣銅猴子酒吧當當經理時,也有很多工讀生才17、18歲,我可以理解他們的思慮可能不這麼全面性,但台灣環境關係比較友善,從小比較常有被服務的經驗,舉一反三的能力才會比較足夠。」
為了訓練員工,兩人養成拆解法,任何指令都必須非常明確,且1次只做1個步驟,有時甚至會用圖文輔助。例如要挪動桌椅位置,張心瑜秀出手機群組畫面,笑說現在兩人會用拍照、截圖,直接畫箭頭明確告訴員工要移去哪個位置,否則結果一定會和預期中的相差甚遠。
開店心法3 別浪費時間哭
上海生活節奏快,許多上班族早上5點起床,很多人為了多賺點錢,甚至流行下班後再兼1份差,比較兩地文化差異,張心瑜坦言:「台灣人在某種層面還是比較放鬆,上海生活壓力大,人們普遍都很緊繃,久而久之也變成是一種習慣。」

此外,大陸政府的執行力也讓雙姝又愛又恨,好不容易養起來的淮海中路金雞母店,今年3月被政府回收土地、強制關店,張心瑜帶我們親自走一遭創始店,大門被掛上鐵鎖,店面被木板封住,完全無法和昔日榮景聯想在一塊。
張心瑜有感而發地說,在台灣,政府要執行新政策,光是在立法院就不知道要空轉幾年,但大陸說做就做,「半年前,上海永康路整條酒吧街被拆掉,從傳出要拆要實際執行可能不到1個月,我們都還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半年後這事就發生在我們身上。」
「站在投資人的立場,當然也會覺得憑什麼說拆就拆?這或許就是在大陸投資的風險吧!」儘管語多無奈,但2人沒太多時間陷入悲傷,快速擦乾眼淚,半年後就在常德區開設1.5倍大旗艦店,一切重新開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