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護番外篇】照護爸媽不敢生病 只能靠意志力強撐會員專區人物吳連珠(左)和翁興雄(右)在自家前門坐著休息。社工表示,能這樣坐著已非常不容易。文 李振豪攝影陳毅偉林俊耀影音何懿原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8.12.17 06: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老人失智症長照政策鏡相人間日間照護服務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採訪老老照護的個案,被照護者無法自理生活、情緒不穩定、幾乎需要隨時待在身邊照料的特質,總讓人聯想起小孩子。所以同一個問題,我們也就逐個提出:「你會不會覺得,很像在照顧小孩子?」潘齊斌(左)照料太太陳碧玉(右)用餐。他說咖哩飯等滑嫩的食物適合吞嚥,是太太最近的心頭好。不盡相同的答案,幾乎也暗示了不同個案生活的辛苦程度。比方說潘齊斌就說:「小孩子跟她還是不一樣,因為她會自己坐,還可以弄個電視給她看。」確實,因為家中經濟狀況沒有任何問題,潘齊斌的生活較其他個案都要來得安適。最大的原因當然還是週一到週五的白天,他都幫太太陳碧玉申請了日間照護服務,至少還能得空休息,而老老照護中的照護者,最需要的就是休息。像是蕭俊輝就曾經連續6年貼身照護失智的母親(最近2年又加入中風的父親),連生病的餘裕都沒有。他說:「這幾年我沒有生過病。從照顧爸媽開始,我沒有生過病。一方面可能身體素質不會太差,二方面我想也是靠意志力在撐。」但問他會不會覺得爸媽像小孩子,他只是平淡地說:「即使是正常的老人家,有時候也會啦。老人嬰仔性嘛。就是想法會比較天真啦。」也可能因為某程度上,受照護者都是臥床的病人,至少還容易掌握。只要把3餐照料好,定時打針(胰島素)、餵藥、換尿布,他還能抽空經營自己的造型植栽事業,去剪剪樹、澆澆水,只是也只能非常「隨緣」地做。蕭俊輝利照護父母的空檔經營造型植栽事業,但也無法全心投入,得配合照護時間。他自承,如果照顧爸媽沒時間,也只能任其荒蕪,而我們隨著他去家附近種植七里香的園地看他剪樹,也覺得與其說那是「賺錢的工作」,倒不如說那更像是一種放空式的自我療癒。不過能有時間自我療癒,都已是十分幸運的事。負責照顧失智先生翁興雄的吳連珠,就連療癒的時間都沒有。雖非失智者的常態,但翁興雄偶發的暴力行為確實是照護上最大的困難之處,尤其單就身體強健的狀況看,他實在比吳連珠要來得好太多。吳連珠說:「伊比嬰仔還害。嬰仔人不懂,咱打一打擱會驚,這無法度呢,你若欲打他顛倒慘呢,顛倒牙起來,顛倒歹呢。就是按呢在艱苦啊……」從潘齊斌形容的「比孩子好」、蕭俊輝說的「跟孩子一樣」,到吳連珠控訴般的「伊比嬰仔還害」,就可見得,同樣是老老照護,大家的情況也各有不同,各有各的難處,很難用同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去給予協助。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