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謂原諒多了理解
【童年家暴二】天天喝醉鬧到半夜3點 爸爸酒醒就做早餐

今年初,一段肉圓爸家暴的影像曝光,引起社會沸騰,群情激憤,家暴瞬間成為熱門議題。家暴之難,難在被看見,然而看不見不代表沒發生,據衛福部統計,2017年兒童少年保護的通報案件高達5萬9,912件,家暴受虐兒童少年每天超過11人,目睹暴力與精神暴力更難以計數。
家暴的創傷非常隱微,眼淚會乾,傷口會癒合,但陰影不會消失;童年創傷會影響日後人格發展,甚至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我們採訪3位童年受家暴創傷者,了解他們如何誠實面對童年陰影,逐步摸索人生方向,也逐漸踏上自我療癒之路。
相較韓依璟,29歲的元元(化名)的故事就比較耳熟能詳。「我爸是焊接工廠員工,平常好好的,不太講話,是很嚴肅的父親,只有喝酒後才有暴力行為,他可以前晚喝醉鬧到2、3點,隔天5點起床幫我們準備早餐。」
元元的爸媽經常吵架,媽媽是保險業務,常不在家,3個女兒跟爸爸也不親,坐在客廳時,他們就像陌生人,幾乎沒有話說。她記得爸爸天天回家都喝醉,醉了就胡鬧,拿汽油、洗衣粉灑家裡,開瓦斯,罵家人三字經,說家人瞧不起他,偏偏媽媽也不示弱,經常回嘴挑釁他,接著就被打到鼻青臉腫。

她害怕睡覺,她和媽媽一起睡,2個姊姊睡另一間,「他會在外面一直丟東西、踹門,讓全家不能睡,直到他累了。」有次她夢見媽媽把她壓在床上,保護她,爸爸卻一直想把她抽出來打;但實際上,爸爸從沒打過她,只拿媽媽來出氣。
目睹衝突 致命動作成夢魘
「我國小時,有次在客廳看電視,爸媽推來推去的,我媽想把他推到門外,結果跌倒,我爸就把我媽的頭抓起來直接摔在地上,我全程目睹,那是會讓人死掉的動作,我大聲尖叫,怎麼叫都沒人來,後來鄰居報警,警察、救護車才來。」類似的畫面重複出現,通常每2、3個月就要鬧到警局一次,但每次風波如何結束,她都沒印象,她說自己的記憶很片段,時序也非常錯亂。
「小時候我聽到爸爸回來會驚醒,仔細聽外面有什麼聲音,怕他把瓦斯打開,跟大家同歸於盡,但其實都沒發生過。我只是怕他打人,怕他把我媽打死,怕今晚不能睡了,也會害怕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高中時媽媽有申請保護令,但我們還是住一起啊,很荒謬,根本沒用。」即便她說高中後,爸爸因年紀大暴力行為收斂許多,她也在大學後離家生活了,但身形瘦小的元元受訪時,表情和反應都還是怯生生的。
目睹暴力對孩童造成的創傷,不亞於直接的肢體暴力,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元元至今仍有不自覺鎖門的習慣,「我從小進房就習慣鎖門,怕我爸進來打人。」那媽媽為何不離婚?「媽媽常說不離婚是為我們好,但長大就覺得這是勒索,你們的婚姻關係,關我們小孩什麼事?好幾次要出庭訴請離婚,媽媽叫我跟法官說我要跟媽媽,我就很生氣,妳怎麼知道我要跟妳?我恨爸爸是因為他有暴力,但以前恨媽媽不知道為什麼。」

求愛不得 酒後釋放壓力鍋
孩子長大後開始理解很多事,「有天我過年回家,媽媽拿出一雙鞋,說那是她前男友給她錢買的。」原來媽媽曾有論及婚嫁的男友,但因家庭因素後來跟爸爸結婚,婚後她和前男友仍是好友,常常一群朋友唱歌吃飯,「我猜我爸很愛我媽,但得不到她的感情,所以很壓抑,就會喝酒打人。」
她也漸漸懂得媽媽不離婚的原因,和恨她的理由,「我媽愛比較,她會抱怨我們那麼差,人家女兒怎樣好。我才理解,如果我們有好成就,她才能跟前男友炫耀,我現在的老公、家庭也很好,孩子很優秀。」儘管理解,卻仍不自覺複製媽媽的情緒勒索,尤其在談戀愛後,「我動不動就跟男友說分手,威脅要死,會吵到歇斯底里。」
現在每當逢年過節,元元還是會回家,「我覺得爸爸像是2個人,沒喝酒是一個樣,對外公、外婆很孝順,過年回娘家都是我爸做菜,是好女婿。他以前會去幼稚園載我,幫我綁頭髮,有次我爸工作時聽到我哭醒,就來抱我。但喝酒後,他會酒駕載我,不顧我安全,回家就跟媽媽吵,對他好與壞的印象是並存的。」
談不上原諒不原諒,畢竟家人仍生活在一起,父親的肢體暴力和母親的言語暴力同時銘刻在孩子的記憶裡。雖然父女間依舊沉默,卻多了一點理解,「現在我回家,都是我爸在等門,確認我安全回家,這是他表達關心的方式。」
★鏡週刊關心您:遠離家庭暴力,可通報全國保護專線113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