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15年2】沒有人能霸凌別人 洪菊吟推動性平卻讓自己好受傷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洪菊吟從小是個乖乖牌,在第一線推動性平教育的經驗,將她推上運動之路,如今她也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洪菊吟從小是個乖乖牌,在第一線推動性平教育的經驗,將她推上運動之路,如今她也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時間是2011年7月,地點在台南,現場是「教育部國民中小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參考資料公聽會」。洪菊吟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教師參考手冊作者之一,她記得那天會場爆滿,連走道都坐滿人,有些孩子看到老人家沒地方坐,還讓出座位。原本溫暖的場合,在公聽會發言時,卻成為洪菊吟內心創傷的開始。

那場驚心動魄的公聽會

洪菊吟,49歲,花蓮縣,花蓮縣明利國小教師、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他們開始大罵同性戀。有個新住民媽媽指著我罵,『妳是同性戀,妳一定是同性戀,你們(指編纂教材的教師)都是同性戀!』」憶及當時,洪菊吟語氣又快又急,「我很難過,非常難過。那個媽媽一定不知道,我們的教材也談到新住民的孩子。我更難過的是,在場很多孩子是同志,聽到這樣的話,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二問號 溫室教師受衝擊

後來彰化場更可怕。「有台南場經驗後,我們做好準備,場地報名多少人就是多少,不再讓現場爆滿,其他人到隔壁教室看直播。」公聽會開始了,更像是恐怖電影場景,「我們在裡面,一直聽到外面撞門的聲音…對,他們想撞進來。我們連去上廁所都要很小心,怕被認出來。」
洪菊吟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編纂作者之一,也開啟她轟轟烈烈的性平推動之路。
2場驚心動魄的公聽會,把她推上戰場。洪菊吟從小個性溫和,是家裡的好女兒,也是學校裡的好學生,原本想讀中文系當記者,是父親對她說:「妳是溫室裡的花朵,不像阿爸土芭樂可以在社會闖蕩。」洪菊吟是個乖乖牌,讀了師院當上小學老師,教書、結婚、生子,街頭於她非常遙遠。
直到邊教書邊讀諮商輔導研究所,她才發現自己是有刻板印象的老師。在一場性別工作坊裡,同志諮詢熱線成員鄭智偉要學員寫出想問同志學生的問題,她直覺寫下:「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是同志?」鄭智偉反問:「那妳什麼時候發現妳是異性戀的?」2個問號翻轉洪菊吟的腦袋,「我受到很大的震撼。」
後來她的導師班發生圍毆事件,一群孩子在夜市圍毆性別氣質陰柔的孩子,洪菊吟決定在課堂實踐性別教育,她試著層層討論,從同性戀3個字開始,起初學生回應多是「性變態」等負向語言。那如果朋友是同性戀呢?學生反應是「不理他、遠離他」。那如果家人是同性戀呢?學生反應是「帶去看醫生」。
最後的問題是,「如果你發現自己是同性戀,該怎麼辦?」結果9成孩子說:「我會自殺。」答案讓洪菊吟也嚇壞了,「我非常震撼。只能開始跟孩子說,同性戀是天生的,不是能選擇的。但天哪!對一個老師來說,我們花很多力氣在拉拔孩子,注意功課、注意人品,如果他因為性取向而過不去,那我們的努力不都白費了?」
洪菊吟意識到性別教育刻不容緩,開始在社會課堂上融入教學。隔年,她問另班學生相同的問題,還是有9成的孩子選擇自殺,有個孩子說:「拿槍殺死全班。」她反問:「如果這個社會接受同性戀,你還會想殺死全班嗎?」孩子很快搖頭了:「不會。」她很快理解,「如果我們放棄那個痛苦的孩子,會失去更多。」

二公聽 讓她內心受傷了

那時起,洪菊吟不管別的老師怎麼看待,她仍堅持推動性平教育。「我必須要讓孩子們知道,不管是你的性傾向、性別特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驕傲,要肯定自己,沒有任何人有權利歧視與自己不同的人。」但她畢竟原本是個溫和的人,2次驚心動魄的公聽會後,內心創傷來了,有段時間聽到基督徒就莫名發火。
希望教學現場有更多工具能融入性平教育,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開發設計桌遊,洪菊吟帶著學生玩桌遊,一步步合作想辦法解決校園霸凌事件。
她知道自己需要療傷,安靜了很長一陣子,教書同時兼任輔導工作,有了更多觀察。有一次,社會課教到家族表,一個孩子對另個孩子說:「你跟阿姨住,不算一個家喔,因為這個表上有爸爸,你們家沒有。」洪菊吟與性平協會於是設計桌遊「扮家家遊」,讓孩子理解家庭組成並非只能是爸爸媽媽。後又設計「魔法學園」,讓孩子透過遊戲想辦法解決校園霸凌事件。
拜訪花蓮明利國小的那天,洪菊吟正帶著學生玩「魔法學園」,幾個孩子嘻嘻哈哈擠在一起,「啊,在樓梯間被欺負了,怎麼辦?」「我來,我來救你!」性平法15週年了,我們問洪菊吟,改變發生了嗎?她笑了:「我樂觀以待,或許該說,好像沒有悲觀的權利。我也確實看到希望,我們只能盡己所能、負傷前進。」

葉永鋕事件

2000年4月20日,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級學生葉永鋕被發現倒臥在廁所血泊裡,緊急送醫急救,隔天凌晨不治。外界後來才知道,葉永鋕長期因性別氣質陰柔遭校園霸凌,曾被同學脫褲「驗明正身」,甚至不敢在下課時間如廁,只能在下課前提早去洗手間,避免遭受欺負。

3名校內主管因業務過失致死罪遭訴,纏訟6年後,處以3到5個月有期徒刑,三審定讞。但事件引發台灣社會關注,教育部由性平委員組成調查小組,調查報告書最後呼籲教育部應重視校園性別問題。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並納入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等,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6月23日頒布施行。

  •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