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法15週年番外篇】性平桌遊帶給我們的事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洪菊吟目前是花蓮縣明利國小教師,同時也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洪菊吟目前是花蓮縣明利國小教師,同時也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在花蓮縣明利國小教師洪菊吟的課堂上,桌遊是很常見的教材,其中一款遊戲叫〈扮家家遊〉,牌卡裡有40種顛覆刻板印象的角色、20種不同形式的房屋,以及20張日常生活家庭卡。在這個遊戲裡,家庭不會只有爸爸媽媽阿公阿媽組成的一種樣貌,隨機抽卡後,你可能住在蒙古包裡,家庭成員包括健美阿嬤、拿著奶瓶的鬍子大叔或是圍著頭巾的印尼女孩。
抽卡完成後,不管是大人小孩,玩家都要用抽到的牌卡說故事。好玩的事情就要發生了,以印尼女孩牌卡為例,洪菊吟發現:「大人的故事版本裡,印尼女子永遠都是看護或傭人。可是,小朋友的故事版本就很不同了,有孩子說,那是個有錢的印尼女人,擁有一棟大房子。」刻板印象出現,對啊,為什麼大人永遠覺得印尼女人就是印傭呢?
桌遊是洪菊吟常用的教材,學生合作解決遊戲裡的霸凌事件,透過遊戲潛移默化孩子尊重多元與學習平等。
「還有,如果家庭有2個小孩,大人的故事版本,一定會想辦法說出一對異性戀夫妻,把抽到的一男一女湊在一起,就是幫孩子找個爸爸媽媽。」談起桌遊教性平,洪菊吟顯得相當開心,這也是最初設計桌遊的初衷,「我們想讓孩子知道,家庭其實非常多元。」透過遊戲,學生也破除對傳統家庭的迷思,有些父母長年不在身邊的孩子也能理解,「我的家好像沒那麼奇怪。」
洪菊吟觀察,透過桌遊,也能訓練孩子情緒控管、邏輯思考、做決定的能力,以及宣洩心聲。「有些孩子說故事時,會很真實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譬如說,他希望自己是單親家庭,因為不想再看到爸爸媽媽吵架。」還有孩子在遊戲後跟她說,「老師,其實我不知道爸爸是誰,我媽媽也不知道爸爸是誰,但我好想要知道誰是我爸爸……」洪菊吟便很快能掌握孩子家庭狀況,以及需要被協助的部份。
對洪菊吟來說,這些都是桌遊帶來的收穫。「我們想讓孩子知道,家,本來就有很多樣貌,而不是只有課本裡面的。」後來,隨著帶桌遊的經驗增加,她們聽到更多家的故事,〈扮家家遊〉因此又多了20張日常家庭生活補充牌卡,她們在遊戲中加入變動,好比發生火災、中大獎、有人過世、有人結婚……「遊戲往往都希望有個幸福快樂的結果,但,家一定是幸福快樂的嗎?」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開發桌遊〈扮家家遊〉,有各式各樣的角色與房屋,組成不同的多元家庭,打破傳統教材裡的家庭觀念。
遊戲第二版叫做「不簡單的生活」,洪菊吟解釋,真實生活確實不簡單,多少會經歷各種變動。有一次,她帶著學生玩,設定主題是「一家三口」,像大風吹一樣,如果有人離開,會是誰?為什麼?有一個孩子就說了,爸爸媽媽吵架了,洪菊吟原本想著,「那下一步,應該是爸爸或媽媽離家吧?」結果讓她意外,「我聽完嚇了一跳,他選擇離家出走的是小孩。」
一旁的社工後來告訴洪菊吟,那正是那個孩子真實的生活,「他們部落裡有很多親戚,家長只要吵架,他們就跑到別人家去住。他們很常不住在自己家裡……」想起那個時刻,洪菊吟有些沉默了,再抬起頭時還是微笑著:「我們對家的想像真的太少了,這也是遊戲想帶給孩子的。不是我們不一樣、也不是別人太奇怪,是我們太缺乏想像,尤其是大人。」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