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埤塘裡的怪誕雲朵《歡聲笑語》
桃園地景藝術節登場 未來感山丘、超萌雲朵、森林光雕 IG打卡拍一波

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從9月6日至22日開展,今年主展場轉至八德區,由桃園市立美術館策展,邀請到來自德國、法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中國以及台灣等地的藝術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建築、設計、互動裝置、VR等新媒體藝術。
每天下午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環形舞台演出的《故事森林 立體動畫劇場》,以及夜晚在大湳森林公園,以樹林為布幕的光雕投影,訴說著黃鸝鳥在森林發生的奇遇記,正悄悄翻轉出桃園不一樣的地景面貌。
此次鏡週刊特別精選11件必看地景創作,提供讀者前往觀展的快速入門指南。
位於西坡陂塘生態公園的《歡聲笑語》,由一系列的雨雲組成,不定期會降下雨水的雲朵,新加坡雕塑藝術家陳偉立想到地球上仍有6.63億人無法輕鬆取得清潔用水,便以幽默又荒誕的方式,試圖促使人們關心全球供水議題。

站在指定角度 能看見層次的《被風景包裹著的風景》
賴添明的《被風景包裹著的風景》以黑當作底色,將牆面想像成舞台劇布幕,寫實描繪出生活周遭常見的花草樹木,神奇的畫面延伸感,把已經被畫作包裹的建築物,再度包裹在四周真實的花草樹木之間,尤其站在藝術家的指定角度,更能感受到豐富的視覺層次。


邀請在地36位民眾一起創作的《變》
藝術家奧嘉琪姆斯卡透過《變》,邀請當地的民眾一起創作,將他們的手模作為藝術的一部分,讓當地居民發現,原來藝術離我們很近,並非遙遠高不可攀,也體現人與自然是合為一體,沒有分界。

能照射自我與自然關係的《克勞德船》
時常用於畫家寫生的克勞德鏡,只要轉轉鏡面,不必抬頭,就能將畫家心中最想要的風景,暫時收納在小小的鏡面裡。德國藝術家松亞芙得麥雅的作品《克勞德船》,希望旅人能從飄浮在池塘上的克勞德船,反射出四周環境的樣貌與自己,讓人們機會重新思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用風捕捉桃園的繽紛文化《風彩》
譚滕籟重新解析桃園地景的色彩,在作品《風彩》當中,將無形的風具象化,捕捉風的軌跡,並運用繽紛色彩,呈現桃園生生不息的自然與多元的民族風情。

銀色山丘上的時空變化《自然舞衣》
曾為電影《星際大戰》系列導演喬治盧卡斯設計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的建築師馬岩松,這次以山丘造型打造的《自然舞衣》,用銀色薄膜披蓋住原本的軍用建築,透過光線折射,從白天與黑夜,營造出會流動的時空變化。

《進程》空無一人的車廂塑造末世氛圍
互動作品《進程》,透過空無一人的捷運車廂裡,洩漏出些許末世氛圍,卻巧妙融入週遭的蒼鬱綠意,像是藝術家給予世人的輕聲提醒,讓人反思科技與自然如何共處的微妙關係。

反轉視野的空虛與禪意《大湳豎空》
在藝術界有「空虛公子」之稱的大西康明,一如既往,利用園區內一條條倒掉垂掛的細枝,在《大湳豎空》作品帶給人全新的反向視野,也給許多初次觀賞作品的人一種空靈與禪意。

整齊劃一紅白相間的機械軍隊《動態陣列》
互動藝術家胡縉祥的《動態陣列》,象徵軍隊的紀律與團結,時而翻轉成全紅、全白或紅白相間的薄片,當人們走近,便能與作品互動,呈現出軍人的敏捷與高機動性。

隨風起舞的綠色精靈《大湳轉綠林》
韓國公共藝術家梁秀印設計的「大湳轉綠林」,則是一顆顆會旋轉的樹,隨風飄舞的綠網,營造出一座輕盈時尚的臨時都會公園。

以糖粉製作的烏托邦迷你世界《日月奇遇記》
藏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五樓入口處的《日月奇遇記》,流露出藝術家坦雅舒爾姿一貫的充滿童真又奇幻的作品風格,以糖粉、各種勞作材料與繽紛色彩,給人一種烏托邦的夢景與短暫的歡愉。



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
- 時間:2019年9月6日至9月22日
- 地點:大湳森林公園、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西坡陂塘生態公園、溪濱公園、中大公園
- 相關表演活動與體驗請上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查詢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